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女汉子

民国女汉子

时间:2022-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名义上是“战胜国”,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卖国求荣的北洋军阀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巴黎和会召开之初,郑毓秀就被国内妇女界推举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妇女代表。在巴黎,郑毓秀参与组织留学生和法国华侨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游行请愿,还设法通过媒体呼吁英美法主持公道,并在报端强烈谴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

民国的群芳谱里,有一个不靠容貌取胜,而依然摇曳生姿,让人心折的女中翘楚,她是民国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

这些,还不是最精彩的。最吸引人眼球的,应该是民国“第一女杀手”的称谓。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鼓吹者。

这个铁血铮铮的女汉子,却有个很柔美的名字:郑毓秀。

1

1919年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本该发生些与鲜花相关的旖旎故事,可在那个乱世,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却只能是用淋漓的鲜血,绽一朵朵血色的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这个和会更像胜利国举行的“鸡尾酒会”,实际上,这是一个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名义上是“战胜国”,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但会议完全被大国操纵,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他们拟定的《凡尔赛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原本,中国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近二十万名劳工,并牺牲了两千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可笑的是,英美法却做主将它奉送给日本。卖国求荣的北洋军阀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舆论鼎沸,群情激奋。在法留学生和法国华侨,愤慨异常,纷纷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游行请愿,要求废除“二十一条”,坚持收回主权。巴黎留学生和华侨的爱国运动,像一根导火线,引爆了国内学生积聚已久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运动史无前例,很轰烈,也很悲壮。名垂千古。

在西方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上,要实现中国的正义目标,几无可能,但在法留学生和华侨并不气馁,继续抗议,游行示威,阻止中国代表团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可北洋军阀政府同意签字的电报,已早早到了代表团团长陆征祥手上,在和约上签字,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巴黎和会中方要签字的前一天,三百多名留法学生和华工包围了中国首席代表团的下榻地,强烈要求中国代表不得签字。一名身材娇小的女子,其貌不扬,却气势凛然,年纪不大,却机智果敢,她凭借出色的辩论、外交才能和过人的胆识,被推举为与陆征祥对话的代表。

郑毓秀

这女子,就是郑毓秀。

二十八岁的她,是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留法学生组织的重要领袖。

在巴黎和会召开之初,郑毓秀就被国内妇女界推举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妇女代表。在巴黎,郑毓秀参与组织留学生和法国华侨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游行请愿,还设法通过媒体呼吁英美法主持公道,并在报端强烈谴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

1919年6月27日晚,阴云密布,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巴黎西郊,陆征祥的寓所灯火通明,三百多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华工请愿团,与中国代表团对峙着。北京政府的一纸电文,让双方都进退维谷。6月28日,最后的签约时刻逼近,作为对话代表的郑毓秀急中生智,在陆征祥寓所的后花园中,折下一段带刺的玫瑰枝,藏在衣袋里。

对话陷入僵局,陆征祥起身准备向外走去时,只见郑毓秀一跃而起,冲到陆征祥背后,用那一段玫瑰枝顶住他的后腰,一字一顿地说:“你要是去签字,我的这支手枪亦不能宽恕你!”

话音不高,却足够震撼。

本就左右为难的陆征祥,便顺水推舟,装病躲进巴黎近郊的圣克卢德医院,不参加凡尔赛宫签字仪式。而代表团其他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一致决定,拒绝签字,并由顾维钧发表讲话,表达中国的严正立场,然后提前退出巴黎和会。

这根玫瑰枝,后来被镶嵌在镜框里,一直跟随着郑毓秀。

这是后话。

2

以玫瑰枝为枪的故事,让郑毓秀留名青史,也让她成了世人目光的焦点。其实,早在十年前,她就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1909年10月,初冬的北京,寒意正步步逼近。从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一个妙龄女子与一名风流倜傥的法国外交官,喝着咖啡,欣赏着窗外匆匆掠过的风景,谈笑风生。年轻浪漫的外交官,不时用风趣的话题,引得女孩子笑声不断,只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年方十八的小姑娘,随身携带的那个硕大的行李箱里,装的是一箱满满的炸药。

同盟会成立后,六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陷入内外交困中,海内外民众灰心丧气,外界舆论纷纷谴责同盟会领导人是贪生怕死之徒,是“远距离革命家”,欺骗年轻人去白白送死,自己却安享高楼华屋。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同盟会处境艰难之际,内部又闹起了大矛盾——章太炎指斥孙中山贪污。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当时同盟会的骨干汪精卫,忧心如焚中决定干一票大的,主动提出去北京刺杀清廷重臣,不论成功与否,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不是如外界所说的贪生怕死之辈,也可从而振奋一下革命士气。

刺杀行动小组由汪精卫﹑黄复生和喻培伦组成。喻培伦负责制作炸弹,汪精卫﹑黄复生则担纲执行重责。在当时,这样的刺杀行动,是极大的冒险行为,无异于白白送死。三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想在戒备森严的京城里,刺杀重重保护中的朝廷重臣,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因此,廖仲恺特别写信给先回天津的郑毓秀,要求她全力策应汪精卫、黄复生的行动。毕竟,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做这种事,女人原就有男人无法比肩的能力。

郑毓秀与汪、黄约在天津的一家茶馆见面。二楼临窗的茶座上,他们漫不经心,轻言细语,谁能想到,这两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一个优雅纤小的小姐,谈论的,却是骇人听闻的刺杀。汪精卫谈了他们的计划: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很严,男人们携带炸弹容易引起怀疑,想请郑毓舟帮忙把炸弹带入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

郑毓秀爽朗一笑说: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

那时的革命党,心中只有理想,没有安危生死。

郑毓秀受的是教会学校教育,英文口语流利,生性开朗,豪爽大气,善于交际,在天津广交中外朋友。那时,有位法国外交官正热烈追求她,不时给她送花,邀她一起看戏出游。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她主动发出邀请,要他陪自己去北京旅游。这位法国绅士正苦无机会献殷勤,不免欣喜若狂。

1910年圆月10日,她顺利到达北京,从前门车站下车。郑毓秀小鸟依人,挽着外交官的胳膊款款而行,法国外交官提着郑毓秀那只装有炸弹的行李箱。外交官的证件,让他们免予检查,大模大样地通过了检查处。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选中的刺杀目标是即将从欧洲考察归来的皇室贵胄载洵和载涛。他们计划在火车站向刺杀目标投掷炸弹。不料,风声鹤唳的晚清,动荡不安的局势,让载洵和载涛极具危机感,欧洲归来时,他们早早地做好防备,换上平民服饰,混杂在熙熙攘攘的乘客中悄然出站。汪精卫遍寻无着,蓄谋已久的暗杀计划落空了。

虽然首次参与的刺杀行动失败,但郑毓秀的机智和胆识,让同盟会高层刮目相看。第二次刺杀计划,便由她主要负责。

1912年1月,京津同盟会决定刺杀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支持清朝皇帝不退位。

刺杀小组共十二人,时间定在1月16日早晨,地点选在袁世凯的马车每天从家中到元帅府必经的一段路上。行动的前一晚,各组已奔赴指定位置。清晨,郑毓秀正静等袁世凯“自投罗网”,突然,她接到同盟会北京分会的紧急命令:放弃刺杀袁世凯,因南北合议的真正阻力来自良弼,而非袁世凯。

郑毓秀飞奔出去通知。她知道,倘若能及时阻止行动,就会减少同志们的牺牲。可为时已晚,刺杀行动已开始。枪声响处,惊慌的人群四处逃窜,现场一片混乱。眼见同志们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情急之下,郑毓秀掏出藏在衣袋里的手枪,朝天放了两枪,接着又朝袁世凯的马车包厢开了一枪,可惜子弹打中那匹惊恐跳跃的马,马匹倒下,马车转了个方向。当她再次举枪向袁世凯射击时,扳机却出现了问题,右拇指腹被夹在扳机上,鲜血顿时染红了手掌。

手上彻骨的痛,让郑毓秀猛然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必须迅速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她忙将手枪抛在一边,把手藏在口袋里,并故意靠近警察,大声喊道:“岂有此理!这些无法无天的革命党,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干出这种事情!”然后迅速跳上一辆黄包车离开了现场,警察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正是这起刺杀事件的“罪魁祸首”。

连续的失败并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仅十几天后,又一个暗杀行动开始。这次的目标为良弼。

良弼为满洲镶黄旗人,清政府要员,1912年主持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宗社党声势不小,他们的出现,让垂死挣扎的大清王朝仿佛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无疑,革命党人是要搬掉这个绊脚石的。

郑毓秀和队友接到任务后,吸取了刺袁行动失败的教训,决定改变行刺方法,派一人先接近良弼,然后近距离炸死他。

自告奋勇担当刺杀任务的是彭家珍。这个年轻的革命党人是郑毓秀姐姐的恋人。爱人慷慨赴死,生离死别,情何以堪,郑毓秀的姐姐伤心欲绝,当场晕厥。郑毓秀也泪如雨下。只是,革命就是意味着牺牲,她和每一个革命党人一样,都随时准备奉献生命。

彭家珍冒称清军军官崇恭,穿着清军官服到北京前门附近的金台旅馆订下房间。次日,正是农历腊八。彭家珍先到前门军咨府清廷贵胄聚会的地方,未见良弼。于是他又驱车直奔西四红罗厂良弼的官邸,拿出名片,称有紧急情报求见良弼。良府的门房说,良弼去摄政王府未归。

彭家珍只好先离开,没走多远,就见良弼乘驷马大车回来。彭家珍急忙回头,抢先赶到良府大门口。良弼刚从车上迈下一条腿,彭即迎上前施礼,并自称崇恭有重要军情禀报。良弼对神色有异的假崇恭感觉有些诧异,突觉不妙,拔腿向大门跑去,彭家珍迅速向良弼掷出炸弹。良弼被炸断左腿,瘫倒地上,两日后不治身亡。彭家珍因炸弹弹片反弹到头部,当场牺牲,年仅二十四岁。

此次刺杀,史称“红罗厂事件”。十七天后,清帝宣布退位。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认为彭家珍“小弹丸而收巨功”,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革命者英灵未远,也可宽慰了。

一连串的刺杀,让袁世凯政府盯上了郑毓秀,欲除之而后快。郑毓秀被迫暂避,选择去法国留学,才有了后来玫瑰枝为枪的故事。

3

郑毓秀打小起就是家族的异类。

1891年3月20日,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知书达理的祖母为这个双眸晶亮的小孙女起了个漂亮的名字:毓秀。她的祖父早年在商场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她父亲则在清政府户部做官,常年留居北京。

庞大的郑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家庭。郑毓秀从小就与循规蹈矩的哥哥姐姐们不同。六岁那年,郑毓秀叫了几个小用人和堂兄堂妹们一起玩游戏。玩耍中,堂兄和一个小女佣起了争执,小女佣轻声分辩了几句,就被堂兄狠狠地抓着头发,拳打脚踢。大人们赶来后,丝毫没同情小女佣,还把她赶出家门。郑毓秀愤怒了,拉着堂兄大吼:“打人的是你,错的是你!为什么要赶她走!”郑毓秀的不依不饶和大胆乖张,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祖母暴怒之下将她关了起来,而郑毓秀依然大声反抗:“你们不能这样,她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那时,女孩长到三四岁都要裹脚,郑毓秀也不能幸免,只是她坚决反对,甚至狠咬来裹她脚的人。事关女孩终身大事,怎能听凭小女孩任性。长辈们轮流前来相劝,威胁利诱都使尽了,她却软硬不吃。她坚定地对祖母说:“我绝不裹脚,嫁不出去也不裹,死也不裹!”小小年纪,如此决绝,祖母也无计可施,只好悻悻然甩手而去。她总算逃脱了裹脚的命运。那时的她,还意识不到这小小的坚持,对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多大意义的革命。

在深圳绮云书室完成启蒙教育后,郑毓秀跟随母亲到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在京城,郑毓秀目睹了大清帝国的腐朽破落,接触了诸多新潮思想。十二岁那年,在父亲的书房里,她读到邹容的《革命军》,她一句句背诵着壮烈的语言:“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她幼小的心灵,仿佛有一根弦被拨动了。革命,这两个字,仿佛是一把透着寒光的剑,她想擎举着它,去披荆斩棘,缔造一个她所向往的平等自由的世界。只是,她像坐在一架秋千上,不停地荡来荡去,完全不知道路在何方。

十五岁的郑毓秀,终于等来了机会。革命者孙中山等人要前往日本,她当即决定去日本留学,追随他们。到了神户,她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天真,革命党人行动甚是隐秘,她根本无法查询。终于有一天,她无意中得知一间商店常有革命党人出入,她便走进去,一脸严肃,直截了当地对店主说:“我要做一个革命党人,你可以帮我推荐吗?”店主十分惊讶,又为这个女孩子的正直与豪气感动,便将他推荐给廖仲恺。同年,在廖仲恺推荐下,她加入了同盟会。她的职务是“情报员”,利用其父亲为清廷官员,邮件无须检查的便利条件,开展革命。

郑毓秀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我的革命年代》中这样写道:“在感情上,我不是特别成熟,这可以由几个未来发生的事件看出,但同时,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来适应那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

她仿佛是一个天生的职业革命家。

4

近代岭南人物辈出,其中不乏中国法学界的先驱。“留学生之父”容闳取得美国耶鲁大学法律学士学位,伍廷芳获伦敦学院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来者郑毓秀也选择了法学,她觉得,在那样的时代,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法学无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在浪漫的巴黎,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埋头在法学枯燥乏味的大部头著作里,孜孜不倦地攻读法学博士学位。1924年秋,巴黎大学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着红色长袍,坐在宽大的桌子前,郑毓秀站在他们面前宣读论文概要,那一刻紧张而激动。当主考官全票通过她的博士论文后,她向老师们深深地弯下腰表示真诚的谢意。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这期间,她爱上了王宠惠。王宠惠耶鲁大学博士毕业,曾两度出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任过外交部长和国务总理等要职。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上天是眷顾郑毓秀的。不久,她遇到了另一个优秀的男人——魏道明。郑毓秀回国后,政府原来拟定由她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只是当时北京战事不休,她没有具体参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务,就应李石曾﹑张继等人之约,南下上海。1926年夏天,她的巴黎大学同学魏道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这对情投意合的“海归”法学博士便在马斯南路88号,也就是梅兰芳住所的马路对面不远,夫唱妇随,挂牌开办“郑魏联合律师事务所”。凭借男女两博士的号召力,事务所一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他们也有意同社会各阶层打得火热,从上海滩著名的工商界人士荣氏家族到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从黎民伟的明星影片公司到京剧名角孟小冬,甚至是法租界当局,会审公廨的法官检察官,巡捕房的捕头,都是他们称兄道弟的朋友。律师要同一切人打交道,因为那是财源,是衣食父母。梅兰芳和孟小冬离婚时,郑毓秀作为孟小冬的律师,为她争取到了四万元的赡养费。

1927年,郑毓秀与魏道明修成正果,在杭州结婚。婚后,魏道明跻身政界,一路高升至司法部部长,后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时年不过三十岁。郑毓秀则亦教亦政,出任上海政法大学校长——该校原是孙中山为培植革命建设法政人才所建——一当就是七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在南京成立,郑毓秀又被任命为第一届立法委员。因她精通欧美法律,再加上她显赫的革命经历,遂被推为“民法起草委员会”五委员之一,与傅秉常、林彬、史尚宽、焦易堂共同拟定《民法》草案。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因为她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提炼的“生而平等”的理念,促使女性与男性在婚姻中享有同等权利在《民法》中得到了落实。1931年,费时两年的《民法》草案终于完稿,并由国民政府公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美大使胡适认为促美参战的任务已完成,因而立意去职。魏道明接替胡适任大使,郑毓秀成了大使夫人,协助丈夫开展外交。1943年,郑毓秀陪同“第一夫人”宋美龄访美,深谙政治的罗斯福总统夫人,极力称赞郑毓秀“具有政治头脑,不同于历任中国大使夫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夫人虽从不过问政治,但仍和郑毓秀结为知己。

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节节败退,魏道明改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随夫赴台北。因魏道明非蒋介石嫡系,很快,台湾省主席一职被陈诚取而代之。从此,郑毓秀夫妇淡出政治舞台。

退出血雨腥风的政治中心,郑毓秀夫妇一度迷茫。为求安身立命,他们前往远离中国的巴西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外加人脉生疏,生意惨淡。在巴西待了几年后,他们转赴美国。此时,他们连回台湾都机会渺茫,蒋介石甚至“缓发”他们的通行证。在美期间,被冷落的郑毓秀夫妇英雄无用武之地,每天召集朋友,以搓麻将消磨时日。

1954年,郑毓秀左臂患癌症,被迫切掉左臂。少了一条臂膊,无论对哪个女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何况是好强了一辈子的郑毓秀。身体受创,心灵又彷徨无依,郑毓秀对金钱越来越看重,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个大手提包,里面装着她的全部财富。也许,这位一代女汉子终于“醒悟”,只有钱是最可靠的。再没有比辉煌后的黯淡、光鲜后的遗忘对人的打击更沉重,更能消磨人的意志了,谁能在注定悲剧的情节上求得一丝渺茫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