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期付息资金

短期付息资金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也会涉及成本、收入和利润问题。企业不可能把全部现金都投资于非现金资产,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用于发放工资、支付管理费用等。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相等,财务管理工作将大大简化。此时,财务主管的唯一出路是设法筹款,以购买设备使生产继续下去。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或者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

一、财务管理的对象

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也会涉及成本、收入和利润问题。从财务的观点来看,成本和费用是现金的耗费,收入和利润是现金的来源。财务管理主要在这种意义上研究成本和收入,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和销售管理,也不同于计量收入、成本和利润的会计工作。

(一)现金流转的概念

建立一个新企业时,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制订规划,明确经营的项目和规模;二是筹集必需的现金,作为最初的资本。没有现金,企业的规划无法实施,不能开始运营。企业建立后,现金变为经营用的各种资产,在运营中这些资产又陆续变回现金。

在生产经营中,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金,这种流转过程称为现金流转。这种流转无始无终,不断循环,称为现金循环或资金循环。

现金循环有多条途径。例如,有的现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产成品,产成品出售后又变为现金;有的现金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如机器等,机器在使用中逐渐磨损,价值计入产品成本,产品销售后这部分价值转变为现金。各种流转途径完成一次循环,即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所需的时间不同。购买原材料的现金可能几天就可流回,购买机器的现金可能要许多年才能返回现金状态。

现金转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转变为现金,其所需的流转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情况,则称为现金的短期循环。短期循环中的资产是短期资产,包括现金本身和企业正常经营周期内可以完全转变为现金的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及某些待摊和预付费用等。

现金转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转变为现金,其所需的流转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情况,称为现金的长期循环。长期循环中的非现金资产是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

(二)现金的短期循环

图1-2所示是现金短期循环的最基本形式,其中省略了以下两种重要情况。

img2

图1-2 现金短期循环的最基本形式

一是只描述了现金的运用,没有反映现金的来源。股东最初投入的现金,在后续的经营中经常不够使用,需要补充。补充的来源包括增发股票、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或利用商业信用等。

二是只描述了流动资产的相互转换,没有反映现金的耗费。例如,用现金支付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费用等。企业不可能把全部现金都投资于非现金资产,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用于发放工资、支付管理费用等。它们要与原料成本加在一起,成为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通过出售产品收回最初支付的现金。

如果把这两种情况补充进来,现金短期循环的基本形式如图1-3所示。

img3

图1-3 考虑了来源和耗费的现金短期循环基本形式

(三)现金的长期循环

图1-4所示的是现金长期循环的基本形式。

img4

图1-4 现金长期循环的基本形式

企业用现金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中逐步减少,减少的价值称为折旧费。折旧费和人工费、材料费构成产品成本。出售产品时收回现金。有时,出售固定资产也可使之转变为现金。

现金的长期循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往往要几十年才能得到补偿。

现金的长期循环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动

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发生在购置的会计期,而不是在计提折旧的使用期。例如,2010年购置了一台价格为100 000元的设备,使用期限为5年,残值为零,2011年投入使用。

按照权责发生制,机器的购置支出的100 000元不构成2010年抵减收入的成本,而需要在2011—2015年的期间内折旧。这样可以合理地衡量各期的经营业绩,避免不合理地缩小2010年的利润,夸大2011—2015年的利润。例如,2011年ABC公司简化的损益表如表1-1所示。

表1-1 2011年ABC公司简化的损益表

img5

从现金流转来看,2010年有100 000元的真实现金流出,在2011—2015年陆续通过销售收回。该公司2011年获利14 000元,现金却增加了34 000元:img6

ABC公司2011年营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是计提折旧20 000元引起的,折旧是本期的费用,但不是本期的现金流出。假设全部营业收入均在当期收到现金,除折旧外的其他成本费用均以现金支付。img7

如果ABC公司2011年亏损,情况又会怎样呢?假设其损益表如表1-2所示。

表1-2 2011年ABC公司损益表

img8

该公司虽然亏损20 000元,但现金的余额并未比年初减少。因为,本期现金收入是100 000元,现金支出也是100 000元(90 000元+10 000元)。在企业不添置固定资产且没有其他非现金项目的情况下,只要亏损额不超过折旧额,企业的现金余额并不会减少。

2.长期循环和短期循环的联系

长期循环和短期循环都从现金开始,换取非现金资产后,现金分别转化为各种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这些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被使用时,分别计入“在产品”和各种费用账户,然后又汇集在一起,同步形成“产成品”,产品出售后又同步转化为现金。

转化为现金以后,不管其原来是短期循环还是长期循环,企业可以视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分配。折旧形成的现金可以用于购买材料,原来用于短期循环的现金在其收回后也可以投资于固定资产。

(四)现金流转不平衡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相等,财务管理工作将大大简化。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少出现,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企业在一年中会多次遇到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不平衡的情况。

现金流转不平衡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如盈利、亏损或扩充等;也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如市场变化、经济兴衰、企业间竞争等。

1.影响企业现金流转的内部原因

(1)盈利企业的现金流转。盈利企业,如不打算扩充规模,其现金流转一般比较顺畅。它的短期循环中的现金收支大体平衡,税后净利润使企业现金多余出来,长期循环中的折旧、摊销等也会积存现金。

盈利企业也可能由于抽出过多现金而发生临时流转困难。例如,付出股利、偿还借款、更新设备等。此外,存货变质、财产失窃、坏账损失、出售固定资产损失等,会使企业失去现金,并引起流转的不平衡。

(2)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是不可能维持的。从短期来看,亏损企业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在固定资产重置以前可以维持下去;另一类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不从外部补充现金将很快破产。

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虽然其收入少于全部成本费用,但多于付现的成本费用,因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不需要支付现金。因此,这些企业支付日常的开支通常并不困难,甚至还可能把部分补偿折旧费用的现金抽出来移作他用。然而,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需要重置的时候,灾难就来临了。积蓄起来的现金,不足以重置固定资产,因为亏损时企业的收入是不能足额补偿全部资产价值的。此时,财务主管的唯一出路是设法筹款,以购买设备使生产继续下去。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它增加了以后年度的现金支出,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亏损。除非企业扭亏为盈,否则就会变为“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并很快会破产。这类企业如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还有条出路,就是找一家对减低税负有兴趣的盈利企业,让其兼并。因为合并一个账面有亏损的企业,可以减少盈利企业的税负。

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是濒临破产的企业。这类企业不能以高于付现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更谈不上补偿非现金费用。这类企业的财务主管,必须不断向短期周转中补充现金,其数额等于现金亏空数。如果要重置固定资产,所需现金只能从外部筹措。一般说来,这类企业的财务主管从外部寻找资金来源是很困难的。贷款人看不到偿还贷款的保障,是不会提供贷款的;企业所有者也不愿冒险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这类企业如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不如尽早宣告倒闭。这类企业往往连被其他企业兼并,以减轻兼并企业税负的价值也没有。兼并企业的目的是节税,以减少现金流出,如果被兼并的企业每年都需要注入现金,则有悖于兼并企业的初衷。

(3)扩充企业的现金流转。任何要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都会遇到相当严重的现金短缺情况。固定资产扩充、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营业费用增加等,都会使现金流出扩大。

财务主管的任务不仅是维持当前经营的现金收支平衡,还要设法满足企业扩充的现金需要,并且力求使企业扩充的现金需求不超过扩充后新的现金流入。

首先,应从企业内部寻找扩充项目所需现金,如出售短期证券、减少股利分配、加速收回应收账款等。其次,内部筹集的现金不能满足扩充需要时,可以从外部筹集。不过从外部筹集的现金,不仅要承担资本成本,将来要还本付息、支付股利等,会引起未来的现金流出。企业借款时就应注意到,应保证将来的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不要超过将来的现金流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要借新债还旧债,利息负担会耗费掉扩建形成的现金流入,这样的项目在经济上是失败的。

2.影响企业现金流转的外部原因

除了企业本身的盈亏和扩充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转。

1)市场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来讲,企业的生产部门力求全年均衡生产,以充分利用设备和人工,但销售总会有季节性变化。因此,企业往往在销售淡季现金不足,销售旺季过后积存过剩现金。

企业的采购所需现金流出也有季节性变化,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更是如此。集中采购而均匀耗用,使存货数量周期性变化;采购旺季有大量现金流出,而现金流入不能同步增加。

企业人工等费用的开支也会有季节性变化。有的企业集中在年终发放奖金,要用大量现金;有的企业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要加倍付薪;有的企业使用季节性临时工,在此期间人工费大增。财务主管要对这些变化事先有所准备,并留有适当余地。

2)经济的波动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有波动,时快时慢。经济收缩时,销售下降,进而生产和采购减少,整个短期循环中的现金流出减少了,企业有了过剩的现金。如果预知不景气的时间很长,推迟固定资产的重置,折旧积累的现金也会增加。这种财务状况给人以假象。随着销售额的进一步减少,大量的经营亏损很快会接踵而来,现金将被逐步销蚀掉。

当经济“热”起来时,现金需求迅速扩大,积存的过剩现金很快被用尽,不仅扩充存货需要大量投入现金,而且受繁荣时期乐观情绪的鼓舞,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扩充性投资,并且往往会超过提取的折旧。此时,银行和其他贷款人大多也很乐观,愿意为盈利企业提供贷款,企业筹资不会太困难。但是,经济过热必然造成利率上升,过度扩充的企业将背负巨大的利息负担,会首先受到经济收缩的打击。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由于原料价格上升,保持存货所需的现金增加;人工和其他费用的现金支付增加;售价提高使应收账款占用的现金也增加。企业唯一的希望是利润也会增加,否则,现金会越来越紧张。

提高利润,不外乎是增收节支。增加收入,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企业若不降低成本,就难以应对通货膨胀造成的财务困难。通货膨胀造成的现金流转不平衡,不能靠短期借款解决,因其不是季节性的临时现金短缺而是现金购买力被永久地“蚕食”了。

4)竞争

竞争会对企业的现金流转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竞争往往是被迫的,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采取其本来不想采取的方针。

价格竞争会使企业立即减少现金流入。在竞争中获胜的一方会通过多卖产品挽回其损失,这实际上是靠牺牲别的企业的利益来加快自己的现金流转。失败的一方,不但会蒙受价格下降的损失,还受到销量减少的打击,其现金流转可能严重失衡。

广告竞争会立即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最好的结果是通过广告促进销售,加速现金流回。但若竞争对手也努力推销,企业广告也只能阻止其销售额的下降。有时广告并不能完全阻止销售额下降,只能使销售额下降得少一些。

增加新产品或售后服务项目,采用软办法竞争,也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出增加。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企业的报酬率高低和风险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个方面。

(一)投资决策

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购置设备、建造厂房、开办商店、增加新产品等,企业都要发生现金流出,并期望取得更多的现金流入。

企业的投资决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

项目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期获取营业利润的投资。例如,购置设备、建造厂房、开办商店等。

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期获取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

这两种投资决策所使用的一般性概念虽然相同,但决策的具体方法却很不一样。证券投资只能通过证券分析与评价,从证券市场中选择企业需要的股票和债券,并组成投资组合。作为行动方案的投资组合,不是事先创造的,而是通过证券分析得出的。项目投资要事先准备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一个足够满意的行动方案。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超过一年的投资。例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长期投资又称资本性投资。用于股票和债券的长期投资,必要时可以出售变现,而较难以转变的是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投资有时专指固定资产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为流动资产投资或营运资产投资。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决策方法有所区别。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决策分析时更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计量。

(二)筹资决策

筹资是指筹集资金。例如,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都属于筹资。

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筹集多少资金。筹资决策和投资、股利分配有密切关系,筹资的数量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分配利润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从而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

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有很多,我国习惯上称之为“资金渠道”。按不同的标志,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

权益资金是指企业股东提供的资金。它不需要归还,筹资的风险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高。

借入资金是指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它要按期归还,有一定的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率比权益资金的低。

所谓资本结构,主要是指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完全通过权益资金筹资是不明智的,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但负债的比例大则风险也大,企业随时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长期借款。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企业可以长期使用,属于长期资金。此外,长期借款也属于长期资金。有时,习惯上把一年以上至五年以内的借款称为中期资金,而把五年以上的借款称为长期资金。

短期资金一般是指一年内要归还的短期借款。一般来说,短期资金的筹集应主要解决临时的资金需要。例如,在生产经营旺季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可借入短期借款,度过生产经营旺季则归还。

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筹资速度、筹资成本、筹资风险及借款时企业所受的限制均有所不同。如何安排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的相对比重,是筹资决策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三)股利分配决策

股利分配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用于再投资。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将影响企业再投资的能力,会使未来收益减少,造成股价下跌;过低的股利支付率,可能引起股东不满,股价也会下跌。

股利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税法对股利和出售股票收益的不同处理、未来公司的投资机会、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成本、股东对当期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相对偏好等。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股利政策,是财务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股利决策,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保留盈余决策,是企业内部筹资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股利决策属于筹资的范畴,而并非一项独立的财务管理内容。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

一般认为,管理最主要的职能是计划和控制,所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后来,人们对计划的认识深化了,将计划分为项目计划和期间计划两种。项目计划是针对企业的个别问题的,其编制和采纳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包括对目标的描述、对实现目标的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的预测,以及怎样实现目标的决策。此后,管理的职能分为决策、计划和控制。这里的计划专指期间计划,期间计划是针对一定时期(如一年)的,其编制的目的是落实既定决策,明确本期间应完成的全部事项。控制是执行决策和计划的过程,包括对比计划与执行的信息、评价下级的业绩等。期间计划和控制都是决策的执行过程。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有关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决策。

1.财务决策的过程

财务决策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情报活动

情报活动即探查环境,是寻找做决策的条件。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初步设想的目标收集情报、找出做决策的依据。

2)设计活动

设计活动即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方案。在这个阶段,要根据收集到的情报,以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设计出各种可能采取的方案及备选计划,并分析评价每一方案的得失和利弊。

3)抉择活动

抉择活动即从备选计划中选择一个行动方案,或者说在备选计划中进行抉择。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以及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诸方案,并按照一定的准则选出一个行动方案。

4)审查活动

审查活动即对过去的决策进行评价。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进程与行动方案的比较,评价决策的质量即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以便改进后续决策。

事实上,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按顺序一次完成的,可能经常需要返回到以前的阶段。例如,设计或抉择时会发现情报不充分,还要再收集情报;抉择时会发现原来设计的方案不够好,需要修改设计。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细分为同样的四个小阶段,是大圈套小圈的结构。例如,收集情报阶段,包括了解收集情报的“情报”、“设计”收集情报的方案、“决定”如何收集情报、“评价”收集到的情报是否合乎需要这样四个小阶段。

2.财务决策系统的要素

一个决策系统由五个要素构成。

1)决策者

决策者是决策的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决策机构。关系团体利益的决策,应逐步从个人决策转为集团决策,逐步从高度集中的决策转变为多层次的分散决策。

2)决策对象

决策对象是决策的客体,即决策想要解决的问题。构成决策对象的只能是决策者的行为可以施加影响的系统,决策者的意志不能改变的东西不能成为决策对象。

3)信息

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功能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信息。决策时,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决策错误都与信息失真有关。

4)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决策的一般模式、预测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技术、决策方法论、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有了正确的信息,只是具备了科学决策的前提,并不等于就有了科学的结论。决策者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分析、推理和判断,才能找出好的方案。

5)决策结果

决策结果是指通过决策过程形成的、指导人的行为的行动方案。企业决策的结果通常要采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明显的形式来表达。

决策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组成决策系统。

3.决策的价值标准

决策的价值标准是指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或者说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它用于评价方案价值的大小。

历史上,首先使用的是单一价值标准,如最大利润、最高产量、最低成本、最大市场份额、最优质量、最短时间等。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许多教训。例如,不顾安全生产,单纯追求产量和利润,结果发生严重事故,产量和利润反而会减少;单纯追求短期利润会使企业发展失去后劲,甚至破产。单一价值标准决策,往往会使第一步决策取得辉煌的胜利,但继续前进就会遭到客观世界的报复,走向自己的反面。历史上多次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要进行多目标综合决策。

人们解决这个问题,最先使用的是综合经济目标的办法,即以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尺度的综合经济目标作为价值标准。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将各种投入和产出都货币化,然后再将两者进行比较。用这种办法取代急功近利的单一短期利润目标,使人们扩大了眼界,看问题就比较全面、比较长远了。

这种把物质目标货币化并综合在一起的做法后来也遇到了困难。由于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美学的等非经济目标日益受到重视,它们的实现程度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尽管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是物质文明不可能取代精神文明。人们企图把非经济目标转化为经济目标,但这只能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是不行的。人们还不能把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统一于一个价值标准,至少在财务领域还没有解决非经济目标的货币化问题。因此,在评价方案的最后阶段,总要加入各种非经济的或不可计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取行动方案。经济方面的决策离不开计算,但没有一项决策是仅仅通过计算完成的,总要考虑各种不可计量的因素,有时甚至成为方案取舍的决定性因素。

4.决策的准则

选择方案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指导人们选择行动方案的一般原则,被称为决策准则。

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理性人”或“经济人”,决策时他们受“最优化”的行为准则支配,应当选择“最优”方案。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力和时间、成本、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决策。因此,实际上人们做决策时并不考虑一切可能的情况,而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使多重目标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足够好的水平,以此作为行动方案。

5.决策的分类

企业决策有多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方法分别用来研究和解决不同的问题。

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按能否程序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

企业里有些经济活动是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订货、材料收发等,称为例行活动。这类活动经常重复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经验和习惯建立一定的程序,问题出现时按既定程序执行,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关于例行活动的决策,称为程序化决策。

企业里有些活动具有独特性,不会重复出现,它们具有创新的性质,每个问题都与以前的问题不同,称为非例行活动。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多种经营的决定、工厂的扩建等,每次都与以前不同,不能程序化,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按照收集情报、设计方案、抉择和审查的过程来个别解决。这种关于非例行活动的决策,称为非程序化决策。

2)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按决策影响所及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其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两类。影响所及时间超过一年的决策,称为长期决策。大多数改变生产能力的投资决策、长期资金的筹集决策等都属于长期决策。影响所及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决策,称为短期决策。如何利用生产能力的决策、短期资金的筹集决策等属于短期决策。

3)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

按决策涉及的管理领域,可以将其分为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三类。企业的活动分为销售、生产和财务三大领域,企业管理也据此分为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三类,有关的决策分别称为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财务决策。

(二)财务计划

计划是指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和谁去做。广义的财务计划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通常有确定财务目标、制订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规定财务工作程序和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财务规则,以及制定财务规划和编制财务预算。狭义的财务计划工作,是指针对特定期间的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

财务规划是个过程,它通过调整经营活动的规模和水平,使企业的资金、可能取得的收益、未来发生的成本费用相互协调,以保证实现财务目标。财务规划受财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和规划等决策的指导和限制,为编制财务预算提供基础。财务规划的主要工具是财务预测和本量利分析。规划工作主要强调各部分活动的协调,因为规划的好坏是由其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

预算是以货币表示的预期结果,它是计划工作的终点,也是控制工作的起点,它把计划和控制联系起来。各企业预算的精密程度、实施范围和编制方式有很大差异。预算工作的主要好处是促使各级主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详细、确切的计划。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和财务计划有密切联系,计划是控制的重要依据,控制是执行计划的手段,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财务管理循环的程序见图1-5。

img9

图1-5 财务管理循环的程序

以下为财务管理循环的主要环节。

(1)进行财务决策,即针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决定行动方案,也就是制订项目计划。

(2)制订预算和标准,即针对计划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拟定用具体数字表示的计划和标准,也就是制订期间计划。

(3)记录实际数据,即对企业实际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进行记录,它通常是会计的职能。

(4)计算应达标准,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应该达到的工作水平。例如实际业务量的标准成本、实际业务量的预算限额等。

(5)对比标准与实际,即对此两项数额进行比较,确定其差额,发现例外情况。

(6)差异分析与调查,即对足够大的差异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以发现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

(7)采取行动,即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行动,纠正偏差,使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

(8)评价与考核,即根据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对执行人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

(9)激励,即根据评价与考核的结果对执行人进行奖惩,以激励其工作热情。

(10)预测,即在激励和采取行动之后,经济活动发生变化,要根据新的经济活动状况重新预测,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