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主义的物化人格之后果

消费主义的物化人格之后果

时间:2022-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主义创造出一种人们看待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新型方式,不管当事人是否自觉和愿意,只要他身处消费主义笼罩的生活世界,他必然受到消费主义话语所施加的多重影响,使得他必须要通过众人共享的消费主义共识去完成哪怕最简单的日常交流,这使得个人的价值判定和意义探寻相比于以前发生重大变化。[5]对于每天都在消费主义氛围中生活的现代人而言,为自己、为家人创造一些改善生活的资源和机会,便需要诸多手段的支持。

三、消费主义的物化人格之后果

消费主义创造出一种人们看待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新型方式,不管当事人是否自觉和愿意,只要他身处消费主义笼罩的生活世界,他必然受到消费主义话语所施加的多重影响,使得他必须要通过众人共享的消费主义共识去完成哪怕最简单的日常交流,这使得个人的价值判定和意义探寻相比于以前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金钱成为判断事物价值和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准。就像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一样,金钱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也是绝对的平等派,所有的幸福和满足都与手中持有一定数量的金钱密切相关,“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它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它成为一种中心,在这一中心处,彼此尖锐对立、遥远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相互接触。所以,事实上也是货币导致了那种对具体事物的超越,使我们相信金钱的全能,就如同信赖一条最高原则的全能,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它都能为我们提供这种具体的、较低的东西,仿佛它能将自身转换成这种东西。”[2]比如,资本家习惯于以身价多少来判断一个员工的价值,理性的人习惯于以工具价值大小来决定是否和陌生人进行交往。金钱已经上升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中心点和目标,并深入身心层面成为个人看待现实生活的意识系统。

其次,消费被认为是自我实现的最佳之道。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工作处于日常生活的中心地位,工作场所是一个人接受社会陶冶的主要地点,因此工作的纪律规范成为个人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的主要保证。当工作纪律压抑个人自由,或者个人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时,他往往是挑中工作背景中的某一事物:机器、厂房或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斗争的目标,这些斗争目标毫无疑问直接危及着资本逻辑的实现,因此资本想方设法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工厂的高墙之外,即庞大的消费市场。因为资本发现“消费者市场是一个既提供又获得自由和确信的地方。当享有确定性又不用损害主体的人身自由时,自由就免除了痛苦。这是消费者市场了不起的成就,没有其他制度能如此成功地消除自由的多重矛盾”[3]。于是,在“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4]越是消费,越是通过消费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资本的利益就越是得到保证,资本的力量就越是强大和巩固。

再次,手段取代目的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按照西美尔的分析,“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5]对于每天都在消费主义氛围中生活的现代人而言,为自己、为家人创造一些改善生活的资源和机会,便需要诸多手段的支持。为了生活得更舒服,需要买一套体面的住房,而买房就需要拥有足够的金钱,赚钱首先要找份好工作,找工作又要求具备相当的学历,而取得学历又意味着付出相当数量的金钱……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终日奔波于实现“最后幸福”的手段系列中,而很少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正像中国古人常讲的少小时追逐浮华名利、老大时宠辱不惊的道理一样,一生疲于奔命的人们往往在接近生命终点时才多少明白一些自己以往活动的真实意义,然而也就是在此时,人们才会发现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伴随自己走完了生命的全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释】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2]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3]鲍曼:《自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4]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5]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