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是怎样形成的

南海是怎样形成的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钻探证实,西沙群岛之下的基底岩石,年龄达6亿多年。同时,喷发形成了澎湖列岛、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等地玄武岩。位于南海海盆的南部,即中央断陷盆地之南直至加里曼丹岛沿岸的广阔地区,范围包括海盆南部大陆架和大陆坡。位于中沙和西沙以南,中央盆地以西和西部拗陷以东的一个三角地带,主要范围是南海海盆西部大陆坡南
南海是怎样形成的_南海知识丛书(全

大地构造位置上,南海位于欧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其东部以马尼拉海沟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相接,西部以中南半岛与印度板块为邻,南部以印度尼西亚群岛与澳大利亚板块相接,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衔接部位。所以,一般认为它是这三大板块交互作用的产物。

(1)南海的形成过程

距今1.8亿年,南海周围经过两次较大的地壳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之后,陆续升起,形成一系列陆地,如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巴拉望岛和吕宋岛等。这些新生陆地还包围着一块更为古老的陆地,即今天的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所在地。因为钻探证实,西沙群岛之下的基底岩石,年龄达6亿多年。这些新、老陆地镶嵌拼贴成一块,构成统一的倒三角形东南亚大陆边缘,地史上被称为“华南微陆块”。

距今约1.35亿-1.0亿年,洋底扩张速度加快,联合古陆迅速解体。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并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由于板块挤压作用,亚洲大陆边缘活动性增强。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强烈地壳运动,地史上称为“燕山运动”。这次运动对南海影响很大,一方面使华南微陆块发生断裂,并产生不同程度断陷;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西部的强烈褶皱而促使地幔流从西向东迁移,并沿南海断裂上升,促使南海张裂,如西沙裂谷。华南微陆块在断陷和张裂作用下,开始瓦解。随着西沙裂谷及中央盆地等的出现,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开始与北部大陆分离。

距今4000万-2500万年,全球各板块出现了新变动,板块边界发生重大变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发生改变,即由北北西向转为正对中国大陆的北西向至西向。在此期间,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亚欧板块也发生碰撞。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中国大陆东缘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形成。台湾海峡以南,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南海和菲律宾海西南部的海底扩张方向呈南北向,南海盆地呈长轴近东西向的南北向拉张。强烈的地壳运动再次促使亚洲西部地幔物质向东流,致使南海区地幔流进一步上涌,并沿北纬15°附近的东西断裂带喷出海底,形成新洋壳和海山链地貌。此后,新洋壳不断向南、北方向扩张,以致整个中央盆地被玄武岩质洋壳代替。这种洋壳与其周围海底花岗岩质陆壳截然不同,表明南海最深部曾经历过深刻地壳变化。南海海底扩张时代大约是3200万-1700万年前。南海海底扩张末期,南海中央盆地四周陆地相继下沉,形成南海雏形和各地质构造带,南海四大群岛也在这个基础上发育起来。

距今600万-200万年,南海地壳活动再次加强,地幔物质再次喷出海底,形成一些新火山,如西沙群岛的高尖石。同时,喷发形成了澎湖列岛、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等地玄武岩。300万-1.2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全球进入新一轮冰川时代,大量海水变成陆地冰川,海平面降低,其最低位置比现在的海面还要低100-130米左右,即今天的沿海大陆架在当时还是海面之上的陆地,现在的海南岛那时还与大陆相连。由于海面与气温降低,珊瑚礁生长暂时受到抑制。从1.2万年开始至今,世界气候转暖,地球进入新冰后期,陆地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又上升至现在高度。这种环境下,珊瑚礁的生长又变得旺盛起来,造就了今天南海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群。

(2)复杂的海底构造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海盆,其海底是一不规则的菱形盆地,北东—南西向延伸。南海海盆中部最深,向四周逐渐变浅。南海海盆受多次地壳运动作用,形成了许多深大断裂,把南海海盆分割成隆拗相间的八大块:

—北、西部沿海拗陷带。位于华南海岸以南,中南半岛以东。东起南澳岛,西至琼东南、北部湾和越南以东的近岸地带,宽度大约200千米,水深150-200米,相当于海盆北部和西部大陆架部分。

—东沙隆起带。位于北、西部沿海拗陷带之南,主要范围是北部大陆坡。宽约150-300千米。断裂作用把这一带地壳分割成许多沉陷程度不同的断块,形成三级水下大台阶,水深分别是300-400米、1000-1500米、2500-2800米。第一级台阶面上生成了数百米厚的珊瑚礁,形成了东沙群岛,包括东沙岛、南卫滩、北卫滩和东沙礁等岛礁。

—西沙北缘断陷带。在东沙隆起带西南,西沙以北。这一地带断陷很深,成为海底槽形谷地,称为西沙北海槽。断陷带近东西走向,水深由西端的1600米,向东增加到3500米,是南海地壳张裂而成的巨型谷地,地质上称为西沙裂谷。

—中、西沙隆起带。在西沙北缘断陷带之南,南海盆地西部大陆坡北部。这一带地壳断陷情况较复杂,出现五级水下台阶,水深分别是300-400米、1000-1500米、1500-2000米、2200-2400米和2500-2800米。其中,在第二级台阶上,发育了厚逾千米的珊瑚礁,形成了西沙群岛40多座岛礁。另外,在第一级台阶和第四级台阶上又发育了中沙群岛,构成南海最大的环礁,直径长141千米,宽55千米。

—中央断陷盆地。位于南海海盆中部偏东,吕宋岛之西,呈小菱形状,长轴方向与整个海盆相同。中央盆地是南海地壳断陷最深的盆底,水深超过3500米,面积55万平方千米。它是辽阔的深海平原,仅在北纬15°-16°附近,就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海底丘陵和海底山地。断陷盆地北面、西面和南面较浅,东部和中央较深,西北面高,东南面低,海盆自边缘向中心呈阶梯状下降。中央盆地是南海海底张裂和海底扩张而成,地壳较薄,约6-10千米,其中海山链和基性玄武岩就是有力证明。

—南沙隆起带。位于南海海盆的南部,即中央断陷盆地之南直至加里曼丹岛沿岸的广阔地区,范围包括海盆南部大陆架和大陆坡。这一带也有多级水下台阶,其中,水深1700米的第三级台阶上发育了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

—马尼拉及巴拉望断陷带。位于吕宋岛和巴拉望岛以西,这里断陷极深,规模很大,成为深窄而长条形海沟或海槽。如马尼拉海槽长350千米,深3800-4800米,最深5337米;西吕宋海槽,长250多千米,深2300多米;南沙海槽长670千米、深3471米。它是一条古代洋壳的俯冲带,但现在已经停止活动。

—西沙西断陷带。位于中沙和西沙以南,中央盆地以西和西部拗陷以东的一个三角地带,主要范围是南海海盆西部大陆坡南部,沉陷深度较大。

(3)凹凸不平的海底地貌

南海海底地形复杂,总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地带:面积广阔的大陆架、坡度较大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大体呈阶梯式环状分布。

南海大陆架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面、西面和南面,是亚洲大陆沉没在海水中的地带。南海北部大陆架主要是指中国广东、广西、海南近海大陆架,属于较平坦的堆积型大陆架。其基本轮廓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等深线与岸线走向大致平行。长约1000千米,平均宽165-278千米,水深200米左右,面积4020平方千米,约为整个南海大陆架面积的1/4。自西向东,坡度由小变大,雷州半岛以东的粤西岸外海底坡度为1′04″左右;至粤中岸外海底为1′25″;至粤东岸外海底则增至1′46″;中间宽180千米左右的海底极为平坦,坡度仅1′20″左右。

南海西部大陆架指位于东经109°-110°以西的大陆架区。宽度大小不一,平均宽度12海里(越南南部)-150海里(北部湾)。坡度较陡,为0°50′-1°40′。其中,西部偏南的暹罗湾浅大陆架将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三大岛同亚洲大陆连成一体,成为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我国西沙群岛不少的礁、沙都位于这片大陆架上。

南海南部大陆架区以东,从北婆罗洲延伸到吕宋岛,也是一条狭窄的陆架,窄处仅有几千米,平均宽度约20海里,最宽也不过七八十千米。

南海大陆架上广泛发育着海山、海丘、溺河谷、海底平原等次级地貌类型。尤其是在南海北部,海底地貌更是形态复杂,类型齐全,微地貌种类众多。

南海中央海盆和周围大陆架之间是陡峭的大陆坡,依据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水深150-3500米。大陆坡从西北部陆架外缘坡折线(指地形由缓变陡的转折点连线)起,向东南方向水深逐渐增加到3400米左右。南海大陆坡终止深度除北坡稍浅为3200-3500米外,其余终止于3800-4200米。南海大陆坡次级地貌类型包括陆坡海台、陆坡海槽、陆坡斜坡等。

—陆坡海台。是发育于大陆坡上的相对平坦面,水深300-350米,台顶面地形平坦。如东沙海台,外形似倒三角洲,东西宽约160千米,南北长约105千米。台面上分布着北卫滩、南卫滩和东沙岛等。

—陆坡海槽。指发育于大陆坡上的凹陷地形。如西沙海槽,它是在元古代地块基础上,经新生代拉张作用而产生的裂谷或断陷,呈近东西向展布,槽底和槽壁的转折点非常明显,槽底由西向东微微倾斜,宽度逐渐变窄。

—陆坡斜坡。以堆积作用为主,沉积厚度大,地形较为平缓,坡度大部分为2°-5°。南海北部大陆坡以珠江海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陆坡斜坡上陡下缓,形态较单一,水深200-1000米。东部陆坡斜坡,地貌类型较复杂,上部和下部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上部特别是陆架外缘和陆坡相接地段有多个滑坡区分布,东南部有较多海山、海丘分布。

中央海盆位于南海中部偏东位置,大体呈扁的菱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央海盆沉积较薄,基底为超基性橄榄岩、基性玄武岩、和中性安山岩等,属大洋型地壳。深海平原和海底火山群是南海中央海盆主要的次级地貌类型。南海中央部分,尤其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间,是一个水深3500-4200米的平缓深海平原,是深海盆地的主体,西部与盆地南海岭山麓相连,水深3300-4500米。平原西南部水深3300米左右,地形向东北方缓慢且均匀地倾斜变深,至中部4100米等深线处,地形转为东面向下降。地形跨度180千米,水深落差800米,地形非常平坦,坡度0.25°00′。平坦深海平原上点缀一些长轴为北北东向的椭圆形海丘和小海山。

深海洼地是半深海、深海平原上深度不大的低洼地,它是周围为海山、海丘环绕的海底山间盆地或弧后扩张构造堑谷形成的低洼地貌。如东经118°24′、北纬15°50′处,有一个水深4500米、面积100多平方千米的深潭,分布于海山、海丘间,其南北端与深海平原相通,相对于深海平原高差500米,而与西侧的海台落差可达1300米。

(4)不均匀分布的沉积物

现代沉积指冰后期海平原相对稳定后的距今6000-7000年以来的最新沉积。南海大陆架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自陆域入海河流的泥沙供应。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南海北部最大的入海河流是珠江,北部湾海域入海径流量红河为最大,湄公河是南海西南部海域最大的入海河流,也是暹罗湾沉积物的最主要输送者。

珠江流域每年有800×108吨悬沙、约300×108吨溶解质(指溶于水中的各种胶体和离子)和少量底沙进入珠江河流口区域;北部湾沿岸的年总输沙量一般在1×105立方米以下;广东大陆和海南岛东南沿岸的年总输沙量可达2×105-115×105立方米。

我国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的沙岛、沙洲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积而成。

南海大陆架新生代地层厚度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这些沉积地层有的是在大陆环境(河流、湖泊、沼泽等)沉积形成,有的是在海洋环境(如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等)沉积形成,有的是在海陆过渡环境(三角洲、潟湖等)沉积形成。如珠江口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沉积厚度几千米,盆地中心达7500-11000米。北部湾盆地4万多平方千米,沉积厚度数千米,最大7000米;莺歌海盆地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沉积厚度达6000-7000米。这些盆地都是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科技工作者根据沉积物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分析,南海晚新生代(距今240万年前至距今1万年前)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总体呈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东部薄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