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医疗队精神

中国医疗队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国的认可,中国医疗队的事迹迅速传向整个非洲乃至全球。目前,中国在51个国家派有52支援外医疗队,其中在非洲42个国家派有43支医疗队。他号召医疗卫生战线和全国各条战线学习和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产生背景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从此,拉开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医疗援助序幕。53年来,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身在国外,远离祖国和亲人,救治了数以亿计的患者。他们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中国医疗队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珍视生命的良好形象,诠释了中国医疗队精神50多年来薪火相传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增进中国人民和受援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贡献。治病救人无国界,播仁施爱无土疆,他们在悬壶济世中为受援国带来健康,留下大爱无疆的中国形象。

1962年7月,北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斗争,摆脱外国殖民主义者长达130多年的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新生的阿尔及利亚政府面对弹痕累累、满目疮痍,急需医治战争创伤,填补西方医生撤走后留下的医疗空白,解救疾病缠身、求医无门,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平民百姓。当年年底,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了紧急呼吁。当时的中国,也刚刚从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中复苏,国内经济正面临严重困难,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尚未解决,即使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中国政府也毅然接受阿尔及利亚政府的请求,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抽调最优秀的医生组成中国医疗队,于1963年4月6日离开祖国,赶赴万里之外的阿尔及利亚,为那里的人民提供医疗救助。

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国的认可,中国医疗队的事迹迅速传向整个非洲乃至全球。伴随着非洲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国家独立,请求中国派遣医疗队的非洲国家不断增加。基于中国政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政策,一支支中国医疗队走出国门,他们肩负祖国重托,克服种种困难,履行着伟大无私的国际主义援助义务。

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重灾区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比里亚医疗队在2014年11月中旬抵达利比里亚到2015年1月离开,60多天里他们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共接诊病人112例,收治64例,其中疑似埃博拉患者59例,确诊埃博拉病人5例。治愈和转诊非埃博拉病人50例,治愈出院确诊埃博拉病人3例。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参与救治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达到600名,并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此外,医疗队还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和卫生骨干1500多人。受到了利比亚总统的赞誉。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有超过2亿非洲民众得到救治,并无偿提供大量医疗设备和药品,有1000多名医疗队员获得了受援国的荣誉勋章,也有50名医疗队员因公殉职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目前,中国在51个国家派有52支援外医疗队,其中在非洲42个国家派有43支医疗队。

2.基本内涵

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桑给巴尔接见江苏省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员时嘱咐大家,永远为当地人民服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为他们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2006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见中国医疗队队员时,曾说过:“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中国援非医疗队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祖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201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刚果(布)期间,亲切看望了我国援外医疗队,高度评价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并提炼总结了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同年8月16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他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他号召医疗卫生战线和全国各条战线学习和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3.时代价值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员们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践行着对生命守护的承诺,挽救了无数生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铸就了中国医疗队精神。今天,我们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需要。派遣医疗队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与我国整体的价值取向和外交战略紧密相关,在发展和巩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63年,当中国派出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帮助阿尔及利亚人民解决了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后,很多国家向中国发出了派遣医疗队的请求。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不断向需要帮助的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派出医疗队。

中国援外医疗队,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肆虐的热带疾病,克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为受援国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及许多的疑难杂症,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健康状况。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受援国人民的心,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促进中国与受援国的双边友好关系发挥了桥梁作用。在中国医疗队的历史上,既有许多中国医生忘我工作、舍身救人的感人故事,也有不少受援国人民爱护中国医生、感恩戴德的动人场面。他们被誉为“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他们为中国与受援国之间搭建了友谊的平台,增进了中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友谊。不少受援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给予了中国医疗队很高的评价。毛里塔尼亚总统海德拉普曾赞扬:“中国专家最善于埋头工作,工作效率最高。中国医生不畏艰苦,在历来缺医少药的地方工作,受到群众热烈称赞。现在群众每当遇到疑难病时,便要找中国医生。”

胡耀邦曾指出:中国在对第三世界的友好活动中,比较成功的就是医疗队[22]。万里曾说:“派遣援外医疗队是我国同第三世界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渠道。”“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这项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以后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援外医疗队工作做得更好。”[23]历史证明,中国援外医疗队是一种花钱少、见效快、影响大的对外援助方式。这种援助改善了受援国人民特别是患者的生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通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互相支持而得到验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遏制台湾“弹性外交”、反对“藏独”和“疆独”等事关主权和领头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奥等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广大受援国的大力支持,从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从这点说做好派遣中国医疗队的工作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起到了提升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作用。

第二,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对外医疗援助是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桥梁。在66个国家援助的中国医生们,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传递着中国的医术和医德。他们用最平凡的工作,本着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理念,在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筑就了一道道的友谊之桥,把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做事的理念传递到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之中,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信赖,增进了中国人民同受援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50多年来,每个医疗队员都把“救死扶伤、拯救生命”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中国医疗队队员心中,救死扶伤是不能讲条件的,即使医疗条件再简陋,医疗设备再匮乏,也要迎难而上。中国驻尼日尔医疗队来到马拉迪医院儿科病房,看到一个大棚里摆了50多张床,每个床上都睡着两三个患儿,他们连续半个月为患儿检查、手术、护理,把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儿从死亡边缘拉回。桑给巴尔有20多个小岛,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地方与外界隔绝,缺医少药甚至无医无药,岛上居民就医非常困难。江苏省援外医疗队在医院繁忙的工作之外,坚持节假日定期深入偏远地区和孤岛,为当地居民送医送药。下乡巡诊往往需开车、走路数小时,有时还要乘船渡海,下了船后还要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徒步数公里才能到达医疗点,看着当地百姓期待的目光,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吃饭,立即投入工作中。中国医疗队把受援国患者的生命举过头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受援国群众中世代相传。

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将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输送到受援国,还带去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从1964年第一期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开始,一直就有中医医生参加。针灸、中医按摩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成功治疗了一系列疑难杂症,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神奇的银针在一次次让受援国患者感受奇迹、恢复健康的同时,也令他们对中医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在接受医疗队医生针灸治疗时,桑给巴尔总统卡鲁姆告诉队员说:我早就知道中国的中医,我听你们周恩来总理谈过中国的针灸,一根小小的银针居然有这么奇妙的功效,真是不可思议!后来,针灸又解除了桑给巴尔总统琼布的偏头痛,还治愈了马耳他前总理明托夫的突发性耳聋[24]。中医不仅以其独特的疗效吸引患者,更以其重视预防保健的理念影响着普通人。传统中医在亚非拉一些国家中都普遍受到欢迎。

中国援外医疗队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在国家关系上的“润滑剂”“黏合剂”作用,增强了受援国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提升了他们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力度,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1965年,周恩来总理对援助桑给巴尔的中国医疗队队员们说:“我们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50多年来,中国医疗队队员们牢记周总理的教导,为了提高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他们采取以临床带教等形式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引进心脏外科等一大批高精尖医学临床技术,从2003年至2013年,每年邀请数百名发展中国家的医生来华培训,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中国医疗队还手把手传授中国的中医技术,为让学员练针,队员们常常让他们在自己的手臂上练习。他们还采取中长期培训或讲座的形式,对所在受援国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专业培训。经过培训,学员大多能独立承担医疗工作,有的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眼科、口腔科医生都多次应邀到桑给巴尔广播公司电视台,做有关白内障、唇腭裂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电视访谈节目。医疗队员在节目中详细介绍白内障、唇腭裂等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最佳治疗年龄等知识,并接受观众电话咨询。节目播出后产生很好的反响。在中国驻马耳他大使官邸举办中医保健讲座,吸引了包括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教育部长、能源部长等高官夫人以及各国驻马耳他使节夫人等多人参加。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脊柱保健”中医讲座。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讲解,引起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现场讨论热烈。

授之以渔,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向世界传递着大爱无疆的博大情怀,正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最好体现。

中国医疗队的这一伟大精神,感动着受援国人民,为巩固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国正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不是孤立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不仅是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不懈做好对外医疗援助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国家和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这将是中国对实现世界梦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娄 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