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当然,唯物辩证法讲条件并不否认人的主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

1. 联系的含义及其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那么,什么是联系呢?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比如,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因素既受到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其他因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等。如果某一部门、某一环节发生问题,比例失调,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别的部门和环节。又例如,生活中住房紧张,有人说,多盖点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建住房,不仅要解决地皮、下水道、天然气、暖气、用电、用水等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交通、服务、幼儿园、饮食、商店等问题。可见,解决住房问题就和许多事情联系着。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中普遍联系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开放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坚持的不可逆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对普遍联系的最好说明。

2.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联系。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的排斥力(离心力),两者的共同作用才使地球以30公里/秒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实践中,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主观随意“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把“8”与发财联系起来,把“6”与顺利联系起来,认为“手相、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地震、彗星预示国家兴衰”等;另一种则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任意破坏事物之间的正常联系,比如“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无节制生育”等,肆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尊重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就要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强化对人们有利的联系,削弱对人们不利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所谓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例如,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说明尽管“天时”、“地利”、“人和”都与战争有关系,但“人和”与战争的胜负是主要联系,“天时”、“地利”与战争的胜负是次要联系。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联系是多样的,而这些不同的联系,对战争胜负的作用程度又各不相同。

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是同把握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密切相关的。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而这个“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所谓条件,是指同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总是处于一定联系之中,因而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走向灭亡。例如,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人们常强调,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里说的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归根到底是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离开一定的条件,我们甚至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清楚。因为,在久旱逢霖的条件下,下雨是有益的;而在久涝盼天晴时,下雨就是有害的。

我们要承认条件的客观性,去做那些具备了一定条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情,不要去做那些不具备条件、经过努力也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当然,唯物辩证法讲条件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处于不利条件时,不应当灰心丧气,畏缩不前;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应当消极等待,而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唯物辩证法承认条件的可变性,但并不认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创造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遵循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也要依赖一定的条件。不讲条件、盲目蛮干和无所作为、坐待条件成熟都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