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是价值取向培育生长的文化根基

地域文化是价值取向培育生长的文化根基

时间:2022-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域文化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与地域文化接轨的目的是其本土化,通过这一过程增加普通民众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亲近感和接受度,才能在一定的地域社会中扎根生长,并能有效减少本土文化对主流价值的排斥和消解。

二、地域文化是价值取向培育生长的文化根基

(一)价值取向的培育是对价值多元的必要引导

上海市倡导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既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的尝试和探索,也是立足上海历史文化基点和现阶段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对社会价值观念提炼和培育而产生的。价值取向的提炼和培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之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涵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政策制度制定运行而言就是要体现“公正”价值取向,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就是要体现“包容”价值取向,对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就要倡导“责任”价值取向,对市场中的唯利是图、失信和无序就要倡导“诚信”价值取向。

社会意识形态是复杂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认同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组织权威和行政权力在思想观念领域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过多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放任社会价值多元自发生长,其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是非颠倒、荣辱不分,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地位形成挑战,甚至会引起思想观念的混乱。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可能简单地自发形成,需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引,给社会大众一个相对清晰的观念价值导向。

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主流的价值观念在诸多领域不断弱化,丧失了其主导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的地位和作用。多元化价值体系中必然会存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陋的差异矛盾,但体系中的主要方面还是各有长短,瑕瑜互见,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排斥和冲突。[8]执政党主动提出并倡导培育社会价值取向,是对各种非主流观念的引导和修正,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弘扬真理和正气的积极作为,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动自觉。

(二)地域文化创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起点

地域文化是文化的空间性存在,培育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依托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历史进程及社会理想所制约的个性差异,也有凝集地域文化与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联系、融合、再造。地域文化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而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群体人格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9]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然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土壤,那么必然要考虑地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土壤,地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认同度,培育引导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式理解与表述,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与地域文化接轨的目的是其本土化,通过这一过程增加普通民众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亲近感和接受度,才能在一定的地域社会中扎根生长,并能有效减少本土文化对主流价值的排斥和消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现实社会基础。任何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成功的建立,都需要处理好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容与共生。社会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10]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域区位,开放包容和开拓创新的社会现实一直是海派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当前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的区域,进一步奠定其开放包容的社会基础。

上海的独特地域文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只有坚持传承与创新海派文化,才能张扬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发展创新,从而产生更大的文化放大效应。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显然不能缺少文化上的竞争力,尤其是与海派文化相结合的体现“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培育,这些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文化精神支撑。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副教授)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

[4]赖海燕、左乐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求实》2012年第12期。

[5]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6]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

[7]王立胜、聂家华:《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8]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9]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0]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