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随佛教来华的印度天文学

随佛教来华的印度天文学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印度古代,各大天文学派都宣称他们的天文学知识受到至高无上的天神婆罗门的启示而得。后期主要是中唐时期随密教经典传入的天文学内容。密教中的占灾攘灾等仪轨,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这14部密教佛经中所包含的天文学资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内容概貌。在唐代还有大量非佛经天文学资料传入,并且有不少印度天文学家活跃于唐朝官方天文机构。
佛教来华的印度天文学_天文学史一部人

佛教传入中土早期,就已经有天文学内容相当丰富的佛经被翻译成汉文。这以三国吴时的《摩登伽经》(公元230年竺律炎和支谦译于金陵)为代表。更早译出的佛经中没有发现比较纯粹的天文学内容,但像汉代安世高这样的早期译经师本身就精通天文,不能排除这个时期印度天文学以非佛经的形式传入的可能。

西晋时期,若罗严的《时非时经》和竺法护的《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也是含有相当多天文学内容的汉译佛经。《时非时经》通篇由全年24组正午日影长度数据组成。《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是70年前《摩登伽经》的异译本,但结尾部分增加了正午日影长度的周年变化的描述。

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中,在南方相当于东晋末年到刘宋元嘉年,有徐广的《七曜历》和何承天的《元嘉历》。尤其何承天与慧严争辩天竺历法一事,说明了从印度传入的天文历法有实质性的进步,可能含有优于中国本土历法的内容。该时期在北方相当于十六国晚期到北魏初期。虽然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佛教却很昌盛,是北魏佛经汉译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著名的译师有竺佛念、佛陀耶舍、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法显、昙无谶等。该时期虽然没有出现天文学内容比较集中的经典,但鸠摩罗什译出的《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中对四种月概念的区分和定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世纪中期到六世纪中期,少见有随佛经译出的天文学内容。该时期似乎是对早期传入的印度天文学的消化和吸收时期。以何承天在《元嘉历》历中的大肆改革为契机,梁武帝则在长春殿召开御前学术会议,欲以一种改编自印度古代宇宙模型的盖天说代替当时流行的浑天说。北朝则有北雍州沙门统道融成为共修《正光历》九家之一家。最后是张子信的一系列神秘而突然的天文学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隋唐历法发生质的飞跃。

六世纪中期到七世纪初,相当于南北朝后期到隋代。该时期在南朝活动的天竺僧人真谛译出了含有大量天文学内容的毘昙部经典《立世阿毗昙论》。在北朝,北天竺那连提耶舍译出的《大方等大集经》和北天竺揵陀罗国人阇那崛多译出的《起始经》中也有相当多的天文学内容。尤其是“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奉敕为大冢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续高僧传》卷一)一事令人瞩目。可以猜想,这二十卷的《婆罗门天文》应该是对印度天文历法较为全面的介绍。在印度古代,各大天文学派都宣称他们的天文学知识受到至高无上的天神婆罗门的启示而得。因此在汉译佛经中常常可以看到精通天文的婆罗门外道,而许多精通天文的佛徒,往往原先也是婆罗门外道,后再皈依佛教。在《隋书·经籍三》中注录了多种婆罗门天文书籍,其中《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二十卷,与达摩流支译的《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可能有某种联系。但以“婆罗门天文”为名的书籍不见于唐代及以后的各代史志。

入唐以后,佛经翻译的数量有大量增加。就天文学的输入而言,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玄奘译出的毗昙部经典中包含的对印度天地结构、日月运行等宇宙论方面的天文学知识介绍。后期主要是中唐时期随密教经典传入的天文学内容。密教中的占灾攘灾等仪轨,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大正藏》密教部经典中,专辟有一个宿曜吉凶法类别,共收录了《七曜攘灾诀》等14部佛经。这14部密教佛经中所包含的天文学资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内容概貌。其中以《七曜攘灾诀》中保存的数理天文学内容最为丰富,该经的主体构成就是五大行星和罗睺、计都两颗隐曜这七个天体的星历表,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星历表实物。

在唐代还有大量非佛经天文学资料传入,并且有不少印度天文学家活跃于唐朝官方天文机构。其中以所谓的“天竺三家”——迦叶氏、俱摩罗氏和瞿昙氏——最为著名。三家中又以瞿昙家族最为显赫。根据文献记载,并以出土墓志为佐证,可知瞿昙家族来华的第一代叫做瞿昙逸,史称其“高道不仕”。瞿昙逸子瞿昙罗在麟德年间任太史令,[13]瞿昙罗子瞿昙悉达在开元初任太史监,父子皆为官方天文机构的最高长官。瞿昙悉达子瞿昙最高任至司天少监,相当于皇家天文台副台长。瞿昙子瞿昙晏任至冬官正,相当于部门主任。

瞿昙悉达于开元六年(718年)奉召翻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是研究中印古代天文学交流极其珍贵的史料。《九执历》保存在瞿昙悉达奉召编撰的《开元占经》中,主要内容是有关日月运动和日月交食预报的计算方法。它鲜明的域外天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①使用360度圆周划分和六十进制;②采用黄道坐标系和几何学方法计算天体运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赤道坐标系和代数方法;③确定远地点在夏至点之前十度,符合当时天文实际,而中国古代历法一直没有能够区分近地点和冬至点、远地点和夏至点的差别;④给出推算月亮视直径大小变化的方法,中国古代历法中不考虑日、月和地球之间直线距离的远近变化问题;⑤引进了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

与“天竺三家”在唐代官方天文机构中的活动形成对照的是唐建中年间术士曹士蒍及其有印度渊源的《符天历》在民间的活动和流行。五代马重绩的《调元历》采用了《符天历》中的一些做法,可以看作是唐代印度天文学在民间大量流传的结果。

宋代译经以建国初期的中印度人法贤、北印度人施护和天息灾最为著名,但传入的天文学内容相当有限。宋代以后佛经汉译既已停止,不再有印度天文学随佛经传入汉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