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

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在经济作物及经济林特产经营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部分地方出现了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并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到晚清,在粮食生产明显衰退的情况下,部分经济林特产品的经营尚能持续,有的还在发展,而这正是秦巴山区优势的显示。
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

在经济作物及经济林特产经营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部分地方出现了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并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明清尤其到清代,对于山地利用的认识有所深化,不少人认识到,与其刀耕火种,终岁勤动尚难以足食,还不如发挥山区、山地的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本书第六章所述清乾隆年间朝野对山区植树的高度重视,也可以作为这里的佐证,而第一章所举吴翰章《兴山种艺说》则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且兴山县正在秦巴山区范围之内。吴翰章不仅阐述了自己的山地利用观念,倡导放弃陡坡山地得不偿失性的刀耕火种,发挥山区、山地的优势,还为本县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具体种植方案:

今合一邑计之,如建阳峡以东,又西至县城,暨深溪峡内之长坪、麦仓、丰邑、桑林,南阳河之白沙、相坪等处,宜种桑,兼树以竹木,地气暖则蚕易生,便于河而竹木易出也。其东乡之天竺、深坪,东北之界牌、公平、后界坪、金子山、石雾头,西乡之万朝山、漆林坪、龙门河、就冲河、当阳河等处,地冷则蚕子不出,山高则运挽维艰,宜种漆、栗,兼以白蜡、党参、厚朴之属。至于茶则冷暖皆宜,高低互种,尤为种艺之首务也。(120)

方案中所及茶、漆、木耳(栗树即木耳生产原料)、白蜡、药材、竹木等,皆为本章已述秦巴山区经济林特产的基本品种,综合考虑了气候冷暖、运输条件等因素,应该是一个有较强可行性的方案。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改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经营经济林特产的现象,也引起了重视粮食生产的人士的担心,所谓“闻十年来山农种谷者皆改艺麻、漆、木耳、烟叶、大蓝等物,不干禁条,易于出境,且博厚利。呜呼!民皆莳山货而不种五谷,万一水旱蝗螟,何以裹腹乎!”(121)既表示了对山中民食问题的忧虑,亦道出了山农改莳山货的原因,即山货可以博厚利,较之种粮更合算。

山区如何处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与解决民食问题的关系可谓知易行难,尤其在人口急剧增加的前提下。前揭张鹏飞的民食之忧并非无稽之谈,嘉庆、道光以后,秦巴山区屡有因粮食问题而影响其他经营的事件发生。如嘉庆十八年(1813年)岐阳三才峡木厂(亦有其他工场)因粮食歉收、粮价昂贵而停工,并由此引发大规模的雇工武装暴动。长期为官陕南的严如熤对此问题体会颇深:“商人操奇赢厚资,必山内丰登,包谷值贱,则厂开愈大,人聚益众。如值包谷清风,价值大贵,则歇厂停工。而既聚之众,不能复散,纷纷多事,防范最难。”(122)光绪年间连续十余年任兴安知府的童兆蓉在《陈报各属山民灾歉请筹拨籽种口食银两禀》中则具体指出了药材生产与粮食问题的关联:

高山出产党参、当归、杜仲、黄连各种药材,已成大宗贸易。往时穷民背运来郡,络绎路途,商人运赴湖北河口、汉口等处,辄易花布杂货以归,市肆流通。值此洊饥之余,地主无食不能采取,贫民无食不能负运……(123)

药材生产因此大受影响。

这些事例无不表明,山内民食如果没有保证,其他经营亦难顺利发展,尽管有资源优势,尽管可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里强调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并非要否定山内经济林特产经营的发展,恰恰相反,而是为了其更好地发展。这种变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到晚清,在粮食生产明显衰退的情况下,部分经济林特产品的经营尚能持续,有的还在发展,而这正是秦巴山区优势的显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