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族传统曲目有哪些?

满族传统曲目有哪些?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书中提及的历史内容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满族清音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三节 满族清音

一、八角鼓

八角鼓最早是满族游牧时期的一种民歌。清军入关时作为军歌形式带入北京,故又称为“得胜歌”。清中叶以后从北京传入辽宁,后又传入吉林。清代后期发展成多人表演的“全堂八角鼓”,三人表演的“拆唱八角鼓”,以及一人表演的“单弦牌子曲”等多种演唱形式。光绪四年(1873)沈阳缪东林在《陪京杂述》中记述八角鼓是:“以三人杂扮,或坐或立,入场后长歌短曲,语杂诙谐,声韵嗷嘈,洋洋盈耳。”所记述的是“拆唱八角鼓”。同年沈阳小东关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师碑上,刻有八角鼓等五种艺术形式,68位艺人姓名,其中王泰为最早八角鼓艺人。

民国后,辽东新宾、宽甸等地还有八角鼓艺人在农村活动,在沈阳等城市则在茶社献艺。

八角鼓约于清末又传入吉林省伯都讷(今扶余县)后,流传中又吸收了松嫩平原各族民歌时调,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扶余八角鼓”。由一人或多人演唱。伴奏乐器除以八角鼓击节外,还有三弦、四胡、扬琴、鼓板等。清末民初时扶余一带民间已十分盛行八角鼓,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多有演唱。音乐、曲目均相当丰富。曲牌多来自民间歌曲、时调。常用曲牌有〔寄生草〕〔太平年〕〔弦腔〕〔四句板〕〔推船〕等七十多个。曲目多取材于满、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流传于扶余一带的传统曲目有《下寒江》《芦花记》《唐二主探病》《英台别友》《馋大嫂》等四十余个。有影响的艺人有王泰、赵广庆、萧臣、赵大曲、王龄眉,票友程殿选、费治三等。

二、单弦

单弦又名八角鼓、牌子曲。单弦传入吉林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电台和茶社才见演出。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单弦演员阚泽良从天津调入吉林广播曲艺团。阚泽良功底深厚,运用曲牌别具匠心,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曲种的音乐创谱新腔。对〔四板腔〕〔湖广调〕〔剪靛花〕〔流水板〕〔怯快书〕〔靠山调加拨浪鼓〕〔平谷调〕〔吹腔〕等曲牌的演唱均有独到之处。常演的曲目有《霸王别姬》《武松杀嫂》《杜十娘》《徐母骂曹》《风波亭》《挑帘裁衣》《孔雀东南飞》《鞭打芦花》等。并且,创作演唱了上百个反映现代生活的单弦曲目,代表曲目有《龙马归槽》《勤俭持家》《智斗鸠山》《中南海的灯光》等。阚泽良还培养了很多专业和业余学生,如陈丽君、郑国尧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吉林、长春两市的单弦演员还有王瑞兰、雷再生、张春霞等。王瑞兰原为中央广播说唱团青年演员,曾师承马增惠学习单弦,1961年调入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她嗓音洪亮,擅长表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曲艺演出日趋萧条时,曾努力对单弦进行改革,以顺应现代观众和青年的审美需要,如在曲牌中加进流行歌曲,加大叙述渲染,打破曲牌格律使之更生活化等。常演的传统曲目有《杜十娘》《游春》,现代曲目有《旅行结婚》《还是祖国好》《雷锋精神在幼儿园》等。雷再生代表曲目有《打渔杀家》《花木兰》等。

三、满族说部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先民自古就在这片广袤、美丽而神奇的沃土上繁衍生息。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其形式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宣讲,常配以铃鼓扎板,夹叙夹唱,意在说“根子”、敬祖先和颂英烈,听者谦恭有序,分外虔敬。

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满族说部风格凝重,气势恢宏,包罗氏族部落崛起、蛮荒古祭、开拓创业、英雄史传、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书中提及的历史内容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有的说部已被翻译成俄文、日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出版,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满族说部蕴藏丰富,但讲说与传承者多系特殊群体,现已人数不多,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