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系统战略

信息系统战略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系统战略是关于组织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目标,是为实现组织战略而采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方案。ISS是组织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系统在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作用是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①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能够通过实施全面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减少各环节的延误,为企业内部及其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同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从而使企业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第一节 信息系统战略

信息系统战略(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y,ISS)是关于组织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目标,是为实现组织战略而采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方案。ISS是组织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系统在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作用是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一、信息系统的进化过程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如图7.1所示。

img53

图7.1 诺兰的六阶段进化模型

图7.1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预算费用。

1.初装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装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②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蔓延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凸显。

蔓延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②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③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控制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②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③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

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集成共享,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

集成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②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6.成熟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诺兰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跨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二、企业信息系统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企业战略(Business Strategy,BS)是关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计划,是组织领导者关于组织概念的集合。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研究,企业常用的基本竞争战略包括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战略,其根本出发点都是抓住机遇,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以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信息战略理论在美国诞生。美国信息管理学者W.R.Synnott和W.H.Gruber在1981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80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一书中首次探讨了信息战略问题。从那时起,信息战略逐步引起企业重视并进入企业实践领域,成为与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组织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和生产战略等同等重要的职能战略。

Doherty将信息系统战略定义为:识别要实施的、基于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组合的过程,它既与公司战略高度组合,又能创造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要确定信息系统的战略,按照波特的理论,首先应对信息系统进行产业内的要素分析,即信息系统将会如何影响三个方面的基本产业要素,即产品与服务;市场分销渠道及客户行为;生产、分销或服务的经济性要素。

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与支持可以归结如下:

①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能够通过实施全面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减少各环节的延误,为企业内部及其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同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从而使企业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②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能够帮助企业通过信息网络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利用信息技术调整生产线以便迅速完成定制化生产,使企业实现基于战略信息系统的柔性制造,从而推动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发现更多的客户需求;监控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实现对客户咨询快速而准确的相应;提供一系列满足客户需求的方案;缩短产品导入期;实现跨组织的知识共享以加速创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种竞争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③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准确地搜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使企业能够很好地把握客户行为,有效地占领目标市场,具体表现为:识别目标市场,并且开发一个独特的关于选定市场及其需求的信息库;通过企业信息系统建立专家系统,以产生相比一般市场服务者更为清楚的成本优势或形成与众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通过系统将组织连接到客户的业务流程中,以降低转换成本,并对一般的市场服务者建立潜在的再进入壁垒。

此外,Broadbent和Weill(1993),Luftman(1993)等从多角度对企业战略与信息系统战略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信息系统战略将会支持、刺激企业目标并使之可能实现。匹配的观点基于以下两个假设:其一,强调“一致性”,即在企业战略和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的制定和选择过程中,其目标相互参照,保持一致;其二,强调“动态性”,即战略一致性是一个持续适应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企业战略和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具有竞争性的,这种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可提高作业的效率与效益,在外部可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信息系统战略应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集成部分,否则这样一种战略系统将以一种零碎的方式发展,既不能扩大企业的战略视野,增强对市场的洞察力,也不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信息系统战略不仅仅要包括单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系统战略,而且还要包括那些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能够改进竞争力的策略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来改善企业与供货商和顾客的关系。此外,企业还应寻求合作优势。共同分享信息和系统是开放性的关键所在,这种开放性是发展此种合作关系所必需的。

信息系统战略不等同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企业不应该将其竞争战略仅局限在信息技术上。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使企业通过引进信息技术赢得竞争优势的努力难以实现,除非企业能够确信此项信息技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信息系统战略需要与企业的主导文化和突出品性相适应,因此开发合适的信息系统战略需要重视与领会企业的基本特质与内在价值,需要认识企业这一整体各部分的内在关系,需要认清由企业未来战略引出的“预期的”信息系统战略与能够鉴别企业积极要素和消极要素的“现实的”信息系统战略的区别。信息是开发信息系统战略的关键因素,对企业战略成功的衡量需要并且只有通过相关信息的识别才能实现,这种信息构成了信息系统战略的基础。信息系统战略应该充分注重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流

三、信息系统战略结构框架

目前对信息系统战略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框架(framework)这一工具进行的。框架是一种概括性模型,它揭示信息系统战略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说明信息系统如何适应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目前,这一领域所提出的框架种类较多,但框架的范围和作用比较模糊,更缺乏系统组织,应用者往往无从下手。Ead提出了一种将各种框架合理组织的框架,该框架由意识、机会和位置三类框架组成。

(1)意识框架

意识框架在观念层次和战略高度上指明信息系统对于获取战略优势的作用,它提供行业级而不是企业级上的远见和洞察力,促进企业提高意识,显示企业改革运作模式的价值,在特定的行业环境下,帮助企业建立合适的信息系统战略。意识框架是主要的教育性工具,它促使企业更具战略性地进行思考,激励企业的创造性思维,使企业更好地利用管理信息来提高效率,并通过信息系统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基础。意识框架由重聚焦(refocusing)框架、影响模型和范围模型三部分组成。

重聚焦框架研究企业应用信息系统的潜在性。其中的一种研究工具就是Benjamin等人的战略机会框架,利用这一工具可从企业的生产、管理、顾客三个关键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中挖掘支持企业竞争战略的有利机会。重聚焦框架不仅关注新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机会,而且还重视企业对现有信息技术更有效的开发以改进作业管理并提供战略管理信息。影响模型研究信息系统对企业竞争位置的影响和作用。它利用波特的总体战略模型在行业范围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目标为依据来分析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竞争位置。范围模型利用行业信息研究企业的战略潜在性,确定企业信息系统在本行业中所涉及的战略范围。信息强度矩阵是适用于这一模型的有效工具,它可确定信息系统是仅关注于改进企业内部的作业效率还是应更多地集中于企业外部的竞争。

(2)机会框架

机会框架使企业能够从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发现适当的战略机会,它更多地集中于企业的细节分析,包括对当前的竞争环境、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流和可获得的技术机会等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的哪些领域可获得机会提高竞争力。Porter的价值链和五种竞争力模型在挖掘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潜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提供了有效工具来突出企业的关键战略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可通过应用信息系统获得收益。机会框架由系统分析框架、应用研究工具、适用于框架的技术及业务战略框架四部分组成。

系统分析框架研究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价值链方法可有效地分析企业各业务环境中的信息流;应用研究工具帮助确认企业业务中可能从信息系统中受益的特定应用领域;适用于框架的技术用于分析信息系统是否支持企业的战略需求,是否具有增加企业效益的潜能,是否会带来企业组织模式上的变革;业务战略框架研究企业各业务领域可能出现的战略机会和从信息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潜在性。

(3)位置框架

位置框架用于帮助企业管理者在充分了解信息系统目前地位的情况下,更好地规划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它研究现有信息系统对企业业务活动的重要性,检查企业当前信息系统各部分结构的关系及利用情况,确定信息系统是否具有有效性。这里同时要重视的是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这一管理对信息系统的价值是起增加还是抑制作用,对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应用能力。位置框架包括程度框架、空间框架和时间框架三部分。

程度框架研究信息系统对企业不同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并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MeFarlan-McKenney的战略栅格(strategic grid)法为同时考虑面向企业战略方向的现有和计划的信息系统的价值提供了工具。程度框架还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组织结构为适应信息系统所需要发生的变化。空间框架主要研究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主体的问题,是独立自主还是业务外包,是在企业内设置独立的信息系统部门,雇用专业人员开发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是在企业内不设置专门的信息系统部门,从信息系统的购买安装到运行维护,都依靠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时间框架研究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帮助企业识别在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各个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Nolan的增长阶段模型可应用于此来确定企业信息系统当前所在的阶段位置,帮助企业在战略性地使用信息系统之前明确有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