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叙事实践变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叙事实践变迁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生态逐渐走向异化。[15]“98方案”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策略变迁的时代性,更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16号文件”颁布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传达“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变迁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民主化和革命化叙事交织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叙事语境和叙事生态转变首先必须扎根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其次必须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传递给高校学生。革命成功后,面临着革命的思想文化向建设时期的思想文化转变的问题、面临着从无产阶级革命话语体系运用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体系创立转变的问题。[9]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两大阵营对立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新旧思想的交织碰撞,同时还要甄别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反动宣传,工作形势异常复杂。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以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以及为新中国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总基调。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开幕词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10]这实际成为相当长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叙事基调:民主化和革命化叙事的交织,民主化主要是新民主主义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革命化主要是教育中帮助人民群众剔除封建的、买办的、帝国主义残余。

(二)探索时期(1957—1977):曲折发展中的异化叙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曲折探索。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我们已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但是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不了解这种情况,放弃思想斗争,那就是错误的。”[1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间相近,但是侧重点和叙事背景截然不同,有着深刻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因素,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1957年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生态逐渐走向异化。1964年10月,全国政治理论工作会议起草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政治理论课必须从思想上和理论上积极参加这一场在学校中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阶级斗争。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政策文件把新中国成立初期和《高教六十条》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全部彻底推翻。[13]自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极端,并在“文革”中全面爆发。

(三)整顿时期(1978—1985):由科学化到学科化的叙事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开始全面整顿。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淡化阶级斗争色彩,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后,其叙事取向逐渐走向科学化。1978年4月,针对“文革”期间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课被取消的状况,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得以逐步恢复。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大学阶段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由过去的“旧四门”调整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4]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5方案”,标志着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两课”模式。

(四)改革时期(1986—2004):改革中的叙事实践

经历全面整顿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来说无异于革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背景发生变革。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适应党的指导思想新变化,1998年4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指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下大气力把邓小平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标志着“两课”教育走上了成熟发展的轨道。[15]“98方案”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策略变迁的时代性,更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004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充分回应,也提出了新时期的要求,这一文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期的宣言书。

(五)创新时期(2005年至今):走向精致化的叙事转型

“16号文件”颁布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是在“98方案”方案基础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达到更加实际凝练和科学。[16]“05方案”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传达“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决策。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专门学科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都迎来了新机遇。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为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更加精致的叙事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叙事转型提出了具体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叙事理念的人本化转变,叙事方式的生动化实践,叙事载体的网络化拓展,叙事话语的生活化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