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经三朝两次流放

历经三朝两次流放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主要活动是在楚怀王时期。此时的屈原是受重用的,当时的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的诸侯国。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楚怀王后悔了,恨自己没相信屈原的忠告,于是下令又召回了屈原。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一个经历三朝的老臣可谓看尽了楚国的沧桑,亲眼看到了楚国从强盛走向衰落,从奄奄一息走向最终的灭亡。

屈原主要活动是在楚怀王时期。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二十多岁的屈原在他在位早年,因为才华出众,做了楚国的左徒。此时的屈原是受重用的,当时的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的诸侯国。

当时正是群雄争霸,战争频仍的战国末期,局势相当混乱。只有楚国、秦国、齐国是具有统一天下实力的诸侯国。从当时各方面情况分析,楚国应该坚持屈原主张的联合齐国、抵抗秦国的合纵方针,然而此时的楚怀王已经不是当年的楚怀王了,他沉溺酒色,还听信郑袖、靳尚、子兰这些小人的谗言,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竟完全将屈原的方针置之不理。他贪图秦国的小恩小惠,武断地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孰不知正因为贪图这点小便宜,却中了秦国设下的巨大圈套。

当时的秦国很想攻打齐国,统一天下,碍于当时的六国联盟,迟迟不敢动手。后来他们打探到屈原在楚国得罪了子兰、靳尚这些大臣,并且开始遭到楚王的疏远,心想机会已经到了。大臣张仪带着金银珠宝,怀着拆散六国联盟的目的来到了楚国。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张仪无奈地离开了屈原的住处。

张仪又去拜访子兰。张仪对子兰说:“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这样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了。之后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深深吸引了王后的眼球。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她们一致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露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秦楚两国联盟肯定能成功。”张仪布置妥当,就托子兰把他引见给怀王。见到怀王之后,他劝怀王绝齐联秦,还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说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怎能不高兴呢?回到宫中,他高兴地把这件喜事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随即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的事,屈原果然强烈反对,并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屈原说:“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这是关乎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啊!”他痛斥了张仪、子兰和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千万不能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看到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怀王想起了郑袖之前所说屈原索贿之事,再加上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之后就将屈原逐出宫殿。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一直等到晚上,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笑盈盈地走出宫门,才绝望地走了。他心想:“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怀王和齐国断绝了邦交,拆散了联盟以后,就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将近秦都咸阳时,张仪装作喝醉了酒,在下车时跌了一跤,以跌伤腿为借口,告别了楚使,先进城去了。楚使住在客馆里,天天去见张仪,而张仪总是推腿伤未愈不能接见。一直过了三个月,张仪得到六国联盟确实已经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来接见楚使。当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时,张仪赖得一干二净。他说:“我说献给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不是六百里,再说秦国的土地我怎么能做主随便献给人呢?”楚使有口难言,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楚王。这一来,可把怀王气坏了,他凭借多年来养精蓄锐所得的充足兵粮,派出十万大军,进攻秦国。结果秦国突然改变策略与齐国联合,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大败,还丧失了汉中的大片土地。此时的楚国不但因战败而丧失土地,还与六国断绝了联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楚怀王后悔了,恨自己没相信屈原的忠告,于是下令又召回了屈原。

此时的屈原虽然对楚怀王心存不满,但是他为了楚国的利益,把这些私人恩怨抛在脑后,担负起出使齐国与其重新建交的重任。屈原刚离开楚国,秦国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因为秦国大败楚军,所以也怕齐和楚重新建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的一半土地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土地,只要张仪人头的条件。秦惠王本来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张仪一个人的性命就能抵得上汉中一半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以后,又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出使齐回国后,跟怀王说明利害关系,怀王才醒悟自己又一次上当了。此时再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国迎亲;第二年,楚怀王还与秦惠王在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会盟,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然竭力反对,意见却不被怀王采纳,反而遭到了流放,被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什么是流放?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国家,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成为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一定被认为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在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当中,也不知有多少人被流放过,这些人或披戴带锁跋涉于流放途中;或蓬头垢面苟活于流放之地。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当时屈原被流放的地点就属于西南烟瘴之地。

公元前303年,也就是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一起进攻楚国,声讨楚国违背合纵缔约。楚国向秦国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谁知道楚太子竟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一起进攻楚国,杀死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起兵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死楚国大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性,让太子在齐国作人质,以求齐楚联盟共同对付秦国。公元前299年,秦国又一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八个城池。趁热打铁,秦昭王又“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其真实目的是将楚怀王扣押。

屈原此时已经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楚国,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不去。”可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于是楚国从齐国迎回作人质的太子横。将他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因为楚国不肯向秦国割让土地,秦国又发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攻占了十六座城池。公元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从此以后秦国和楚国彻底断绝交往,诸侯国也由此认为秦国是个不讲信义的国家。

公元前293年,也就是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秦国于是给楚王送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众诸侯国一起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我们痛快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求和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心系怀王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也就是说楚怀王远贤臣,亲小人才导致了悲剧下场。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