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成为我国亿万军民昂首阔步、锐意奋进的千古警句。

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顺应当代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潜心学习之下,不禁思绪萦回,深情缅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求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由于经济是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去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十年“文革”之后,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力挽狂澜,提出将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严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之优于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他还以高度的紧迫感,告诫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2003年的2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畅4%,为全球同期年均的三倍;GDP从1473亿美元增为14000多亿美元,排名居世界第六,人均超过1000美元;外贸从206亿美元增为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为403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2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为我国奠定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它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成为我国亿万军民昂首阔步、锐意奋进的千古警句。今后,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邓小平同志无限热爱广大人民群众,把改善人民生活使大家富裕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优越性。他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里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是“可持续发展”,它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交互作用,相辅相成。全面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而协调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如果没有协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这五个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其主要精神就是要处理好人和人之间与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谈到协调发展问题,指出我国的经济“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定协调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预见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很难避免,但必须通过我们艰苦工作,由不平衡走向平衡,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而提出这样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由非均衡到均衡发展”的论述,是邓小平在发展方面又一重要思想。他胸有成竹,目光高远,满怀信心地认为:“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城乡的二元结构使“三农”问题更加凸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粗放型增长,极大地浪费生产必需的资源;掠夺性生产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问题清晰地昭告我们,振兴中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重温邓小平理论,领会其精神实质,加深理解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我国现有的总人口是12.92亿,近60%在农村。在城乡从业人员7.44亿中,有65.6%在农村,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加劳动力600多万人,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20年来,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如城乡之间差距1983年为1.82瞷1,2003年上升到3.23瞷1。农民不但增收难,负担重,而且在就业、受教育、看病、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远不能和城镇居民相比。近几年来的大搞“圈地”运动,更使不少农民成为“三无”人口。在我国,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农业是根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三农”。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这就不再走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而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助、协调发展的思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发展中大国,因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遇到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加艰巨、复杂的难题。我国经济建设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生态、能源、交通等一系列重要瓶颈的制约。

就资源来说,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基础和载体,最为重要。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球的三分之一,由于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土地,人均耕地已从1980年的近2亩减为2003年的1.43亩。水资源的人均占有仅及世界的四分之一,能源不到世界平均量的一半,石油资源只有全球人均的十分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五石油生产大国,但从1993年开始就进口石油,2003年净进口8600万吨,今年将进口1亿吨,占整个需求量的45%。2003年,我国生产钢20700万吨,为美、日二国之和,但却净进口钢材2180万吨,为世界最大钢材进口国。近年来,煤、石油等能源和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原材料的增速都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今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势必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增加对进口的依赖。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我国许多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回收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后,他面对科学技术的伟大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科技进步的核心。我国的工业化也决不能再沿袭传统模式,而应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科教兴国的道路,它将充分体现邓小平同志的战略决策: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目下,我国工业的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德国的5%,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80%以上归因于技术进步。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也较低下。全国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4300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79%,许多急需人才如软件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军工等尖端科技方面,短缺十分严重。高级技工匮乏突出。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与发达国家占30%—40%相比较,差距很大。邓小平同志讲过,“教育是基础”。在我国,无论是科技进步或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首先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给人们带来对“发展”的新认识。发展不同于增长,不仅是经济、GDP的增长,其真正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增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GDP的增长很重要,但并非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以人为本的发展水平的物质基础。长期来,我国对官员的考核单纯看对GDP增长的能力或所作的贡献。这种片面的以GDP作为官员升迁去留的考核标准,已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甚至是重大损失。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创造的政绩,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最根本的一条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

科学发展观将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快车道。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载《东南烽火》2004年8月,第4期,此文与王毅同志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