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法亭认为不能由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来解释,这表明他并不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而他在解释的过程中,则从修改到根本违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最终陷入货币数量论。

1.问题的提出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的“前言”中说:“自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提出以来,首先在荷兰、奥地利和印度的货币制度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的货币理论似乎还没有找到任何答案。”[1]这里说的荷兰等国货币制度提出的问题是:在实行禁止自由铸造的本位制度下,这几个国家的铸币的“价格”或“行市”高于其金属价值。其实,这个现象,亚当·斯密早就看到了,并作了解释。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十分审慎地称为,18世纪初期到中期,北美洲殖民地的地方银行券,随着价值符号量的增加而贬值。这个现象,同前述希法亭说的荷兰等国铸币升值实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同为价值符号的基础上,一为纸币升值,一为铸币升值。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看来,铸币在流通中必有磨损,因而名义含金量和实际含金量偏离。例如,斯密就指出:由于金币磨损和减值,英格兰银行往往不得不以4镑磨损的铸币的高价购买1盎司生金块,再将它铸成3镑17先令10﹒5便士。但磨损的铸币其重量只要不低于一定限度,就仍能流通。由于凡铸币都是这样,因而它就成为价值的符号。根据这个原理,就产生了辅币。由铜和镍制成的辅币,不是按其金属价值流通的。再根据这个原理,又产生了纸币,即由无价值的纸片代替同名的铸币和辅币。总起来说,就是铸币、辅币和纸币都是价值符号,它们作为流通手段只是转手而已,就是说它们作为流通手段,并不需要真正的价值实体。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一条重要的规律:“对于计量单位来说,有决定意义的是它究竟是1磅金、1磅银,还是1磅铜;而使铸币成为每个这种计量单位的适当体现者的,只是铸币的数量,不论它自己的材料究竟是什么(因而发展为用纸片代替铸币也可以——引者)。”[2]因此,如斯密看到的纸币,希法亭看到的铸币,限制其发行和铸造量,使其低于如以贵金属流通时所需的流通量,这时单位纸币和铸币的“价值”或“市价”就会高于其面值。因此,希法亭提出的荷兰等国禁止自由铸造的铸币“市价”高于面值问题,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希法亭认为不能由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来解释,这表明他并不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而他在解释的过程中,则从修改到根本违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最终陷入货币数量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