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

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虎妈的这套家教引发了美国和中国教育方式的大讨论。这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为美国人普遍接受,成为当今美国教育事业的主流思想和推进教育改革的方向。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确定了美国教育的8项目标。他们认为这个差异只体现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还不能以此证明美国教育的失败。美国基础阶段教育分公立和私立两大部分,其中公立学校占85%,私立占15%,私立学校管理较为严格,教师负责,质量较高。

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亚裔女教授苏美儿出了一本书《虎妈战歌》,教授是亚洲人,生肖属虎,自称虎妈,这本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简要概括其方式叫七不准:她不准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用电视或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低于A级,练琴不好不准吃饭,练琴时不准上厕所不准喝水,甚至在公共场所骂女儿是垃圾。虎妈的这套家教引发了美国和中国教育方式的大讨论。《时代周刊》和《世界周刊》等杂志开辟了“虎妈虎爹”“中国妈,美国妈”专栏,文章很多,见仁见智。

美国有读者评论说虎妈的做法是在残害儿童,虐待儿童,进而引申到亚洲人缺乏创造力就是这种奴役式教育的结果。也有一些美国家长表示,西方人应适当借鉴这种严格的教管方式,并坦诚地承认自己也是虎爹虎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位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应当让人去适应教育,还是教育适应人”,“人们总是习惯于要求孩子去适应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如果是这样,教育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误区”。她认为,人总是存在差异的,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要尊重特殊性差异。正是这样的“差异才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她主张“教育要努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孩子的自信,而不能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孩子的自卑”。“教育的任务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差异的潜能发掘出来,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潜能,建立坚定的自信,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富于个性的创造,而不应像可口可乐生产线,把自己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这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为美国人普遍接受,成为当今美国教育事业的主流思想和推进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听到“耍大的美国孩子,累坏的中国娃”,对比中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负担,这话不算过分。在美国,娃娃们上学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享受。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一般是上午9点钟到校,下午3点就放学,中午在校用营养餮,校车免费接送,每天正式上课时间不超过4小时。其中一部分还是课堂游戏,通过游戏方式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获得一些基础知识、技能。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用电脑完成,很少家庭作业,如果有作业,常常是用电脑做生日贺卡或一些纸扎手工等,都是孩子感兴趣乐意完成的事。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感到学习压力是什么滋味。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为12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基础义务教育法案规定,所有儿童,必须接受12年制基础教育,儿童在校全免费,由所在社区负担。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确定了美国教育的8项目标。其中对基础教育规定:全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的活动;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就业

为贯彻这一目标,美国中小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课程设置了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外语、艺术、地理7门课程为主课;这些教科书没有全国统一教材,同一门课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由各学区自由选择。其他的辅助课,如园艺、电脑、缝纫、烹调、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由学校自行确定,这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培训,旨在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了解生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促进孩子对大千世界的认识了解。

美国建国200多年,有100多年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1980年联邦政府才设立了内阁层次的教育部。教育部只管公立学校,而且只管到州一级。美国宪法将管理教育的权力只授予州政府,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由各州政府负责,学校由地方约15 000个学区中的校董会具体管理,没有统一的教育政策制度,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均由教师协会编,供学校参考执行;学区委员会由各地民间自选产生,这些人可能完全不懂教育,有的是杂货店的老板、汽车司机、农夫、装修工等,他们关心的是当地社区的需要,不指望本社区的人出科学家。美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要求是要保证子女思想自由,做自己愿做的事,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追求全班第一,也不强求进名校学习。

2011年12月7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2009年全球有4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年龄15岁、参试达47万人的国际青少年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结果。平均分数最高的前10名,亚太地区占了8名,中国上海学生平均分数和单项成绩名列第1,美国排名第26位。在每年的国际中学生学术比赛中,美国都名落孙山,这一结果美国人感到蒙羞,奥巴马也格外关注,但教育部从不承担任何责任,美国人也从不埋怨。他们认为这个差异只体现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还不能以此证明美国教育的失败。笔试只是涉及阅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而未涉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这个差异反映了中美基础教育目标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美国则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未必能够反映教育的全貌,动手能力强也不能完全说明基础教育成功。

美国基础阶段教育分公立和私立两大部分,其中公立学校占85%,私立占15%,私立学校管理较为严格,教师负责,质量较高。公立学校的经费全由政府承担。美国目前8 400万名学生中,幼儿园和中小学生约有6 500万,有86%在公立学校就读,12%在私立学校,还有2%在家庭学习。84%的高中毕业生,有52%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27%能够获得学士学位,9.6%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美国的基础教育这种松散、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不重视基础知识,主张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未来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因而在高等教育中造就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基础教育能够存在延续和发展,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对接口直接相关。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录取新生没有一刀切的做法。高中毕业升大学,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的考试,主要考核数学和语文水平,一年中可以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为准。大学录取时除了学业成绩外,还要看考生平时在校成绩和品行、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自传,老师的推荐信及其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考查还包括课外阅读或独立研究的有关信息,还要从学生提交的作文中捕捉学生的心灵丰富度和社会责任感。越是名牌学校,综合素质要求越高。

美国有4 000多所高校,可分为四类: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公立社区大学,教会大学,可谓形形色色,规模、环境各式各样。这些高校若按学术水平分,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包括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康奈尔等8所“常青藤”大学在内的125所高校属“研究型”,全球顶尖级研究型高校30所,美国就占25所。大多数高校属于教学型,以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为主,侧重于教学。教学型高校中还包括1 000多所社区大学,学费较低,学生不分年龄,毕业获副学士学位;有 75%的大学生在公立大学就读。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其次是私人募集和少数学费。所有私立大学,财务独立政府不管,招生及办学规模由学校自主,学费标准由学校自定,其经费来源是收取学费和校友、社会捐赠。

有人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发达,基础教育落后,这一评价乍听起来没错,若全面考察不能苟同。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顶尖的学术人才,高等教育首屈一指,这为世界公认,美国是接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09—2011年在美国大学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达69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占13万,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来看,美国的一流高校里占大多数还是美国学生,这表明,美国基础教育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人才,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是相适应的,不能完全否认基础教育。

美国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是在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的基础上,于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即1780年升格为哈佛大学的。美国先后有8位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30多位普利策奖得主出自哈佛大学,哈佛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影响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走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声名远播。

美国教育没有那么森严的名目繁多的考试,在学校里没有分数第一的排队,但美国社会天天都在排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一次次素质、能力高低的排队筛选,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考场里分流进到各种各样的校门、场所。在一流大学经过深造的学生,有的成为科学家、教授、许多领域的领军人物、经济领域的高管,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经过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事业和社会等方面的骨干;在社区大学出来的学生,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熟练劳动者;连社区大学都没经过的高中毕业学生,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普通领域做最一般的工作。排队、筛选的结果,人力资源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宝塔,宝塔的高、中、低段所在就业者,既是社会的不同分工,也表现了自然人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人人平等的背景下,社会地位,工资收益,劳动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幸福指数的差异是无法否认、无法抹杀的。

我国教育也承认人的先天性差异,但在承认差异的同时认为人具有可塑性,强调通过后天的“因材施教”培养实践,可教育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教育坚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分数第一的标准,把基础知识教育变成全盘灌输的“填鸭式”教育,迫使不同个性,不同潜力的人“适应教育”,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美国教育把人的差异绝对化,强调教育要适应人的个性、能力发展,把“开发潜能”变成松散式、放牧式教育。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

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事业,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但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是共同的目标。中美教育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为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路,相互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赢得未来”的构想,白宫进而发表了“美国创新战略”,其中提出了“改革公立学校,改善基础教育,提供全面的有竞争力的教育”。事实上,美国正在吸收中国基础教育一些好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