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学生月辅导谈心感悟和反思

教师学生月辅导谈心感悟和反思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在反思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出不足的原因和解决不足的办法,进而有利于自身的成长。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用笔或键盘敲下自己的反思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更美丽。“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让我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反思与成长

我在银川一中走过了二十个春夏秋冬。入校之初,我不到三十岁。学校开办青年教师培训班,经常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大家搞讲座,这为我这样的青年教师送来了“及时雨”,给我们提供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学习机会,为我们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一些老师做培训的场景仍然让我记忆犹新。通过培训,我无论是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还是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想对这些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对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培训虽然占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经常和日常的其他一些工作发生时间冲突,但是我一直都在坚持和克服着,因为我深知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这样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尤其是在县级学校听专家讲座的机会就更少。从事教师职业30年,一路走来,真的是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一)勤字当先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教学上还是班级工作中,勤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奋的教师可以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很多事做在前面。

教学方面,如何让自己更快地成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关心和关注的事情。通过培训可以看出,所有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在他们的学科教学方面都是极其优秀的,其中很多人是教学骨干或是教学能手。教学上的优秀才更能彰显教师的魅力,所以提高个人的学科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是首要任务。而勤奋对于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勤于听课。年轻老师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培训教材,还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和驾驭,大多都是课下自己先学教材,然后照着教材去教,所以更多时候缺少对教材的细致分析和知识的深入思考,这就要努力做到:听师傅的课,看师傅怎样组织教学,怎样设置、提出和解答问题,怎样处理知识衔接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怎样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甚至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完成着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听师傅的课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对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改善及完善自己的教学。此外,积极听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魅力,而学科间的教学又有着紧密联系,多听不同科目的课程,丰富不同的学科知识,体会不同的教学风格,将其借鉴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来。

勤于思考。在教学中,无论是备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课堂教学的环节更顺畅,如何将教材晦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不能单纯地将上完一节课作为教学的标准,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相反,课下要细致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不断地在备课过程中思考“为什么”“怎么办”。

勤于发问。在备课或者课堂教学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或者处理不好的地方,在经过自己思考后还是得不到有效方法的话,一定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或者直接规避,因为不及时、不妥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就会成为今后教学或者下一轮教学的重大隐患。因此,要习惯去发问、去求教。

勤于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反思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在反思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出不足的原因和解决不足的办法,进而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记得银川一中原教务主任武克俊给我们培训时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学会总结,要善于总结,要随时写上课日记和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教育教学现象:自己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通过反思,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总结成经验,所以我把反思看成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的过程。总之,我觉得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的确,多一点教学反思,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其乐无穷!

教师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常常用这样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作为一个老师,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世,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笔或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这几年,学术界比较倡导“叙事研究”,所谓的叙事研究,说简单点,就是将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和体会记录下来,教师日常的反思录,就是最好的叙事研究的样本。用笔或键盘敲下自己的反思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更美丽。

为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坚持每天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生物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读书已经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也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我时常会被书中精辟的见解所感动。“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让我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这需要学会自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如:是否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是否及时发现并扩大学生的进步或优点;是否在意识到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耐心的帮助;备课前、上课时是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正是这课后小记,能使我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我当了30年教师,上了30年深感遗憾的课,上了2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在教学这条道路上学无止境,要勇于开拓。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但事实上,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课堂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最欣赏教育在线网友的签名:教学就是戏,每天都在现场直播!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班主任工作更要勤奋。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眼勤,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不断地了解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哪怕是早读时间,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观察就可以对学生今天的状态有一定的掌握。其次是手勤,要把每天班级发生的大事小事适当地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空余时间总结班级出现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是腿勤。要多去班级,这样有利于了解班级情况,还要多去任课老师那里,随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最后是嘴勤。在班级管理中遇到棘手的事情一定要多问,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而不是靠自己一个人乱想、蛮干。

(二)勤于读书

很多优秀教师在培训时都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不仅要读自己学科内的专业书籍,还要广泛地涉猎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将知识连接起来,将学科整合起来,从而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把握自己所教的学科。建议青年教师每天要有必读的报纸,每周要有必读的书,学科专业书可以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从高度和深度上提升对知识的建构,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而其他领域的书籍同样可以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服务。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提升,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底,我也曾下气力啃过文学名著。大约是2002年暑假,我听华东师大叶澜老师的演讲,我被她丰富的学识和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叶教授鼓励年轻教师要多看书,打好人文的底蕴。听了她的演讲,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叶教授在我心中有高山仰止之感。我暗暗下决心要研读教育教学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读了不少遍了,那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于一身的充满智慧的书,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感悟,真是百读不厌!我最为薄弱的是课程论和哲学著作。这方面的书,我看得还不深入,以至于自己感觉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还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内涵,思考问题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是今后要花力气弥补的。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饱读诗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生物教师;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就必须要多读书。我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有看过多少课外书,因此我常常说自己“先天不足”。后来,上高中时在张兴昌老师的影响下,我渐渐地爱上了看书。在读师范的两年内,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是在图书室和阅览室里度过的。那时我一知半解地读了一些名著。让我遗憾的是我读名著读得不多——这是我的硬伤。工作后,我每天基本上能读两小时的书。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生物教学》杂志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从一开始就对它爱不释手,至今还是我一直深爱的杂志。寒暑假往往是我读书的大好时光,只要有书,我就可以度过漫长的两个月的时间。我的枕边总放着几本钟爱的书,睡觉前总要看一会儿书才能入睡。书香伴我入眠,书香常常溶入我的梦乡。在县上很少有机会听到名师讲学,而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渐渐地,我走上了阅读欣赏的快车道。

然而对于读书,我个人的确做得不够,更多时候仅仅是为了上一节课所用,或者处理某个问题时才想到去书中找一些零碎的答案,而缺少系统的阅读。

(三)勇于承担

作为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工作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而是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承担。教学上,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批评和建议要敢于接受和面对。例如公开课、研究课之类的活动要敢于去承担,就算是失败了,也不要气馁,要树立信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迎接新的挑战。

班级工作中更是这样,作为年轻老师不能害怕班级管理上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要镇定不能慌,要冷静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记得吴静芳老师给我们介绍班主任工作经验时说,自己所带过的班级可谓是酸甜苦辣咸,每个班级都有共性,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面对问题肯定会有纠结之处、困惑之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终会柳暗花明。回顾自己当班主任的感受与经验真是如此。

(四)责任第一

有句话“人生因责任而美丽”。对于教师来说,“责任”二字更是肩负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节课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要有责任地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绝不仅仅是捧着一本教材或者一本教参。记得物理特级教师张剑云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每次给学生讲题之前,他自己都要做很多套题,尽可能全面地把握习题的类型,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2005年,我在全市范围内又承担《有丝分裂》这节高中新课程研讨课。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认真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生物“新课标”。在备课过程中,又不断请教计算机老师,使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课堂设计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这节研讨课受到了自治区特级教师、宁大附中胡老师的高度评价,她认为我的课真正体现了课改精神,是以学生为本的公开课。

有责任地上课。课堂教学不是将知识罗列在黑板上,而是教师通过备课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怕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有一点点所获,而不是将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舞台。1998年、1999年我分别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和自治区第四届优质课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给了我一份意外惊喜。与其说这是一场竞赛,倒不如说这是一个锻炼的契机,是一种鞭策我进步的动力。从收集资料、设计教案到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接收来自同行的指导,整个过程让我收获颇多。倾听其他选手的讲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这对我在今后教学中如何提升能力、调动学生情绪受益匪浅。

在班级工作上,班主任更是肩负着重大责任,因为这里面承载着家长、学校与学生的多重信任。例如学生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没来上学,那我们就应该主动打电话询问落实;当早上发现学生状态不对或者情绪有变化时,要弯下身关心一下……这都是责任的体现。

(五)善于研究

目前,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时,大多数教师手头只有教材和教参。他们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课本,复习就是讲资料,备课时严格遵循复习资料中教学内容的顺序,对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一点改变。教师备课非常认真,讲课让学生心服口服,教会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尤其是具备处理教学偶发事件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解决各种教学疑难问题,等等。他们设法把自己的一桶水倒给学生,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自我消耗、自我牺牲的教学生态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高付出、低产出的职业。如果教师自身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得到提升,成就感低,缺少发展的后劲,那此时教师的教学还处在较低层次,仅停留于此,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即依靠教书这门职业以获取报酬作为生活资料的教师,还不能算是一个研究者。

怎样才能使教师从教书匠变成研究者呢?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进修,而是靠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这是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如果仅仅从知识的传递出发去理解教育,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角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当我们把研究看作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那么教师就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上课前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后的反思,既是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更蕴含着理性研究的契机。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教师的研究活动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各有各的个性特点,每个教师的教学也各有各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则必须具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研究者。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经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三个阶段。“新手”即新入职教师,“熟手”即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即“研究者”。新入职教师具有最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其结构,有娴熟快捷的现代教育技术,知晓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缺乏的是教学经验。新教师应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如接触优秀教师、提高自己的认识起点,多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听取学校领导、家长的意见,开展反思性教学,多写教学日记。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反思能力,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能清醒地认识到“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非常知晓“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规律,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熟练驾驭教材,特别喜欢与学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充分得到了发挥,教学效果极其明显。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许多反思,甚至有许多心得体会文章在各类报刊发表。但他们还不会提出问题,不知道如何去作研究,也更不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去调查,去观察,去写一份调查报告。可是,一位“专家型”教师却会自觉地把这些当作自己的研究范畴,主动地、潜意识地去思考,下大力气去试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正、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观察实验形成理论完善理论的过程中,专家型教师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活动教学”,或“实验教学”,或“情感教学”,或“点拨教学”。这个时候,教师就从一个教书匠变成一个研究者了。

我的教师成长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教师课堂教学从照搬模仿到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教书育人层次上从教会学生学科知识到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者、咨询者;开发潜能层次上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到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人格感化层次上从教会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实际锻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经过这些层面的提升与超越,最终实现了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一名研究者的飞跃。

1993年我被学校推荐上报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厅破格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我又一次被学校推荐上报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厅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我有幸评上了自治区首批骨干教师、银川市学科带头人,并且参加了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半年的时间,我沉下心静静地读书、做实验、听讲座。在那里我听了许多讲座,半年的学习生活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同时也让我重新思考目前中学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中学的课堂文化与大学课堂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我国至今还没有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学生在中学时代需要哪些素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如何培养……面对诸如此类问题,我在反思,我们是否还是为了使学生取得高分继续采取题海战术。学习归来后,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此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构建知识,如何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文化……此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我经常想,我们的课堂,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我们的眼光,能看得远一点吗?能教他六年,想他十六年,看他六十年吗?于是我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教给学生终生有益的东西。我将一些基本的设想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开设“班级生物图书角”“课堂演讲”,举办“生物文摘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鼓励孩子们积淀最优秀的文化,将根深扎在生物的沃土上,生物的花朵才会开得艳丽多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