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江断裂带组成及分布

西江断裂带组成及分布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江断裂是控制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西缘的区域性断裂。根据西江右岸南蓬山断裂地表出露的地质情况以及西江左岸了哥山断裂等资料分析,与西江断裂大致平行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非常发育,它们错断了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
西江断裂带组成及分布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西江断裂是控制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西缘的区域性断裂。西江断裂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沿西江右岸山体,如沙坪、马口岗附近发育多处断层三角面,基本上控制了三水盆地的西侧边缘,为丘陵与三水盆地西边缘相交处。从地层出露情况看,西江右岸山体构造线为北东向至近东西向,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大沙地区有小块古近系出露,缺失白垩统,推测断裂可能形成于燕山期;西江东侧三水构造盆地内地层由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组成,长轴近南北向,盆地边缘零星出露石炭系和三叠系;从第四系厚度上分析,西江断裂控制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东盘厚度比较大,等厚线呈北西向展布。地貌和地层方面证据可以充分说明西江断裂的存在(张虎南等,1990)。

已有研究表明(张虎南等,1990),西江断裂基本上沿西江下游的北西向河谷发育并延伸,向南东直入磨刀门,隐伏于南海,向北西可能沿绥江断续至广宁、怀集一带,全长约200km,走向310°~340°之间,总体倾向北东,倾角大于70°,大部分被第四系或水系覆盖,因而主断面不易确定,但地表可见若干构造迹象,它是由多条断裂组成的断裂束,呈斜列式排列。根据西江右岸南蓬山断裂地表出露的地质情况以及西江左岸了哥山断裂等资料分析,与西江断裂大致平行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非常发育,它们错断了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西江左岸在三水白坭镇黄岗里附近见断层硅化带、侏罗系砂岩强烈蚀变,存在褐铁矿化和硅化现象,右岸金本的江根附近见断层角砾岩和石英脉穿插,高明的南蓬山附近见断裂破碎带,其硅化带宽度达5m,新会棠下附近见硅化带、褐铁矿化,江门外海南大岗、斗门黄杨山、刘家环附近也有断裂硅化、褐铁矿化现象,在斗门黄杨山,断裂带内可见厚约3cm的断层泥,等等。

我们在1∶50 000调查和隐伏区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资料,根据西江断裂不同段落的地形地貌、第四纪等厚线、地震活动强度及地壳垂直形变等特征,从北向南,将西江断裂划分为3段(图3-1)。北西段为三水西江与北江交汇的思贤滘至高明富湾段,主要由丹灶断裂(F001)、富湾断裂(F002)组成,主干断裂偏西,并出现在泥盆系至石炭系中,控制河谷和冲沟的发育。中段起于鹤山,终止于江门外海附近,主要由了哥山断裂(F003)、九江断裂(F004)组成,沿西江两岸分布,出现在古生界和侏罗系中。布格重力异常为沿河流方向,是一个正负异常的转换带。TM图上呈线状河流,残山与第四系呈直线状边界,鹤山一带发育断层三角面。南东段起于江门外海,止于斗门区南段,主要由大敖断裂(F005)、白蕉断裂(F006)组成,主要出现在燕山期花岗岩中,控制磨刀门第四纪断陷的发育。

据《磨刀门大桥工程勘测报告》资料,在磨刀门水道,通过瞬变电磁法发现3条分别宽约40m、100m、200m的北西向异常带,间距分别为500m、550m,推测断裂倾向南西,倾角70°~89°。经钻孔验证,只有中间异常带的钻孔(ZK8)在39~57.2m处见到断裂破碎带。其上部为石英、黏土质构造岩,下部为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大小不一,一般1~3mm居多,最大为1cm左右,泥质胶结,固结程度较差,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强烈。于46m处采样做石英形貌电镜扫描分析,认为最后活动期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其活动方式以蠕滑为主,兼有少量粘滑。断裂带历年来小震不断发生,与广三断裂交会处曾发生3级小震,表明断裂带在近代仍有活动,是值得注意的孕震地段(庄文明等, 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