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对干旱的气候与水文特征

相对干旱的气候与水文特征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西二源在左权县汇合后,称清漳河,从黎城县进入到河北省境内。沁水河在山西省境内全长363公里。
相对干旱的气候与水文特征_近代山西城镇地理

二、相对干旱的气候与水文特征

1.相对干旱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相对干燥。由于海拔较高,所以相对于同纬度华北平原的其他地区而言,山西的气温相对偏低。

山西气温南高北低,从南至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悬殊较大。中条山南麓气温最高,年平均气温14℃,雁北右玉气温最低,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气温相差达10℃之多。就无霜期来说,右玉无霜期101天,晋南平陆无霜期为209天,平陆无霜期的时间长度是右玉的2倍还多。从总体上看,山西省北部及山区地区气温较低,中、南部盆地及丘陵地区气温较高。山西省内长城以北属于中温带,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晋西南盆地南暖温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其他地区属北暖温带,大部分可两年三熟。

由于受太行山阻挡的影响,来自东南海洋的水汽很难进入山西,所以山西的降雨量和太行山东部省份相比普遍较少。以大同为例,大同和北京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就纬度来说,大同和北京的水热条件应基本相似,但由于大同深居内陆,海拔较高,所以和北京相比,大同无论是年降水量还是气温都比北京要低很多。如北京的年降水量在680mm以上,而大同的降水量只有380mm。再如北京的年平均气温为11℃,而大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5℃(7)。山西降雨量地区之间差异也相对很大,降雨量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据《山西通志·气象志》记载: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临汾东山区的安泽等县,晋中东山区的榆社、和顺等县的部分山区及吕梁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年降雨量可达600mm-700mm,为本省的多雨区;临汾和运城盆地在500mm-550mm之间;太原盆地在450mm-500mm;忻定盆地450mm左右;大同盆地及繁峙、平鲁西部等地为少雨区,年降雨量不足400mm(8)。山西降雨量一年之中各个月份之间的差异也相对较大。6、7、8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65%。山西的降雨受季风影响很大。由于季风每年来去的时间早晚不一,强弱不同,所以山西的降雨量富于变化,稳定性较差。据《山西通志·气象志》反映,山西多年平均降雨变率,除运城盆地西南端小于15%以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在20%-25%之间,吕梁山高山及忻定盆地北部则高达26%(9)

由于山西降雨量不足,且降雨分布不均,所以山西的旱灾较多,特别是春旱比较频繁。山西旱灾比较严重的是晋中、晋南以及西部的吕梁地区。据《山西通志·水利志》统计反映,在明清时期的500年中,山西共发生25次特大旱灾,平均每14年就有一次,两次间隔时间最长的是14年,最短的只有3年(10)。另据《山西通志·气象志》记载,从道光二十年至民国六年(1840-1912年)的72年中,山西共发生42个旱年,平均1.7年一个旱年;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中,共发生23个旱年,平均1.6年一个旱年。近代时期,山西不仅旱灾频繁,而且由于抗灾能力较差,所以每次灾害发生都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姑且不论,以1900年山西旱灾为例,当时受灾县份多达60余州县,“饿殍枕藉,三晋人心,莫不皇皇”(11)

2.相对干旱的水文特征

山西境内的大小河流有1000多条,其中河流长度超过150公

里的主要有汾河、滹沱河、桑干河、涑水河、漳河等8条,分属于黄河和汾河两大水系。山西的河流大都分布在山脉两侧,河流走向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以南北方向为主要流向。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纵贯山西省中南部地区,流经太原盆地、临汾盆地等20多个县份,至河津注入黄河。汾河全长694公里,按河流自然特征,可分为三段:(1)汾河河源至太原兰村为汾河上游段。该河段长218公里,穿行于山峡之间,河道坡度较大。(2)太原兰村至介休义棠为汾河中游段。该河段长181公里,穿行于太原盆地,河道较宽,坡度较缓。由于该段河道沿途汇入支流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再加上河流坡度较缓,所以该河段流通不畅,稳定性较差。(3)介休义棠至汾河入黄河口处为汾河下游段。该河段长274公里,是汾河干流最平稳的一段。该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稳,河床左右摆动,岸蚀较为严重。在汾河入黄河口处,河道坡度较小,流速较低,受黄河倒流顶托影响,常有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段中。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绛县、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伍姓湖,在弘道园村附近汇入黄河。涑水河位于中条山北侧,长196公里。涑水河在运城冯村以上为天然河道,冯村以下经历代开挖疏浚,为人工河道。涑水河水量较少,为季节性河流。

桑干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阳高后,进入到河北省境内。桑干河在山西省境内长度为252公里。滹沱河发源于繁峙泰戏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代县、原平忻州后,又折向东南流经五台、定襄、盂县,进入到河北省境内。滹沱河在山西省境内全长319公里。滹沱河泥沙较多,在繁峙县境内有一段河床沙层很厚,河漫滩约1公里的河道,滹沱河在该段潜入地下,有沙河潜流之称。

漳河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浊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自长子县,西源出自沁水县,北源出自榆社县。三源汇合后,称浊漳河,经黎城、平顺进入到河南省。浊漳河在山西省境内全长231公里。清漳河有东、西二源,东源出自昔阳县,西源出自和顺县。东、西二源在左权县汇合后,称清漳河,从黎城县进入到河北省境内。清漳河在在山西省境内全长142公里。沁水河发源于沁源县,向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等县,纵切太行山以后,进入到河南省境内。沁水河在山西省境内全长363公里。沁水河径流流量较大,所流经的地区大都为山区,河岸两边地势较高,所以沁水河对所流经地区的灌溉之利不是很大(12)

山西各河流的径流量空间分布不平衡。一般是山区大,盆地小。五台山、关帝山、芦芽山、云中山、中条山等山的径流深都在200mm以上,而盆地的径流深在25mm以下,全省的平均径流深在73mm。就山地径流而言,山西东部山区石山裸露,水量较多,径流量较大。西部山区黄土覆盖,植被较少,河流不仅水利较少,而且泥沙含量也相对较多。山西的地表径流主要来自与大气降水,河流径流变化较大。6-9月汛期河流水量一般占全年水量的50%以上,12-5月枯水期河流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0%。汛期时河流水量很大,来势凶猛,甚至常造成水灾,但大都持续时间不长;枯水期时河流水量很小,甚至断流形成干沟。河流汛期与枯水期径流比值一般在3-5倍之间。

山西河流流量总体相对较小,再加上各条河流流经的大都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用水量较大,所以在山西各条河流中,除了漳河沿线地区用水相对宽裕外,其他河流沿线地区的用水都非常紧张,因用水而引发的民间械斗,时有发生。对于山西水资源匮乏的情况,《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一文曾这样写道:“明清以来,因引用河湖泉水和地下水浇灌土地而导致的水案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境内主要河流如汾河、潇河、文峪河、阳武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河流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各类水案,尤其汾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最为集中。汾河中游自太原以南,诸凡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洪洞、临汾、襄汾、新绛、河津均在其中。初步统计,明清以来直至建国前,大小水案在上百起以上。”(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