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用税收战略模型去指导税收规划

使用税收战略模型去指导税收规划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税收战略是指导税收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作为一个纳税人,为了使其工作更有效率,应当使用税收战略模型去指导税收规划。税收战略模型表明,公司在进行谋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交易活动时,将首先设定公司策略,再对一系列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进行挑选以符合公司策略。如上所述,税收战略模型是策略、预测、价值增值、协商和变换的综合。其导因可能是由于竞争原理的发展及其对策略的强调。

税收战略是指导税收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作为一个纳税人,为了使其工作更有效率,应当使用税收战略模型去指导税收规划。

为了取得和增加公司的价值(净利润),生产经营者都需要进行交易活动。当然,公司价值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增值(净利润)。譬如,由于市场因素而产生的公司资产增值等。但这往往不在生产经营者的可控范围之内,因而无法管理。通常,公司在获得这些资产和将这些资产变现时是需要进行交易的。因为,交易是市场中亘古不变的基本手段。没有它,也就没有了社会生产,也就没有了市场,更谈不上什么市场经济了。

如果生产经营者在进行采购、销售、租赁、融资和投资等交易活动时,都将公司价值增值(净利润)作为评价标准(生产经营的目的),那么,在每期期末,如年度末,这些交易活动将会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交易中,都会有一个未被邀请的第三者加入,那就是政府。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一国的政府都是通过税收来参与这些交易活动的,因为,税收就包含在交易价格之中。无论是商品劳务税、所得税,还是财产税,均是交易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就是税收关系,如果能够认识这一点,那么,中国的社会经济将会获得很快地发展。

由于税收是企业和个人的成本费用,为了使其税后利润最大化,公司在进行交易时需要将税收规划考虑在内,这就是我们建立税收战略模型的意义之所在(见图17-1)。

图17-1 税收战略模型:在交易活动中进行税收管理

税收战略模型表明,公司在进行谋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交易活动时,将首先设定公司策略,再对一系列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进行挑选以符合公司策略。如果交易活动(包括税收效果)与公司策略一致,公司将进行这些交易活动。否则,即使交易活动有较高的节税优势,公司也应考虑放弃。因为,税收只是影响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同时,交易活动的税收效果也是可以进行策略性管理的。

公司可以通过预测其未来的税收地位来选择发生交易的时间,是现在还是将来。由于交易活动往往是跨年度的,公司在进行项目的税收效果规划时,必须考虑当前和将来的税率和规则,以及公司预想的未来税收地位,以进行长期规划。就像在“预测”部分中将要详细讨论的那样,如果调整交易时间可以节税,公司就应该去做。

税收也是可以在公司和其他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协商的。公司可以通过协商交易条款而转移大部分的税负(可能将税收转嫁给其他交易主体)。公司可以通过将交易活动变换为可节税的交易活动以减少税收成本。譬如,生产经营者可以调整交易活动,将非抵扣成本变换为可抵扣成本,或者通过运作将正常收入变换为资本收益。

由公司交易产生的税后价值增值(净利润,税后利润)也将是长期的。因为当前的现金流入比未来的更有价值,节税也应该考虑交易的时间价值。一个交易的时间价值就是在未来税后及扣除交易成本后可以增加的公司价值。影响价值增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比如佣金和律师费。交易成本将减少公司的净价值。如果交易成本超过净价值,交易应放弃。

如上所述,税收战略模型是策略、预测、价值增值、协商和变换的综合。为了有效地进行纳税管理,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经营者应该考虑上述这些方面。

策略的原意是指“将军用兵的艺术”。在中国,策略的“策”字,始见于吕氏春秋“此胜之一策也”,“策”即谋略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国早在公元前就有了“策略”的观念。至于西方企业界开始了解策略之重要性而致力于研究则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其导因可能是由于竞争原理的发展及其对策略的强调。在竞争原理中,所谓的“策略”,主要是指参加的双方或多方,利用统计概率的原理及对手的可能反映,求得最佳的对策以增加得胜的机会,从而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企业策略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中所谓的策略,可以用斯坦纳(Steiner)教授的定义“策略即为达成策略计划中订定的目标所采取的特别行动,通常,这类行动是指资源的配置与运用”。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管理和精神、士气等。对一个企业而言,策略支配着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若就策略的表达方式而言,策略乃是策略计划的主要产物。一般而言,策略的产生是有原则有程序的。当然,也有不遵守正规程序的。然而,不论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因为策略是一种构想,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因此,通常它的表达方式既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什么数学模型,极有可能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已,但就是这几句陈述性的话往往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商业在某种角度上看就如同作战一样,倘若最高指挥原则的战略是正确的,那么,即使在战术上犯了再多的错误,这个企业仍然能够成功。”这就是企业策略的重要性。

二、正确认识策略中的税收因素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方面的税收管理:一方面是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即纳税人对其所须缴纳税收的管理,即纳税管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为有效地节省税收,或者不被处罚;另一方面是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即征税管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足额地将应征税款征收入库。

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成功地运用策略。税收管理是用来加强公司策略的,因此不能为了税负最小化而拖累了公司策略的执行,或者说,不要有单纯的税收观点,为节税而节税,应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考量其他因素。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公司的利润为零,也就不需要纳税,但这与有效策略是不一致的。在实际经营中,策略可以被看成通过资源的系统规划来建立竞争优势,通过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去面对外部的挑战与机遇。

策略展示了公司的前进方向,并通过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来体现。譬如,生产经营目标可能为“实现家电行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在业务层面更具体的策略可能是获取竞争优势以吸引客户,这种策略通常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和更便宜地提供商品和服务。

公司策略通常分为经营性、公司性和国际性三个层面。在经营层面,公司策略就是获取比较优势,通过商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许多公司通过流程重组实现生产经营层面的策略。在公司的竞争性分析中,公司应该了解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是否拥有税收优势。

公司层面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分散经营上。分散经营策略可以改善组织架构和改进现有生产经营单位的运行效果,或者在新的生产经营单位中,强化竞争优势和实现客户价值。国际层面的策略是为了实现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公司需要了解当地文化并与外国政府良好沟通。作为公司策略的一部分,公司遇到的挑战见下图17 - 2:

图17-2 公司面对挑战的主要来源

有效的税收管理如何与策略相一致呢?首先,公司不应改变交易形式以管理税收,如果这种改变与策略不一致。譬如,如果公司想要收购与自己核心业务不相关的企业,仅仅为了税务收益(比如延后的净生产经营损失),公司就不应该这样做,除非收购的税前经济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一个公司的竞争策略部分是由其税收状况来决定的。简而言之,如果公司的构建产生了比竞争对手占优的税收状况,这就为公司带来了成本优势。有效的税务管理就是获取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见例1。

例1:假如某国政府对购买新设备的公司减征20%的公司所得税。这时,甲公司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乙公司都在考虑购买新设备,甲公司的适用税率为35%,而竞争对手乙公司将处于经营净亏损一些年(无所得,不纳税,故其适用税率为0%)。如果新设备价值为100万元,甲公司的税后成本就会变小,这是因为,它享受了与购买新设备相关的减税。这种减税的好处是100万元的20%乘以35%的税率,即7万元。即使忽略其他扣减因素(像折旧),甲公司的税后成本仅为93万元,而竞争对手乙公司的税后成本为100万元。于是,甲公司就可以利用这种税收津贴去购买更多的设备,或者削减产品的价格,或者投资新的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这类与税收相关的竞争优势也可应用于新公司和替代产品上,同时也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上,见例2。

例2:许多公司的广告费和研发费都为一定的固定预算或者是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假设甲公司将保持经营净亏损一些年,而其竞争对手乙公司的适用税率为35%。两公司都准备进行产品研发。按规定,每元的研发费有0.2元的税收优惠。

对竞争对手乙公司来说,每元的费用税后成本实际为0.8元。如果两公司的预算均为2000万元,竞争对手乙公司就可以实际花费2500万元的现金而仍然在预算之内。这是因为,税收优惠产生了500万元的税收节省。如果研发是为了发明一种专利性的产品,甲公司应远离该研发游戏(将2000万元投资别处),直到适用较高税率时。

然而,当我们考虑的是收益,而非费用时,优势将转到经营净亏损一方的公司。

三、策略计划

策略是有计划的。而策略计划则是拟定或变更一个组织的目标、政策及策略的过程,而这些所谓的政策和策略,乃是指导如何支配运用资源以达成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考虑了税收因素的策略计划就是税收规划。策略计划有正规性策略计划与非正规性策略计划之分。

(一)正规性策略计划

正规性策略计划,是经由系统的程序和逻辑的方法来制定的。而在正规性策略计划之下,又可按策划的目的与用途再分为整体性策略计划和应变性策略计划。

1.整体性策略计划是为避免大型企业内部不同单位的主管各自为政,其生产经营的方向与公司的总目标有偏差,而导致力量的分散与冲突,或依赖直接的判断来做决策。因此,必须用统一正规的策划方式为企业定出方向,为个别管理者制定方针,以求一体运行。

2.应变性策略计划是为了协助经营管理人员解决某一独立的问题,或做一项独立的决策。

(二)非正规性策略计划

非正规性策略计划,取决于最高管理阶层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所凭的,多是个人的直觉、经验、感觉、洞察、思想和创造力。广义地说,它们是策划的一部分。目前所知的方法有:直觉法、试误法、发明法、策略因素检查表、问题检查表、脑荡法、跟随法等。

预测即预先的推测或测定。预测经济及商业行为是企业拟订营业计划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否有专家的协助,企业的经理人员都必须基于未来的预测来做经营决策。

公司是在动态的环境下经营的,它必须预测竞争对手、市场和政府的行为。公司通过调整交易的期间去应对预期的税收变化。公司只有明确其未来的税务状况和知道税法规定变化时才能去调整交易的期间。比如,今年的经营损失将可在明年使用等。

一、预测和明确税收的变化

假设税率将于下一年度的1月1日调高许多。如果现在是12月,税率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只要简单地将12月份的费用推迟到来年1月份实现,就将有较大的节税数额。这就是说,在低税率的年份里增加所得可以节税。在1986年12月,美国的一个公司推迟了数十亿美元的纳税收入,因为1987年1月联邦税税率将降低。同样,预测到个人所得税将提高,迪斯尼总裁在1986年终履行了数百万元的股票期权,以在低税年加速实现收入。

中国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也给纳税人提供了许多节税的机会。譬如,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其税率将由33%调降为24%,并相应增加税前扣除,这样,在符合或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将收入递延和费用提前就可达成节税的目标。

期间的选择经常是将收入在低税率期间实现,而抵扣则在高税率期间实现。

例1:如果公司欲购买计算机系统,价值50万元,第一年折旧为7万元。如果公司现在的适用税率为35%,明年则为0%。公司如等到明年去购买,那就享受不到税收的好处了。如果公司能调整交易期间,现在购买该设备,则可获取24500元(70000元×35%)的税收好处。

例2:一公司欲出售土地,将产生100万元的纳税收益,公司现在的税率为35%,明年为0%。公司将调整销售期间到明年,将节省35万元(100万元× 35%)的税负。

美国的所得税规定净经营损失可推前5年和延后20年。如果今年公司产生了经营净亏损,该亏损可推前,全部使用在以前年度,经营净亏损将对公司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期间产生较小的影响。假设一家大公司有经营净亏损,并全部推前使用。因此,其目前的纳税收入和适用税率正好为零。如果他考虑是否将50万元收入记入当年或者到下一年,下一年税率为35%。其实,这里没有纳税上的区别,因为今年收入的适用税率仍为35%,经营净亏损已推前使用。

如果50万元是费用,期间的选择将产生略微的差别。费用将不能抵扣,直到下一年,公司将损失一年延迟的现值。正如下一节“价值增值、现金流和时间价值”中将详细讨论的一样,因为现金收入可产生利息,后付的价值要小于先付的价值。现值是一个数学技术,可用来量化及早收入和延迟支付的价值。

然而,如果经营净亏损在以前年度的收入冲减中未用完,需要延后一些年,期间的把握就很重要了。折现价值(现值和未来价值之差)就很大了。比如净经营损失在10年中没用完,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0%,税负的现值仅为没有经营净亏损的40%。关键点是:如果存在延后的经营净亏损,并足够大到可以延用许多年,那就会有策略性税收规划的必要了。

二、预测和不确定的税收变化

在有税收管理的公司中,在税收政策公布之前可以预测税收变化。譬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竞选1980年的美国总统时许诺,作为一揽子税改的一部分,容许设备加速折旧。在预测到里根的当选及可能的税政之后,许多公司将设备的采购从1980年底推迟到了1981年。

采取这种预测策略需要考虑税收立法的可能性。比如有50%的可能明年的税率将从今年的35%上升为37%。预测的税率上升为1%,计算为50% (37%-35%)。如果公司的收入从明年提前到今年的100万元,税负可节省1万元(当然,这种策略会因其中的交易成本而减少)。

中国的税制改革比较透明,纳税人完全可以预期。譬如,2004年1月1日实行的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在2003年10月13日就正式公布了税法规定,许多出口企业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将出口货物提前在2003年出口,避免了因降低出口退税率所带来的损失,而相对增加了出口退税。中国的其他税制改革还将不断地推出,纳税人应及时地分析税法规定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税收规划,以收节税之效果。

三、预测和价格效应

竞争对手也会对预期的税收变化做出反应。这种范围广大的反应会造成市场的供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的波动。增税会使价格上升,减税会使价格下降。这种价格变化被称为“隐性税收”。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增值税的改革将价内税变为价外税,即增值税税额由价格内含变为价格外加,1993年12月31日卖100元1件的服装,到1994年1月1日,就变成了117元(增值税税率17%)。虽然立法者的意图并非如此,但市场却做出了明显的反应。

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税收的变化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到价格中来。特别是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其变化将很快地直接反映到价格中去。至于直接税,如企业所得税或公司所得税,也会根据平均利润率原理,或迟或早地反映到价格中来。按照中国现在所进行的税制改革原则:“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表明中国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轻税思想,它将有助于价格的降低,或者,冲抵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纳税人应该注意的。

有效的税收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一样,都期待在交易的某个环节增加价值。对价值增值的测定来自于公司的财务报表,与公司的现金流量有关。如果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正的,那么在一定时期产生利润也是可以期待的。

一、利用现金流量测定价值增值

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关系见例1。

例1:假设公司在2002年购买一些土地进行投资,价值100万元。2003年末,土地卖了250万元。在该项土地交易和得相应的奖金之前,公司2002年和2003年的净收入分别为1000万元和1100万元。公司有100万股普通股。管理层的奖励是税前收入的5%,公司的边际税率为35%。由土地交易产生的价值增值的效果约为每股0.93元,计算如下:

销售环节的税额为:(2500000 - 1000000)×35% = 525000(元)

管理层奖励环节的税额为:1500000×5%×(1 - 35%)= 48750(元)

利润增加:1500000 - 525000 - 48750 = 926250(元)

现金流量增加:2500000 - 525000 - 48750 - 1000000 = 926250(元)

注:管理层奖励可以税前扣除。

在例1中,现金流量和利润都增加了926250元。现金流量很少等于利润之和,然而,会接近于它。这个关键点就是:如果管理层促使每次交易的税后现金流量最大化,那么,他们也将能使由利润测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利用现金流量折现分析可以测定税收管理能否增加公司价值。

二、价值增值、现金流量和时间价值

生产经营的一个原则就是现在的一元钱比将来的一元钱更值钱。在税率和税基不变的情况下,税收管理就意味着推迟收入和加速扣除。更确切地说,管理者需要的是未来税收现值的最小化。这就意味着,不仅是现金流量,而且是折现的现金流量,需要用来确定交易是否增加了税后公司价值。

例2:一公司可以选择两项投资中的一项。两项投资的投资期均为3年,每年均有相同的100元的税前现金流量。第一项投资的应纳税总额为60元,每年为20元。第二项投资的应纳税总额也是60元,但该税可以在第三年一次付清。假设公司的资金成本为10%。

第一项投资的税收现值为:

20×0.9091+20×0.8264+20×0.7513 = 49.74(元)

第二项投资的税收现值为:

60×0.7513 = 45.08(元)

因此,通过简单地推迟纳税,第二项投资就为公司提供了较高的价值增值。

三、使用其他方法测定价值增值

前面提到的现金流量折现不是唯一的测定价值增长的方法。投资者和债权人每年都会监察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折现的信息(特别是私人项目)很少能够直接获得,人们通常依靠公开的财务数据测定公司的表现。公司管理者需要了解每项交易如何影响这些测定。通常的年度报表的评价使用每股收益(EPS)、股权收益率(ROE,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和经济增加值(EVA)。下面以EVA为例,评价税收管理的作用。

(一)EVA的理念

EVA是经济增加值英文名称的缩写,又称之为创值。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EVA是考虑了资金成本以后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同时EVA也是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价。企业创造的EVA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高。用公式来表达EVA的基本概念就是:

EVA =企业税后利润-资本成本

EVA正在被广泛地使用。作为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在中国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EVA不仅仅只是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而EVA在企业内部的分解和实施又构成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EVA的核心是当事人关注的价值产出减去资金的机会成本。资方是当事人时,EVA就是资方所关注的价值产出减去资金成本,这样,EVA的定义就可重新理解为:

EVA =相关者或当事人所关注的企业价值产出-资金成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企业的EVA经济增加值分解为5个不同关注的层面:

(1)营业EVA: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创造的EVA。

(2)投资EVA:企业对外投资创造的EVA。

(3)融资EVA:企业通过融资行为降低了资金成本而创造的EVA。

(4)节税EVA:企业通过节税行为而产生的EVA。

(5)营业外EVA: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创造的EVA。

上述按企业5个层面分解的EVA相加之和,就等于该企业一般意义上的EVA,即:

总EVA =营业EVA+投资EVA+融资EVA+节税EVA+营业外EVA

(二)节税EVA

节税EVA是企业节税行为产生的EVA价值。它的计算方法是:由于企业的投资收益是税后收益,不应重复课税,因此,企业的其他收益均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利润总额减去投资收益的部分,乘以适用税率,得出应纳所得税税额。如果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小于名义的应纳所得税税额,就是节税EVA。即:

在计算中,如果计算出来的企业的节税EVA为负值,说明该企业不但没有节税,反而是多缴了税收,那么,这种负节税行为不应该影响企业的EVA评价值,而应认为它的节税EVA为零。

(三)节税EVA的运用

EVA是通过税后利润减去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计算出来的。如果一项交易减少了纳税,但同时也减少了EVA,这也是不合理的税收管理。

较低的税后利润、使用过多的资本,或者资本成本过高都会造成EVA的减少。假设一公司建立了新的生产线,每年增加税前利润100万元。由于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该增加部分的利润不上税。该生产线利用8%的债券进行融资。该笔交易前,公司有1亿元的税后利润,资本为2亿元普通股,资本成本为14%。该笔交易前后的EVA分别为:

建生产线前的EVA = 100000000 -(14%×200000000)= 100000000 -28000000 = 72000000(元)

建生产线后的EVA = 101000000 -[28000000+(1000000×8%)]= 101000000 - 28800000 = 72200000(元)

从EVA的角度评价,该项目可以上,因为EVA增加了200000元。即:

节税EVA = 72200000-72000000 = 200000(元)

然而在最终决定前,必须进行现金流量的折现分析,以便考虑到该项目对各个期间的影响效果(比如折旧在以后年度将变小)。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长期项目时,EVA方法不值得推荐。比如,一个新项目在头两年各有100万元的损失,以后年度每年的利润为150万元,假设该项目的现金流量折现是正的,如果管理者过多地考虑投资者的反映,他们将拒绝该项目,因为在短期内,该项目的EVA是负的。

有效的税收管理包括与税务机关以及交易当事人协商税收收益的分配。与非政府部门的协商需要考虑双方相对的税收地位,通过协商销售价格以进行收益和成本的转移。

例:一公司欲销售市场价值200万元的办公楼,税收收益有30万元(通过折旧)。如果销售对象处于非纳税的地位(比如,美国的非盈利组织免税),不会有税收收益,该公司考虑的售价将小于200万元。如果是纳税的买家,售价则可以达到200万元。

在经济学上,公司将税收负担转嫁的能力叫做税收转移。公司可以将税负转移给交易对方,见下图17 - 3:

图17 - 3税收转移

公司可以与税务机关协商,税务机关会给予税收优惠以吸引投资。许多地方政府愿意放弃所得税,以换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也可以是几个公司之间的协商。这些公司可以是关联企业,也可以是独立企业。它们可以通过两两之间的合同将协商的结果记录下来。对所有参与企业来说,这种结果都是有税收利益的。但应注意的是,这种两两之间的交易价格往往属于“转让定价”的范畴,因此,它应在市场价格波幅的上限与下限之内,以免被税务机关怀疑是避税,而予反避税。

税务管理也包括一定类型的收入转换为收益,一定类型的费用转换为损失,一定类型的纳税收入转换为免税收入。由于资本资产的损失只能抵扣资本收益,因此,公司希望将资本损失转换为一般损失。

总的来说,税务管理往往寻求下列一些转换:

最典型的收益转换的例子是股票的出售。如果公司出售增值的资产并将收益分配给股东,公司对此收益要纳税,股东将获得一般收入——股息。如果公司进行清算,公司的增值需纳税,但分配给股东的是资本收益。如果股东是个人,最高税率为20%。这种转换可为股东节省数量可观的应纳税额。

同样的转换可以通过收购、合并或拆分来实现。当然,资本收益的纳税优惠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同时,购并和清算都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这需要一并考虑。

纳税人对税收战略模型的使用,应当是综合的。这是因为,在进行税收规划时,有许多节税要素等待着你的选择,有许多节税方法等待着你的使用,又有许多策略等待着你的订定。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结果,就可选择出最优税收规划来。

例:作为一家计算机制造公司的财务总监,你注意到有一家计算机芯片制造公司正在出售,价格为1000万元。五位工程师创始并拥有这家芯片制造公司,该芯片制造公司的净资产为90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价值来自于成功的研发部门。该芯片制造公司引起你兴趣的是它每年都有100万元的税收收益未能使用,这些税收优惠来自于设备的加速折旧和对研发的税收优惠。这些税收收益很有吸引力,但在决定是否收购该芯片制造公司之前,你需要问以下一些问题,以便明确该项收购从税收管理战略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

(一)此收购符合公司的策略规划吗

通过调查,你了解到该芯片的生产可用于公司的计算机生产。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有在芯片制造业工作方面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纵向合并有助于公司成为主流计算机制造商目标的实现。此收购可保证芯片生产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可以取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策略优势。

(二)此收购的预测效果是什么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净税收损失,它将不会参与收购,或者收购的报价会较低。你预测税收优惠将延续,在明年将出台更积极的税收政策,研发的税收优惠将进一步增加。由于预测的研发政策的变化以及税率的调高,该收购最好在明年早期实现。

(三)此收购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吗

此收购利用8%的债券进行融资,税后资金成本为528000[8%×(1 -34%)×10000000]元。假设税后营业利润为800000元,因此,每年的价值增值可为272000(800000-528000)元,这是每年财务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净增长。

交易成本是多少?假设有400000元的财务、法律和贷款方面的费用,此费用的一半可以税前扣除,税后费用为332000[400000 - 34%×(1/2)× 400000]元。如此,第一年的价值增值为-60000元。如果你持有该公司10年,现金流量则为4565360[-60000元(第一年)+4625360元(第二年到第十年)]元。4625360元是通过8%的资本成本和800000元的营业利润计算出来的。

(四)税收收益可以协商吗

是的,对你公司价值100万元,但对芯片公司和你的竞争对手来说则一文不值。

(五)收入(收益)或费用(损失)可以转换吗

如果收购的结果变糟,芯片公司可以再次出售或者出售一部分业务,交易可被确定为资本收益。另外,通过协商,你公司可以进行换股,换股可以延迟纳税。

因此,通过使用税收战略模型的分析,你决定收购此芯片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