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的金融学说

孙中山的金融学说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著作收入《孙中山全集》和《孙中山选集》。孙中山是中国经济学科的命名人。以他的声望和地位,经济译名终为国内学者普遍接受,并在国内渐趋统一。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生主义,其内涵随时代的推衍、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孙中山的金融学说,含货币学说、钱币革命论和利用外资学说等。

第一节 孙中山的金融学说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长名文,字载之、德明,号日新,谐音逸仙,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12岁随母投兄眉于檀香山,接受西方文化教育,18岁回国,21岁改习西医,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二十年经上海北上天津,以洋务不足御侮图强,上书李鸿章,要求行西法以筹自强。当年10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振兴中华为宗旨,最早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次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在英国伦敦遭清使馆绑架,争得社会各方支持,脱险,写成《伦敦蒙难记》,轰动欧洲。光绪三十一年(1905)联合几个革命组织,建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先后组织十多次武装起义,虽均遭失败,却震撼了清朝反动政府。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被17省代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宣誓就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列强在政治经济上的压力,迫于形势,不久宣告辞职,交权给袁世凯,并认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革命,而是经济建设。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举为总理,后年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次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权,被推为陆海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护法失败后,留居上海租界,写成《孙文学说》,总结经验教训,将三民主义充实和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民族主义方面反对帝国主义民族压迫和主张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方面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改组国民党。支持革命,准备北伐。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著作收入《孙中山全集》和《孙中山选集》。

孙中山是中国经济学科的命名人。他虽不是经济学家,但在他为中华振兴而运筹帷幄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经济问题,并提出和阐发自己的革命主张,建国方略。有条件地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知识,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他也读过,由此形成他的经济金融思想。所以他认为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特别是像管子这样驰名的经济家,兴渔盐之利,把齐国治理得天下最富强,只是当时还没有经济学这个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经济一词之在中国古已有之,《中说·礼乐篇》:“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指的是经世济民,经邦济世,即治国安邦的大计。近代西方经济学科的英文economy译名,初有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后有理财学、计学、生计学、平准、资生学等。孙中山认为“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1)”。以他的声望和地位,经济译名终为国内学者普遍接受,并在国内渐趋统一。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生主义,其内涵随时代的推衍、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辛亥革命以前,以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为唯一内容,后来又陆续接触到资本、实业和教育诸问题,构成孙中山民生主义“四大纲领”,即资本、土地、实业和教育。孙中山的金融学说,含货币学说、钱币革命论和利用外资学说等。前者反映在1912年12月3日《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简称《钱币革命》)(2)、1919年春夏间《建国方略·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的第二章《以用钱为证》(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