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4 中南、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和东南区域,少数民族的发布虽然不像西部那么广泛,但却是我国许多民族的发祥地。后来,越族经过漫长的演变和迁移过程,除了一部分同化于汉族外,分别形成了今日分布在中南、东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壮族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壮族是稻作民族,以蛙为民族守护神,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其中摆手舞影响最广,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形式。
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4 中南、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学习导读】

中南和东南区域,少数民族的发布虽然不像西部那么广泛,但却是我国许多民族的发祥地。我国古代曾把南方的族群总称为“越”、“百越”。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到秦汉时期,泛称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越国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的族系:在今浙江南部的“东瓯”;在福建的“闽越”;在两广的“南越”;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的“西瓯”以及主要分布在今越南部的“骆越”。后来,越族经过漫长的演变和迁移过程,除了一部分同化于汉族外,分别形成了今日分布在中南、东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现在中国南方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都与古代越族有渊源关系。这块古越民族的发祥地,今天生活着壮族、瑶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土家族、畲族以及高山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知识储备】

一、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历史悠久,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它与周秦时期百越中的西瓯和骆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其甘蔗产量居全国之首。

居住环境

壮族住房多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木楼,柱子、楼架用质地坚硬的原木搭成,楼板和墙壁用木片或竹篱。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装束

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人,其服装各具特色。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无领上衣,裤脚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绣花围裙,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男子多穿无领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包头巾,穿布鞋。

文化艺术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壮族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壮锦是壮族最为瑰丽的手工艺品;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创作的“花山壁画”是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

知识链接:壮族先民为什么要在左江流域的悬崖峭壁上作画

img135

“花山壁画”局部

广西连亘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80余处、1770余幅古代壮族人民创作的壁画,因宁明花山壁画发现最早,图像最多,画幅最大,故统称为“花山壁画”。壮族选择山崖绝壁作画,体现了对蛙神的崇敬和爱护。第一,左江流域是壮族发源地之一。据研究,壁画上的人物图像为壮族祖先崇敬的蛙守护神。因此,壮族人民把祭祀民族的守护神的圣地安排在左江流域一带是非常自然的,包含着对先人的敬仰之意。第二,左江流域是壮族地区的腹地,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三,蛙既守护人们,人们也必然爱护它。蛙为两栖类,不能长期离开水,人们把它的形象画在江边,表达了对它的爱护之情。第四,壮族人民认为,山崖既是灵魂的栖息之所,又是灵魂的通天之路,还认为山崖之内是神仙居住的住处。蛙神既为神,它当然应该栖息于此。第五,蛙神是雷王之子,山崖高如云天,是最接近雷王居住之处。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圩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生活习俗

壮族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大人和小孩都爱吃生鱼片。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槟榔是必备的礼物。壮族人在三月三吃色彩鲜艳的五色饭;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

壮族有些地区妇女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或农忙时节才到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节庆活动

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人民聚会对歌的传统节日,壮族男女青年穿上盛装,欢聚于圩场,行歌互答。节日期间,还有抛接绣球、碰彩蛋、抢花炮、舞龙舞狮、表演壮戏和拳术活动等文娱活动,同时也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img136

绣球

知识链接:歌圩节抛绣球

在壮族歌圩的时候,壮族姑娘们会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若见到心仪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投报给女方,恋爱就这样展开。“抛绣球”活动在广西和巴马一带壮人居住地尤为盛行。

壮族姑娘借绣球来传达爱情。绣球中包裹的豆栗和挚籽,象征姑娘心中爱情的种子。

宗教信仰与禁忌

壮族信仰多神,除崇拜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主要禁忌有: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壮族是稻作民族,以蛙为民族守护神,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二、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湘西的“金色桐油”和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居住环境

img137

湖南凤凰古城吊脚楼

土家族村落的房子依山傍水,骑岭卧谷,就地势特点而建。其建筑风格也因自然环境而分成了两类:

吊脚楼。土家族人多居河边、山湾中,他们的“吊脚楼”别具特色。上层作卧室,下层则堆放杂物和饲养畜禽。

木瓦房屋。居住于河谷盆地,向阳坡地的土家族人家的房屋多是木瓦结构,铺地楼板,隔潮防湿。

服饰装束

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穿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爱用青布缠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穿镶边筒裤;头发挽髻,戴帽或用布缠头。

文化艺术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土家族擅长舞蹈,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等。其中摆手舞影响最广,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形式。土家族戏剧“茅古斯”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对白来表达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土家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图案就达数百种。

生活习俗

因为土家族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饮食喜好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腌熏腊肉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风味菜。土家族还擅做糯米粑粑、甜酒、团馓等。

土家族婚嫁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哭嫁”。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有一种葬俗叫“散忧祸”,即“跳丧舞”。老人去世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赶来一起跳丧,一直跳几个通宵,舞姿变幻多端,借以使死者家属节哀解愁。

节庆活动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土家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其中以土家年最为隆重,俗称过“赶年”,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过年,相传是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征迎战。社巴节,是隆重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唱起“摆手歌”,跳起“摆手舞”来庆贺。

宗教信仰与禁忌

土家族崇拜自然、崇拜土王。土王被认为是土家族的祖先,各村寨都有“土王庙”。

主要禁忌有:火塘及其三脚架是每个家庭禁忌的中心所在,平时不许对其有任何亵渎;忌“虎”字,以“猫猫”代指老虎;过去土家族认为逢五不吉,所以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是“法定”的农休日。

三、畲族

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以福建和浙江两省的畲族人最多。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学术界一般认为畲族与瑶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汉晋时期见于史载的“武陵蛮”之后裔。此外,也有一部分学者持畲族为古代百越后裔的观点。

畲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及狩猎。

img138

畲族凤凰装

居住环境

畲族在居住上分布零散,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周围是汉族村落,彼此交错杂处。畲族与汉族杂居之故,畲族的住房基本上与汉族的一样,临海的住石屋,靠山的住木房子。

服饰装束

畲族男子服装基本与汉族相同。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款式各异,以“凤凰装”最具特色。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凰髻;衣裳和围裙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后腰随风飘动的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丁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结婚时,头戴凤冠。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悬垂在额前,畲民称它为龙髻。在福建东北沿海一带山区居住的畲族妇女,有头戴“三把刀”的习俗。

文化艺术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img139

畲族彩带

彩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以及用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

畲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每逢婚丧嫁娶、生产劳动、待人接物时,都喜爱用歌声表达感情,因此畲乡有“歌的海洋”之誉。由于畲族人们上山劳动时经常以歌对话,畲歌又称为山歌。流传至今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

生活习俗

畲族日常饮食以番薯、大米为主,喜食番薯丝饭,即先把大米和番薯丝放在锅中煮涨,再捞出放在甑中蒸熟。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肉食以猪肉为主,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茶是畲族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凡有客人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都要喝两碗。民谣曰:“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若不喝第二碗,则被认为没有礼貌。景宁惠明茶、广东凤凰茶、福建福安的红茶和武夷岩茶是畲族地区盛产的名茶。

节庆活动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二月二、三月三、招兵节、封龙节是畲族特色的节日。

img140

乌米饭

三月三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传说,公元707年,畲族首领雷万兴、蓝奉高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第二年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取得战斗的胜利。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祭祀祖先。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知识链接:乌米饭

乌米饭是将乌稔树叶捣烂,挤出汁熬汤,将糯米浸泡其中,再置于木甑上蒸煮而成。它犹如黑珍珠一般,清甜、芬芳,在“三月三”这一民族节日被用来敬天祭祖。传说乌米饭的来历与畲族人民抗击外敌有关。从前,畲族聚居地常受外来敌人侵犯。当敌人进村时,各家米饭便被抢吃一空。后来,畲族同胞想出一个办法,把米饭染成乌黑,使敌人不敢食用,深怕中毒,这才使自己能吃上米饭,有力气抗击敌人。

宗教信仰与禁忌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外,畲族民间信仰还有其他世俗神灵,属多神崇拜。

主要禁忌有:畲汉对话忌用“畲客”、“哈老”称呼;正月初一,忌挑粪、抬轿、吹喇叭;忌食狗肉,饭粒掉在地上忌用脚踩,忌坐吃饭桌;忌坐别人热板凳;中堂正中忌晒衣服,平时忌衣服反面穿;忌年轻人摸年长人的头;忌砍土地庙旁树和村头、村尾风水树。

四、黎族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的通十市、三亚市以及乐东、白沙、陵水昌江等黎族自治县,保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东方市。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居住环境

img141

黎族船形屋

黎族村寨依山形地势而建,山区村寨一般建在山脚下,可防范台风袭击,村民多饮用山泉水;而平原的村寨则建在小山坡上,多防避洪水侵袭。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服饰装束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长袖上衣,下着筒裙。脑后束发,插以骨簪、金属簪。有些地区妇女耳环多且重,形大而夸张,从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耳”。我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儋耳”的记载,称南方有“儋耳”之国。部分地区的妇女保留着文面、文身的习俗。男子留长发,结于额前或脑后,以红布或黑布缠头。

文化艺术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以往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才创造出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围绕英雄人物、征服自然和黎族的风土人情等主题。

鼻箫是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用五指山特产白竹制成。叮咚琴是黎家同胞在原木上敲击出节奏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

黎族妇女的纺织造诣很高,早在唐宋时期,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并以黎锦闻名于世。

生活习俗

黎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其次为玉米、番薯。日进三餐,喜稀不喜干,并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嗜好烟酒。把猎获物的野味、瘦肉混以糯米和少量盐巴放进竹筒内烤制的“竹筒饭”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食品。黎族人有嚼槟榔的嗜好,槟榔也是黎族人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食鼠也是黎族独特的饮食习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和松鼠均可捕食。

知识链接:黎族与槟榔

对居住在热带的黎族人来说,槟榔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黎族妇女自古就有嚼食槟榔的爱好。她们先把槟榔煮熟晾干,在吃时切成小片,加上蚌灰与石灰拌的浆,包在“扶留叶”(俗称“萎”)里慢慢咀嚼,越嚼越香,直至脸颊潮红。

嚼槟榔有解闷、下水肿除瘴气的功效。在海南的一些地区,小伙子求亲都会送一盒槟榔给女方,姑娘的父母如果开盒取出一颗槟榔,就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因此槟榔果被黎族视为吉祥物和男女订婚的象征。

黎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隆闺”是一种不设火灶、地方较小的房屋,有男女之分,专供青年男女对歌、谈情和玩乐之用。黎族人的儿女长到十三四岁即要搬到屋外的“隆闺”去住。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夜游”,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

若双方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到女方一家去提亲。黎族的婚姻制度禁止姨表及同宗通婚,另外也盛行“婚后不落夫家”的风俗。黎族人对非婚生子女不歧视,离婚或寡妇再嫁都较自由。

节庆活动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三月三”是黎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称为“爱情节”。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自由交往,选择意中人。此外,还有竹竿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

宗教信仰与禁忌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主要禁忌有: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扫地;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否则会夫妻不和;家中如有人去世,死者家属不能正面穿衣服,要把衣服反过来穿,出葬时,棺木只能用左肩扛,不能换肩;女子不可以摸弄男子的猎枪,男子不可抚弄女子的纺织工具等。

【学生讲坛】

1.观看“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视频,说说文化与旅游如何找到最佳融合点。

2.位于深圳市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以“二十五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丰厚意蕴赢得了“中国民俗博物馆”的美誉。请用3—5分钟介绍中国民俗文化村,以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南、东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大观。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民俗资料。

2.掌握中南、东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点。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每人分别选择居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节庆等某一专题。

2.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搜集中南、东南主要民族民俗的文字、图片资料。

3.归纳整理各组员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布置“中华民俗大观”展板。

4.制作PPT演示文稿,分小组交流。

★学习资源

1.姜若愚、张国杰主编.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陶犁主编.民族民俗风情赏析.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林正秋著.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编.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文化网 http://www.chinaculture.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