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决战胜这场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是对中国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检验。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1.产生背景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将百年唐山夷为平地。这场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的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7200多个家庭消失,4202人成为孤儿,可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用于救灾和重建的投资难以计算。当西方媒体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永远“抹掉”时,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采取果断措施,迅速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最快速度率先抵达该区,承担起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舍生忘死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对唐山抗震救灾给予全力援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战天斗地,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创造人间奇迹,震后7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20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震后两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唐山在废墟中崛起。温家宝总理考察唐山后赞叹:“唐山是一个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瞬息之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决战胜这场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是对中国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检验。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部署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十万大军,第一时间调动全国各种资源汇聚成救援合力。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四个月,在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正如英国媒体所言,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

地动山摇的危难关头,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广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守望相助;人民军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生死与共。规模空前的生死营救、历尽艰险的千里驰援、温情涌动的爱心接力、共克时艰的举国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展现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魂魄,谱写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次特殊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其后发生一千多次余震,导致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作出了压缩行程、推迟访问、提前回国的决定。玉树有难,举国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工作,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抢救生命”“救援群众”“减少伤亡”“做好安置”,人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灾难就是动员令,灾情就是集结号。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迅速投入到抢险救援的战斗之中。从芦山回望玉树,回望汶川,回望唐山,那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并再一次证明,灾难压不垮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2.基本内涵

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3.时代价值

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事业成功就要自强不息,梦想成真就得顽强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第二,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我们就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第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忠实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切实坚持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务实作风,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地震震出了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和奋进力量,那废墟上挺起的不屈脊梁书写了天塌地陷时的人间大爱,定格了山河破碎后的美丽瞬间。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的那样: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写下的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吴言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