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晖夕照焉支山

朝晖夕照焉支山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晖夕照焉支山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俗名大黄山,系中国名山之一。就是说,“删丹”之名,是以晨晖透过焉支山高大的树木,其形似删,其辉若丹,丹碧相间而得名。焉支山属于祁连山系,却又独立成山。在祁连、龙首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之间,焉支山无疑是匈奴等游牧民族阻击中原汉民族西进的一道门户。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当地人在焉支山举办传统庙会,朝山观景,采药防疫。
朝晖夕照焉支山_悦读甘州·畅游

朝晖夕照焉支山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俗名大黄山(山中盛产大黄),系中国名山之一。距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东西长34公里,南北平均约20公里,顶峰百花池海拔3976.8米。山体为南北走向,山顶终年积雪,山腰间草木葱茏,松柏长青。每年夏天,山上遍布着迎春花、山丹花、野玫瑰、金露梅、鞭麻花等野花。山中还盛产大黄、黄芪、沙参、秦艽及十分名贵的红、白雪莲等药材。山顶上的百花池绿树环绕,碧水涟漪,雪峰倒影,景色美丽喜人。传说,每到夏天,天上的百花仙子都要来这里举行盛大集会,当她们在此翩翩起舞、临池沐浴时,池边所有的花儿都会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所以每年夏天,焉支山上百花池畔,总是花团锦簇,香气袭人。

焉支山的得名,一说与山上焉支草(燕支草)有关,它可以染红指甲和皮肤,匈奴妇女常把它当作胭脂使用;一说与山丹县名密切相关,《山丹县志》记载:“删丹山在今范家营南谷,名大黄山,焉支山也。峰岭比次,每朝日初上,其阳承晖色若丹,而其阴凝烟为,丹碧相间如‘删’字,汉初取以县矣。山水之奇观也。”就是说,“删丹”之名,是以晨晖透过焉支山高大的树木,其形似删,其辉若丹,丹碧相间而得名。北魏时期,改删丹为山丹。因为“删丹”一词源于焉支山,加之“山”、“删”谐音,“山”字又比“删”字好写,所以以“山”代“删”,顺理成章。

焉支山属于祁连山系,却又独立成山。间于祁连、龙首二山之间,东南面山下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西边山下是古匈奴的单于城(今永固城),北面是祁连山有名的豁口,也是通往青海的通道——大斗拔口。西汉霍去病收复河西之前,这里整个是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争夺不休和生存繁衍的理想牧场,焉支山下即是亚洲最大的牧场——山丹军马场。在祁连、龙首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之间,焉支山无疑是匈奴等游牧民族阻击中原汉民族西进的一道门户。河西走廊正好处于西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长安的右侧。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张中国右掖”,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首战即翻越焉支山,攻破单于城,而后追击匈奴千余里,一定边关,扬大汉雄威,为进一步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迈出了有力的一步。隋炀帝在此大宴西域二十七国使臣更是史传千古,609年(隋大业5年)6月,炀帝西巡到达河西,登焉支山,召见西域27国使臣,焚香奏乐,歌舞欢呼,与西域各国使节达成协议,进一步推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往来。

img22

焉支山

霍去病开疆之功,成为后来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模范,焉支山也因此成为有志之士驰骋抱负的疆场。在唐代诗词中,“燕支山”是经常提及的意象。唐朝诗人都把焉支山作为一种边塞的象征、疆场的象征,它几乎跟楼兰、阳关、玉门关一样,成为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底色。

焉支山中部,有唐玄宗时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建的“宁济公祠”,明代重修,当地人称北寺;西部有明代修建的钟山寺,称前寺。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当地人在焉支山举办传统庙会,朝山观景,采药防疫。可惜,巍峨辉煌的古寺在十年动乱中被毁,现有新建寺院。

登上焉支山,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晨晖一缕缕从松针柏叶间漏下来,给人一种迷幻、晕眩的美妙。登临山巅,回望四野及对面的山峰,林海松涛和碧波覆盖的山丘,以及更远处平坦旷野的牧场,全都笼上了一层红色。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直。秋日,在悬崖峭壁上盛开的山丹花红艳艳一片,竞相怒放,争奇斗妍。这里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堪称“天然氧吧”,为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旅游胜地。

钟山寺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玄宗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曾在焉支山建起宁济公祠,经明代修葺,称后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年),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另修一寺,称前寺。因焉支山踞龙首、祁连两山之中,前后寺相距不远,当地人总称为中山寺。明代甘肃巡抚张成曾铸大钟置于寺中,后人称其为钟山寺。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盛大庙会,这一习俗相延至今。

百花池从钟山寺向东沿直沟河逆流而上,登上草茂花繁的黄花台,翻过陡峭险峻的分水岭,淌过流水沟河,再穿过灌木丛,攀上东大山,便有一峰突兀而起,居万峰之巅,即焉支山顶峰——百花池。

百花池的得名与唐朝诗人王维有关。相传,当年王维西出长安,奉命赴居延慰问,过焉支山,应诗友之邀同游,一路诗兴畅发,边走边吟。忽然,王维看到前面一池碧波,水中仿佛立着一位穿红着绿的纤纤秀女,同游者也觉得奇特,驻足观望,细看才是一株胭脂花。王维大喜,拿出纸笔颜料即画,池水、胭脂花即可就成。突然,一只飞鸟飞到颜料盒中,又跳到画面上,王维等人来不及收拾,正要感叹,王维大叫奇妙,原来,飞鸟的爪印正好踩出斑斑花色。王维说:“干脆把焉支山的胭脂池画成百花池,说不定将来会变成百花池。”正在这时,一位老人走来,拱手称赞:“先生神笔,画得太美了!”王维还礼道:“一点画技,不足为道。”老人看着画,沉吟道:“要是胭脂池真长出先生画中的模样,不就更美了吗?”话音刚落,一阵风吹过,画纸落入池水,一会儿,池中出现了画中一样的景致,胭脂池变成了百花池。老人笑说:“天意,天意啊!”大家都随之大笑。从此,胭脂池叫作了百花池,至今百花争奇斗艳,野芳四野相闻。

焉支山得名的传说:很久以前,胭脂山下住着老两口。一天,老人梦见院子里长出一朵鲜红的胭脂花,不料一年后竟喜得千金,于是取名胭脂。胭脂长大后,聪明伶俐,美貌善良,村里人没有一个不夸她的。有一年,胭脂山大旱,瘟疫流行,全村人都病倒了,惟有胭脂姑娘无恙。她为救父老姐妹来到胭脂山,意外地听到一块大石头中有潺潺的流水声,便想挖凿出水来。也不知挖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力用尽了,汗流干了,最后倒在石头上。她的诚心感动了西天王母,王母托梦给了她一把金斧和一袋花种。胭脂姑娘醒来后,金斧一挥,便山开石裂,清泉奔涌。她用双手捧着花种往水中撒去,却见每粒花种上都沾满了自己手上流出的鲜血。为了父老乡亲,她毅然撒完了花种,自己却眼前一黑,掉进水里,化在水中了。这泉水流到村里,疫病解除;流到田里,庄稼返青;流到山坡,鲜花遍地。村人得救了,但他们再也见不到可爱的胭脂姑娘。为了纪念胭脂姑娘,人们就把她凿石取水的山叫胭脂山,胭脂花(又名山丹丹花)也开放在满山遍崖。

隋炀帝与“万国博览会”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结束了三百多年的纷乱混战局面,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隋炀帝继位后,比较重视沟通中西交通和贸易。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是中西商业交易的中心。公元607年,朝廷委派重臣、户部侍郎裴矩专驻张掖主管互市贸易。裴炬是个有心人,他在管理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中,亲自访问各地商人,了解西域各国的山川、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并将调查所得撰写成《西域图记》一书,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新疆和中亚的专门地理著作。书中还附有详细地图,对两万余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系统记述和介绍。当裴炬把这部著作呈献给隋炀帝时,引起了这位皇帝对西域和丝绸之路贸易的极大兴趣。他亲自召见裴炬,详细询问了解西域情况,并对裴炬的功绩给予赞赏和嘉奖。裴炬回到张掖后,更加努力经营互市贸易,优待西域客商,为其提供旅途方便及费用,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吸引西域商人到长安和洛阳进行商贸活动。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进一步扩大中西贸易,裴炬还上书皇帝,建议隋炀帝西巡,亲赴张掖会见西域各国首领。公元609年3月,隋炀帝西巡,到了青海和甘肃,往返历时半年。中原王朝的皇帝亲巡河西地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6月,隋炀帝到张掖郡,登焉支山,会见了高昌王麦伯雅、伊吾吐屯设(突厥守伊吾官)及西域27国的使臣,并亲自主持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际商品交易会,号称“万国博览会”。隋炀帝又令武威、张掖两地的仕女盛装出来游玩观赏,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中西商贸交易会。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河西成为国家对外开放贸易的重要基地。

img23

焉支松涛

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虽居焉支下,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赧玉盘。翻身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李白《幽州胡马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李白《塞上曲》):“燕支山下少春晖,黄沙碛里无流水。”(屈同仙《燕歌行》)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应物《调笑令》)

边塞诗人高适途曾作“朝登百丈峰,遥望焉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的诗句。

李昂在《从军行》中写道:“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漠间。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