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散文(代序)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散文(代序)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如今还保存着少年毛泽东读过的《论语》。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中国的古代散文。毛泽东高度评价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和巩固封建政权所作的历史贡献,认为“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对待古代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古代散文中的人与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散文(代序)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之所以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我们认为其中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二是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学识广博。这是毛泽东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他坚持读书学习,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果。

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烈。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好比在暗沟中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又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几十年来,毛泽东总是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各种图书,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战争时期,因为行军转移的需要,他的许多日常用品都给扔掉了,唯独《辞海》和其他一些书籍随身不离。人们常常见到他在闲暇时,有时在马背上,从硕大的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认真地阅读。解放后,毛泽东更是习惯于在工作之余,以书为伴,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他到外地视察,走到哪里,书就带到哪里。当年人们走进中南海紫云轩,就会看到毛泽东睡的木床上,从头到脚都放着一叠叠书,整整占了半个床,这其中便有他经常翻阅的《史记》和《昭明文选》等。这些书陪伴了毛泽东许多个日日夜夜。如今人去书在,在毛泽东当年读过的这些图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在书上留下的许多符号和批注的许多精彩意见,从中了解这位伟人认真的读书态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一些人生感悟。此外,我们在毛泽东当年的一些著作、谈话、书信、报告中,哪怕有时仅是一些片言只字,也能看到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多么深刻,他对一些古代散文的评价是多么新颖,多么富有智慧,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发人深省。

散文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散文指不讲求声韵格律的文艺性散文;广义的散文则指韵文以外的一切文章,包括文艺性散文和政论文、应用文之类的非文艺性散文。“散文”一词虽然出现较晚,最早始于宋代,但散体文早在殷商时代即有萌芽。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便是现存最早有关上古时期的散文汇编。几千年来,人们运用散文这一工具,记载历史事实,沟通情报信息,传递彼此观点,表达思想感情,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认识历史,往往从学习古代的散文开始。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如今还保存着少年毛泽东读过的《论语》。当时他还读过《孟子》、《礼记》、《左传》,这些书里面都有一些很好的散文作品。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中国的古代散文。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写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是他读了《史记》所载商鞅变法前徙木立信一事的读后感,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一篇文章。不久以后,毛泽东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开始读《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昭明文选》中谢庄的《月赋》,江淹的《别赋》、《恨赋》,庾信的《枯树赋》,枚乘的《七发》等,都是毛泽东十分喜欢的古代散文,其中许多篇章他都有评论,有的早已烂熟在心,迟暮之年还能背诵。《枯树赋》等千古名篇,曾经伴随毛泽东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毛泽东关注的古代散文,包括《左传》、《战国策》、《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传文,以及历代议论文、抒情文、序跋文、赋体文、小品文、政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他在许多场合或全面评述,或在文章和谈话中引用,或向他人推荐介绍,或反复吟诵体会,表现了毛泽东对这些散文的浓厚兴趣和喜爱。这一切,又和毛泽东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活动,和他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对待古代散文,毛泽东的第一个特点,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认识。古代散文中描述或涉及的人物,只要是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具有一定革新或革命思想,例如主张国家统一,主张个性解放,主张平等、自由、民主,毛泽东就会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东汉末王粲的《登楼赋》,抒发了愿为山河统一出力的思想,因而得到毛泽东的赞扬。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称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是“奸雄欺人之语”,指责曹操“志骄气盛,言大而夸”,毛泽东认为卢弼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因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使遭到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并发展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他主张要为曹操翻案。毛泽东高度评价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和巩固封建政权所作的历史贡献,认为“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认为柳宗元在《封建论》里强调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立场是正确的,高度评价他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要求今天的广大干部“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对待古代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古代散文中的人与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闭幕词中称颂并号召发扬愚公精神,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形象地比喻为寓言中的两座大山。他号召全国的人民大众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坚持下去,不断地工作,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这两座大山搬掉。毛泽东这一极富想象力的比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从事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又如毛泽东通过介绍《三国志》中吕蒙勤学苦读的故事,号召部队里行伍出身的军官努力学文化;通过介绍《黔之驴》中贵州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教育从鲁艺毕业出去工作的干部,要和本地干部加强团结,和群众打成一片;通过介绍《赵充国传》中赵充国坚持在西北边疆屯田的故事,说明真理要被人接受,有时需要一定的过程;通过介绍《史记》中刘邦接见高阳酒徒的故事,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的发刊词,说:“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将《出师表》《陈情表》二文信手拈来,联系当时的抗战形势,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十分贴切,很有说服力。韩愈的《送穷文》假借穷鬼来发牢骚,嘲骂世道不公,表明自己的高尚气节。这里的“穷”,原指智、学、文、命、交这五个方面,毛泽东却赋予新的含义,说:“我们也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把穷鬼送走。”这里的“穷”,指的是贫穷。在谈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仲尼厄”等情况时,毛泽东说:“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总是有这样错误处理的事实。在阶级社会,这样的事实多得很。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在所难免。”对于这些受到错误处理的人来说,“让他们下降,或者调动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当然,对于领导来说,一经发现有错误处理的情况,就要采取措施,予以甄别、平反,向他们赔礼道歉,“使他们心情舒畅,重新抬起头来”。毛泽东建议广大干部读一读宋玉的《风赋》,说“《风赋》有阶级斗争的意义,值得一看”。他还运用《孙子兵法》、《左传》、《宋史》、《资治通鉴》等书所载一些以弱胜强、以少击众的古代战例,分析和论证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运用的战略战术,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此外,毛泽东在文章、讲话、谈话中,常常灵活运用古代散文中的俗语、成语、典故、事例来说明某个政治原则、哲学原理、工作方法等,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实事求是”,“多谋善断”,“任人唯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通过毛泽东的引用和介绍,这些言简意赅的语句,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掌握,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毋须讳言,毛泽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也曾在评论《七发》、《与陈伯之书》、《登徒子好色赋》等文时,伤害过一些同志,这是不可取并应引以为戒的。

毛泽东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评价,多从文章的思想倾向和现实意义着眼,但也有不少地方论其艺术价值,且颇有见地。如说邹容的文章“秉笔直书,热情洋溢,而且用的是浅近通俗的文言文,《革命军》就很好读”。毛泽东对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表达的意境和词句的对仗十分欣赏,还为子女挥毫写了这一千古名句。贾谊的《鵩鸟赋》,毛泽东读过十几遍,他说还想读,认为“文章不长,可意境不俗”。他说江淹的《别赋》“文笔很好”、“妙笔生花”。毛泽东十分喜爱庾信的《枯树赋》,他曾对芦荻说:“庾信的《枯树赋》,把宫廷、山野、水边、山上的树,名贵的、普通的树都写到了,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以树命名的地方,也都写了进去,眼界宽广,思路开阔。他用形象、夸张的语言,描写出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种种摧残和因之而衰败摇落的惨状,是很成功的写法。这样写,对比鲜明,读来自然让人对树木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毛泽东对全赋以殷仲文“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起兴,以桓温的“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作结的结构,激赏不已。他说,这两段话不仅是全赋的“纲”,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且起结呼应,使全赋有一气呵成之势,突出了立意,又余韵不尽。

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散文的评论对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研究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的文化性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方面,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有鉴于此,现将毛泽东著作、讲话、书信、回忆录中提及的毛泽东欣赏或评论过的主要中国古代散文汇成一编,酌加评点,供读者阅读参考。毛泽东曾经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面广量多,限于篇幅,有的只能忍痛割爱。由于编著者见闻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尚希广大读者指正。

卢正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