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第二次飞跃,二者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些经验对中国乃至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他在提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同时,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最强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也就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所提供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些都表现出实事求是精神,是高瞻远瞩,事关大局,顺乎民心的重大决策,是十八大的一个亮点和重大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第二次飞跃,二者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的历史功过虽早已有了定论,但关于他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当代西方世界,总是想把西方价值观体系强加给中国,妄图“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一天也没有停止,对伟人毛泽东肆意歪曲甚至妖魔化,是其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对毛泽东也有各种说法,作为一种研究,无可非议。值得注意的倒是,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不管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是不同时代的人,只要涉及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等字眼,毛泽东就会浮现在人的脑海;不管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一触及20世纪的中国文化,毛泽东的名字就会跃然字里行间。因为他留下的遗产是多方面的,他的伟人风范、伟人情怀、伟人魅力与他对这个国家、民族、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功比山高,无人能比”。毛泽东在中国人心中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而是一座历史丰碑,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历史逻辑上都无法绕开这座丰碑。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世界大动荡、大变革的一百年。两次世界大战,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磅礴发展,美苏为首的两大营垒针锋相对,冷战持续长达半个世纪。在这狂风巨浪的变革中,中国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战略家,为世界公认的世纪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的伟大功绩,一是领导辛亥革命赶走了封建皇帝,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二是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了国共合作,开展了反对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他的“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遗产的宝贵价值。

毛泽东是在辛亥革命十年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世纪中国又一次更加伟大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毛泽东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公认的伟大领袖。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胜利,使犹如一盘散沙,积贫积弱,遭人宰割的旧中国,变成独立自主,一派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毛泽东在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威望油然而生。在这种背景下,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无论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在全中国人民中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八大以后的一连串失误和严重挫折,特别是“文革”十年,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重大损失。由于这一挫折,如何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其重大的政治和理论问题。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走到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他最伟大的贡献,一是准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而避免了在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二是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步入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赢得了中国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毛泽东去世后,对这位伟人的评价,偏重于新中国建立之前那段历史的肯定,把他作为中国乃至第三世界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肯定他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三大法宝”,以弱胜强、以小击大、以少胜多的军事策略和卓越的军事思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构成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乃至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在这一探索中所表现出的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维护独立自主地位和国家安危的睿智大勇,闪烁出实事求是光芒的思想作风,表现出的一个大国领袖的风采,一些论者却较少涉及,这就有失偏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面对的是一道道苦涩的难题。饱经战乱的中国疮痍满目,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文化上打压。苏联为加大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抗衡的筹码,企图把中国紧紧捆在苏联的战车上,在实施援助计划的同时,千方百计想要控制中国,都被毛泽东一一顶了回去。他在提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同时,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学习苏联,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苏联不断加大的对我国的敌视和压力,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充满实事求是思想的《论十大关系》,果断提出“既要向苏联学习,又不照搬”的光辉思想,这一论断的背后就是“走自己的路”,闯出一条非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又不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来。没有钱,就通过统购统销,从农民那里取得低价原材料,通过工业加工环节把产品卖出,从中积累了工业化资金,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顶住各种压力,研制和发展了具有中国脊梁意义的“两弹一星”。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封锁吧,封锁八年十年,我们什么都有了”,对“走自己的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最强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位时代伟人,前后喊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毛泽东提出的走自己的路,既是现实的考量又是历史经验的借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是基于不走“两个凡是”的错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这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时期经验教训的记取。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算得上国际关系的一条定律。毛泽东急于要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要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制定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动员,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当时的中国人总是以理解的心态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因为都有一颗盼望富强的心。翻身做主的中国人,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怀有尽快实现现代化,从而摆脱贫穷的梦想。

毛泽东是一位对传统专制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怀有双重忧虑的人。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表现了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认同;但当他看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少弊端,加上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仇视,又导致他对西方价值观的拒绝,以及对“和平演变”的高度警惕,而把平等作为主要的价值观。他提出了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目标,试图建立一个彻底消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政治、经济上绝对平等,打破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这套蓝图在经济还很落后的中国,显然具有不少空想色彩,实践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消灭不平等的实践,在经济上造成了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共同贫困,政治上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在解放工人农民的同时,又将社会的另一部分人,包括所谓“地、富、反、坏、右”,甚至知识分子等打入另册,列为打击对象,加上血统论的流行,又累及这些人的后代,事实上导致变相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新的社会不平等,使社会落入进步水平之下,造成很多的不幸。

毛泽东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表现出了深沉的平民情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中国农民受压迫被侮辱的苦难,他有切肤之痛,体验尤深,对改变农民生存状况充满了历史的正义感和历史紧迫感。他心系群众,关心农民疾苦,困难时期当听到农民缺吃少穿,他主动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甚至几个月拒绝吃肉,坚持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在离世之前,听到唐山遭大地震的消息时,他伤心落泪。他始终是代表工人农民及劳动人民的利益的,他以无比的气魄推动他的意志的实现。

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新中国建立后,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体现出了这个宗旨。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普通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经济状况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的一切举措向工农大众倾斜,这是有目共睹的。国家的一整套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工人、农民和普通群众为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即使遇到天灾人祸,也能做到万众一心,战而胜之。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毛泽东时代就建立了这一核心。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他把这看作“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他不懈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改造,使人成为非动物化,又非个人化的纯粹精神的人,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人,爱国、爱家、爱党、爱集体,包括生命在内的个人利益都微不足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这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强化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为维护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为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实践的动力,构成中国式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敏锐地发现社会主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把这些矛盾梳理成两类,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些遗产深深影响了生活在那个时代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时至今日人们在观察中国人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时,都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烙印;一个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以这样的价值观把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形成高稳定的社会状态,这是研究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现象。这一精神改造运动的是与非,得与失,早以厘清。那些禁锢人的思想,妨碍人的个性,充满强制性甚至暴力的做法,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里,非但不足取还要加以防范。但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教育干部的一些方法、措施,又为今天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些思路。

毛泽东逝世已有40年,中国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的多样化特征,令人眼花缭乱。正是由于这种背景,人们把目光转向关注毛泽东,怀念毛泽东,甚至呼唤毛泽东。所以毛泽东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头,无法割舍,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新中国建立60余年,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做了不懈探索,付出了高昂代价,如果没有这一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后30年来,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设计、描绘了一幅蓝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步入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之后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披荆斩棘,励精图治,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取得了辉煌成就。没有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无从谈起。

一届又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既相互衔接,又奋力奋进,既继承发展、又开拓创新,为国家、民族做出了伟大贡献;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戮力同心。十八大诞生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向着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冲刺。长江后浪推前浪,亿万中国人由此感到无比欣慰,无比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