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也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款。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也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而货币政策则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运用哪些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呢?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款。本来,这种贴现是指商业票据出售给当地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所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作为增加的准备金。商业银行也可以用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所以,现在都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为“贴现”。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主要是为了协助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存款备有足够的准备金。如果一家存款机构(当然主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临时感到不足,比方说某一银行客户出乎意料地要把一大笔存款转到其他银行时,就会出现临时的准备金不够的困难,这时该银行就可用它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合格的客户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办理这类贴现业务的地点)办理再贴现货申请借款。当这种再贴现增加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当这种贴现减少时,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减少。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贷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政府证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支付利息的国库券、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证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被买卖。中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或收缩货币供给。当中央银行在公共市场上购买政府证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将会以两种方式增加:如果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证券,则会开出支票,证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回央行系统作为自己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央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证券,则可直接按证券金额增加各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当央行售出政府证券时,情况则相反。准备金的变动就会引起货币供给按乘数发生变动。准备金变动了,银行客户取得信贷变得容易或困难了,这本身就会影响经济。同时,央行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也会引起证券市场上需要和供给的变动,因而影响到债券价格即市场利率。有价证券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其证券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中央银行要购买证券时,对有价证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证券价格会上升即利率下降,反之亦然。显然,央行买进证券就是创造货币,因为当它把比方说10万美元的证券从某银行买进时,它只要通知那家已卖出证券的银行,说明准备金存款账户上已增加10万美元就行了。因此,央行可根据自己意愿创造货币。

现在常听到的一个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指一国央行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以降低市场利率并刺激经济。2009年3月美联储未摆脱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宣布在未来半年内将收购3 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正式宣告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代。

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储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3(QE3是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英文缩写)是又一次的货币大放水。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所有金融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1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假定原来法定准备金率为20%,则100美元存款必须留出20美元准备金,可贷金额为8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5万美元的存款。若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到10%,则100美元存款只需10美元准备金就行了,可贷金额为9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10万美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因此增加了一倍。可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手段。这是因为,变动的准备金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金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因此,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准备金率。如果准备金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售政府债券使市场利率上升(即债券价格下价)后,再贴现率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其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降低再贴现率。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虽然都能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变动,但变动方式和作用还是有区别的。当中央银行在市场出售证券时能一般地减少银行准备金,但究竟哪个银行会减少以及减少多少却无法事先知道,因而究竟会给哪些银行造成严重影响也无法事先知道。原来超额准备金多的银行可能没有什么影响,即使其客户提取不少存款去买证券时,也只会使超额准备金减少一些而已。然而,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超额准备金的银行马上就会感到准备金不足,因此,其客户提取存款后,准备金就会降到法定准备金率以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之所以还能大胆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因为有再贴现政策作补充。当中央银行售卖证券使一些银行缺乏准备金时,这些银行就可向中央银行办理贴现以克服困难。

货币政策除以上三种主要工具外,还有一些其他工具,道义劝告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大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导银行限制扩大信用。道义劝告虽可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可靠法律地位,因此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