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修郴州南塔记

重修郴州南塔记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郴州山川秀丽,盘旋突兀,甲于南楚。右,崇尚,重视。郴州的山川风景秀丽,曲水环山,奇峰高耸,雄踞南楚,堪称第一。因此,在这年冬天,我量力捐出薪俸,选择吉日,召集工匠,准备材料,郴州各界人士也踊跃乐捐,以促成此事。我们郴州的年轻学子可以因此而一展久怀的抱负了,在继承盛大的文明,宣扬盛世的美好清明,弘扬科举教育等方面,山川没有不显示其灵验的了。郴州南塔岭旧称文明山,南塔旧称文塔。

清·胡 星

郴州山川秀丽,盘旋突兀,甲于南楚。在昔贤豪接踵,如邝朱何邓诸公,文章功业,彪炳寰区,昭垂史策,是皆钟清淑之气而生者B。晚近以来,山川如昨,而发越者鲜,是岂天地之精英,克抒其灵于前,而独韬于后耶C?抑此邦之人,甘老深山,不求闻达耶?此必有说。

丁巳秋,予甫下车D,诸绅士进而言曰:“我郴城南文明山,万峰环绕,烟云变幻,八景E所谓‘南塔夕照’者此也。塔若文笔,是一郡毓秀之区。有明以前,人文辈出。后以兵灾废。嗣起者非无英俊,而仕进落落F,或因塔废而然耶?”予闻之而心动焉。当兹右文G之世,盖自百余年来重道崇儒,大而邦国,小而郡县,凡有古迹废而勿举者,无不培植增华,其所以补植国基,而培养士气者,诚旷世而独隆矣。傥守兹土者,以一塔之微而不为修举,独非守土之责乎H!况山名文明,居南之离I,丽也。日月丽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兹山崛然而起,前之人建塔缀景,为一邦之观瞻J,岂无意耶?

缘于是年冬,量捐薄俸,历日鸠工庀材,郴人士亦踊跃乐输,以勷厥事K。仍其旧址,营以七级,到壬戌冬告厥成L。巍巍乎直耸云霄,而飞天际,固不独壮观瞻,而侈游览已也。我郴子弟由此展其夙负,于以绍文明之盛,鼓吹休明,辉煌黉序,山川莫不效灵矣M。凡氤氲之气,蓄久而发,其发必锐,一鸣即可惊人,将见思皇兆多土之徵,弹冠歌得人之庆N,天地清淑之气,自必有所以特钟者,为我邦国光,宁复逊O前人哉!

乾隆八年癸亥仲夏P记。

【注释】

A本文载清嘉庆《郴州总志》卷二七,略有删节。南塔,城南文明山(今南塔岭)上古塔。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灾,重建于清乾隆八年。胡星,山东高密人。清朝进士,雍正七年任湖南宜章知县,十三年任桂阳州知州,乾隆二年任郴州知州。他重士劝学,择名儒掌教;重考试,拔取真才,垂注寒士。B[“在”起六句]贤豪,贤士英豪。接踵,足踵相接,比喻接连不断地产生。邝朱何邓:宜章邝埜、汝城朱英、郴县何孟春、宜章邓庠四人。清淑之气,见韩愈《送廖道士序》:“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蛇蟺扶舆,磅礴而郁积。”清淑,清和。C[“晚”起六句]晚近,最近若干年来。发越者,发迹的扬名的。韬,掩藏声迹。D[丁巳秋,予甫下车]丁巳,清乾隆二年(1737年)。甫,刚刚。下车,到任。E[八景]这里指宋元时郴阳县(今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的苏岭云松、北湖水月、东山一览、南塔夕照、圆泉香雪、相山瀑布、龙泉烟雾、鱼绛飞雷等八个景点。F[落落]零落稀疏的样子。G[右文]重视文化教育。右,崇尚,重视。H[“傥”起三句]傥,倘若。守土,地方官。I[]八卦之一,象征火,居南方;在六十四卦里象征光明。下文引用《易经·离卦·彖》:“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重明,明之又明,两重光明。指日月,喻指贤明的人。J[观瞻]显露于外的景观。K[“缘”起五句]缘,因为。历日,择吉日。鸠,鸠集,纠集。庀(pǐ),治理,准备。输,交纳,献纳。勷(xiāng),同“襄”,助,成全。厥,其。下文“厥”,才。L[“仍”起三句]仍,沿袭,依照。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M[“我”

起数句]夙负,一向怀有的抱负。绍,接续,承继。休明,美好而清明。黉(hóng)序,古代学校。N[“思”起两句]前句出自《诗经·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兆,苗头显露出来。弹冠,拂去帽子上的灰尘。《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O[逊]比不上。P[乾隆八年癸亥仲夏]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月。

【翻译】

郴州的山川风景秀丽,曲水环山,奇峰高耸,雄踞南楚,堪称第一。从前这里英才辈出,如宜章邝埜、汝城朱英、郴县何孟春、宜章邓庠等各位,他们的文章事业,光照天下,名垂史志,这些都是凝聚中州清淑之气而诞生的。最近若干年以来,此地山川形胜依旧,而发达扬名于世者没有,这难道是天地的精华英气,能够在前贤身上彰显,却独独要在后世掩藏起来吗?抑或这个地方的人,甘愿隐居而终老于深山,不求扬名显世于当代吗?这里面一定有需要作出解释的地方。

乾隆二年秋天,我刚到任,本地绅士们前来进言道:“我们郴州城南有座文明山,周围数峰环绕,烟云变幻无穷,‘郴阳八景’中的‘南塔夕照’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此塔像一支竖立的毛笔,是全郡中孕育文风的地方。明朝以前,人才辈出。后来因为兵灾倒塌了。后来人中并不是没有英贤俊杰,然而仕途寥落,或许是因为宝塔倒塌才这样呢!”我听说了这回事,心灵为之震动。值此崇尚文化教育的大清圣朝,大概从立朝一百多年来重视道德建设,崇奉儒学教化,大到国家,小到郡县,凡有古迹已经倒塌而未曾修复的,全部修复起来,并增加其光华,这是用来巩固国家的基础,并且培养士子的志气,确实是前无古人而昌隆当代的盛举。倘若一个地方长官,因为一座古塔衰微而不去修缮,难道不是这个地方官的失职吗?况且山名叫“文明”,“明”字含日、月,属于八卦中的南方的离卦,“离”就是“丽”,依附的意思。日月依附在天上,百谷草木依附在地上。英明君主依附于正道,才能教化天下。这座山突兀挺立,前人在此兴建宝塔,锦上添花,成为这个地方显露于外的景观,难道没有深刻的用意吗?

因此,在这年冬天,我量力捐出薪俸,选择吉日,召集工匠,准备材料,郴州各界人士也踊跃乐捐,以促成此事。沿袭南塔原址,建起一座七层宝塔,到乾隆七年冬才告竣。新南塔巍然矗立,耸入云霄,飞峙天际,它本来就不只是增添了景观,丰富了游览的乐趣呀。我们郴州的年轻学子可以因此而一展久怀的抱负了,在继承盛大的文明,宣扬盛世的美好清明,弘扬科举教育等方面,山川没有不显示其灵验的了。大凡缭绕弥漫之气,积蓄了很久才兴起,它的兴起就一定锐利勇猛,一鸣就可以惊人,届时将会看到君王拥有众多人才的征兆和人们弹冠歌颂得到人才的美好景象,天地间的清和之气,自然必定会特意地聚集在这里,成为我们国家的荣光,这样难道还比不上前人吗!

乾隆八年五月作记。

【赏析】

郴州南塔岭旧称文明山,南塔旧称文塔。每当夕阳西下,辉映群峰,塔身灿然,晚风徐徐,钟声悠扬,此即“南塔夕照”。南塔是古时候读书人仰慕的地方,塔立则文兴,被认为是地方文运昌盛的象征,历代题咏无数。《重修郴州南塔记》写于乾隆八年仲夏,写作目的十分明确—纪念重修南塔的落成。全文主体有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郴州的景物和人物落笔,赞美郴州山川“甲于南楚”,人才“彪炳寰区”。自唐韩愈以来,就有许多人赞美郴州,说它“当中原清淑之气”,地灵人杰。作者回顾郴州的人文历史,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感慨万千,追昔是为抚今,为下文伏笔。于是笔锋一转,说晚近“发越者鲜”。山川依旧,人文式微,前后对比,差别太大,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呢?于是作者猜测:或者是“天地之精英,克抒其灵于前,而独韬于后”,或者是“此邦之人,甘老深山,不求闻达”,总之“此必有说”。一个“说”字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急于深究个中之理。

第二段循着前面两种猜测的思路,逐层予以回答,从而阐述修复南塔的原因与目的。其一为览物,“南塔夕照”是“郴阳八景”之一,前人建塔缀景,如今荒废,实在可惜。其二为兴人,南塔像一支文笔,清淑之气尽聚于笔端。塔兴则“人文辈出”,塔废则“仕进落落”。看来,此塔简直就是“郴州精神”之所在,重修古塔意义极大:不仅仅是为文人骚客留名增景,更是施行大善,造福一方,复兴郴州日益衰弱的文风。其三为政治,作者既为一方父母,是有一定的学识水平和政治理想的,其认识当然不会局限于某种传说。他不仅重修了南塔,还重修了八面山,著有《重修八面山记》。他认为,重修南塔乃出于地方官的责任:既然大清天朝举国“重道崇儒”,“凡有古迹废而勿举者,无不培植增华”,以“补植国基”,“培养士气”,那么“以一塔之微而不为修举,独非守土之责乎!”他是从为政者的责任与义务的高度来认知的,是极为难得的。可以说是南塔之幸,郴人之幸,郴州之幸,也是邦国之幸。其四为教化,作者觉得此处除风景优美,还占尽地利,塔名中有玄机。它处于八卦中的“离”位,于是“日月丽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总之,重修此塔,上受天意,下得民心,近结文人之缘,远迎当局之心,而自己又可借此留名郴州青史,一举兼五得,何乐而不为?

第三段记述重修南塔的过程和修成后的所见所感。因为重修此塔,可谓兼具天时、地利、人和,故而各方响应热烈,人们踊跃捐助。落成后的新南塔雄姿不凡,“巍巍乎直耸云霄,而飞天际”,作者感到无限欣慰,瞻望前景,又生发出一系列感慨:“我郴子弟由此展其夙负,于以绍文明之盛,鼓吹休明,辉煌黉序”,以至于“一鸣即可惊人”,再至于“为我邦国光”。

一座文塔,一个善举,一篇简记,一种情怀,一段历史,感动了郴州的前人后辈,感动了我邦的万千读者,也感动了“重道崇儒”、“重士劝学”、“垂注寒士”的一位郡守——作者自己,岂不快哉!其实我们今天知道,郴州后世之所以文人凋零,人才匮乏,与南塔风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郴州经济的落后。经济如此,能维持温饱已是不易,奢谈文化岂非空中楼阁?我们今人看古人,的确让人掩卷长叹!

(李 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