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新疆能源工业在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增长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带动新疆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无论内部结构如何变化,新疆能源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可见,新疆能源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疆工业化进程,新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引导、带动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

第五章 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综合评价

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疆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 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带动新疆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未来40年,除石油产量增长幅度较为有限外,新疆煤炭、电力、天然气产量都将呈大幅增长态势。随着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新疆能源工业在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增长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带动新疆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40年,新疆能源工业将从以石油天然气工业为主向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转变。但无论内部结构如何变化,新疆能源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可见,新疆能源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疆工业化进程,新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引导、带动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

按照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测算,2006年新疆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为69.9%,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初期。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确保工业在新疆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目前看,2005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2006年增长12.5%、2007年增长14.1%),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将达到46%左右,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而这些数据也基本准确从新疆经济发展历程看,能源工业的高速发展期与新疆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基本重合,新疆能源工业发展的顶点与新疆新型工业化初步实现的时间界限大致一致,充分说明新疆能源工业在新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新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引导、带动新疆初步实现新型工业化。

三、带动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需要电网、管网、铁路、公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配套建设,相应会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加快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未来40年,随着新疆能源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状况必然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促使新疆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解决就业岗位,提高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也将发挥一定作用。根据以上分析,2020—2050年间,新疆能源资源产品产量将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对提高人民群众能源消费水平、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将会促使新疆早日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五、有利于缩小新疆与内地发展差距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原油产量从2000年的1848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2604.31万吨,平均每年递增110万吨,居中国各产油省区第三位;天然气产量从35亿立方米上升到210.3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递增2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新疆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6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523.16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均翻一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平均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能源开发企业对当地环保、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幅度增大。

未来40年,随着新疆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经济、社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疆人口素质、民族交流与融合也将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对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将对新疆“始终坚持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产生积极影响,逐步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 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石油天然气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油气田勘探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气环境、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事故性污染等几个方面。新疆油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油田污水回用率达86%,其余部分实现达标外排;工业废气外排达标率100%;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积极推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战略目标。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采油井、原油接转站、联合站、油库及运输车辆等都是油田开发大气污染源的组成部分,其生产工艺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生产工艺废气的污染物排放量约占油气田开发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的74%左右,主要污染物为总烃和一氧化碳。在总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悬浮颗粒物五种废气污染物中,总烃排放量占61.9%,是排放量最多的污染物。油气田大气环境中的总烃(特别是非甲烷烃)极易与油气田大气环境中的另一种污染物一氧化氮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二次污染。

新疆油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回收天然气,减少生产工艺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由于滚动开发地面配套设施滞后造成部分天然气放空燃烧的回收力度,使油田工业废气外排达标率继续保持100%;二是在采油二厂天然气处理站、克75陆梁处理站和五3东增压站等放空点实施零散天然气回收工程,项目总投资3569万元,年回收放空天然气达4890万方;三是在莫8-莫11井区、石南21天然气处理站、百口泉天然气处理站、82#转油站等开展了放空气回收工作,仅2007年就实现回收放空气(32~33)×104m3/d;四是利用部分沙漠油田边缘井、站和少数低压伴生气生产井天然气发电,使天然气的放空量大大减少,以气代油的力度不断加大。

2.对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

油气田开发对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包括钻井对环境的影响、采油废水对环境的影响、落地原油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是钻井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废钻井液,其含有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指标有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重金属、硫化物、氢离子浓度指数、挥发酚、盐、碱等。

由于钻井废液的碱性强,对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危害小,而对含粘土的碱性土壤危害极大,一旦受到钻井废液的污染,其碱性远远超过植物的耐受范围,从而使井场周围的植被受到破坏,并难以恢复再生。另外,钻井液中的无机盐含量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使植被难以生长。在农田、草场等地区进行钻井作业时,如受到钻井废水和钻井废液的污染,该废液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都有毒性,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富积,然后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积,最终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钻井废液中的油和水在长期储存中会通过沥滤、渗漏流入表层地下水中,使其遭受污染,而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其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在蒸发池储存期间,若遇暴雨、洪水等自然因素,将会造成蒸发池及钻井场的污水外溢,从而污染大片土壤,对井场周围的植被或农作物造成危害。

新疆油田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钻井作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风险降到了最低。首先在钻井作业中要求必须采用无毒、低毒的泥浆化学添加剂;二是规定了各种污染物必须放置在指定位置,并对泥浆池进行防漏、防渗处理;三是及时对泥浆池中的废弃物进行固化处理;四是采取各种防止井喷及井喷失控的有效措施;五是推广各种固液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

二是采油废水,它是伴随着原油从地层开采而来的,水和原油一起进入原油集输系统,经破乳、脱水后形成油田特有的采油废水。采油废水是油田中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废水。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延长,采出原油的含水率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新疆油田分公司的原油平均含水率已达到65%以上,原油脱出水的量已经较大。油田也是耗水大户,因此油田应十分重视采出污水的循环利用。据统计,已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建成投产污水处理站18座,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超过14万方/天,油田工业污水处理率95.5%,工业污水回用率达到86%,日回用污水量近10万方/天(其中回用油田注汽锅炉3.6万方/天,回注地层6.4万方/天),其余部分达标外排。年节约新鲜水用量超过3600万方,节约水资源折和费用7500多万元,节约燃料折合费用超过2亿元。不仅使污染物得以资源化,节约了新鲜水,也减少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落地原油:是指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未进入集输管线而散落在地面的原油。原油落地后与地面的水、砂、泥土形成混合物,其中的溶解气、烃挥发进入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部分原油渗入土壤后,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体的污染。落地原油对自然植被也有影响,实验证明,受落地油影响最明显的是碱蓬、碱蒿等一二年生植物,在油污染不太重时,就能使其地表植物部分死亡,而且落地油还能包裹植物种子使其失去萌发力;受落地油污染的草原植被长势弱、高度低、群落层次简单、不明显;当落地油对草原植被污染很重时,可使全部植物种类死亡。

新疆油田在防止落地原油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原油生产活动中的HSE体系运行管理,防止原油落地;二是对落地原油事先有防渗措施(塑料布、作业储罐、防渗蒸发池等),以防止原油进入土壤和作业环境;三是确保原油生产管道、储罐等的安全,防止意外漏油事故发生。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新疆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大多在戈壁和沙漠地区进行,这些地区气候极度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极低,而且土壤风蚀明显、沙化严重,群落稳定性及生态平稳十分脆弱。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一方面千方百计压缩占地、减少植被的破坏;另一方面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建立了治沙草方格,有效遏制了沙丘活化和半流动沙丘的产生,使防沙治沙措施落到了实处。据不完全统计,公司累计投入资金7245万元,共治理沙漠面积1756万平方米。同时在生活基地和周围的沙丘上进行了植树种草绿化工程,共植树14万棵,绿化面积达31.7万平方米。2006年,为了解决野生动物饮水困难问题,向卡拉麦里保护区捐款40万元,在野生动物比较集中的地方建8个蓄水池和打10口水井。近几年,新疆油田坚持清洁生产,保护植被,积极协助各级保护站救助野生动物,部分职工自发的参与保护野生动物活动。冬季为动物送去草料,若发现盗猎者及时向保护站举报。在黄羊迁徙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施工。

新疆油田为了有效利用达标排放的油田采出水,先后在采油一厂和百口泉采油厂新建了人工生态湿地工程,通过多年建设,目前湿地已经形成了6000多亩的生态氧化塘,湿地内生长着一望无际的野生芦苇、芨芨草等绿色植被,每到春、夏季,大雁、野鸭子、天鹅等鸟类纷纷光临,呈现出一派勘探开发与自然保护和谐相处的壮丽景观。

4.事故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有钻井和井下作业时的井喷事故,井下作业时酸化压裂液、酸液、压井液等的泄漏事故,原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冒罐事故,油气集输过程中油水管线及设备腐蚀等穿孔而造成的油水泄漏,注水系统地上管线和设备等因腐蚀穿孔而漏水、地下注水井井壁因井质量不好或腐蚀穿孔使注入水漏失至其它地层等。井喷和原油泄漏对土壤和地表植被都会造成严重污染,泄漏的原油粘附于植物表面,阻断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枯萎、死亡;原油污染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往往会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原油或伴生气泄漏还会对大气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烃类气体的事故性泄漏引发火灾等事故。

针对上述事故性污染风险,新疆油田通过加强污染事故风险管理,做到了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一是严格执行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高达100%。2006年投入资金499万元,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先后完成了重油公司九7-九8区开发建设项目、百口泉生态湿地与污水回用工程、王家沟油库整体改造项目等12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成了盆五井区地面建设工程和九1-九5加密井开发建设工程两个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2007年投入资金678万元,先后完成彩—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彩南油田滴12井区开发建设工程、彩—石—克输气管道扩能改造工程等12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成了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风城油田等7个老油田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此外,还完成了克-乌输气管道安全技术扩能改造工程、彩南油气田彩31井区、采油三厂13#集油站改造项目等5个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实现了新建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源头控制,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形成了产能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二是为了保证克拉玛依居民饮用水源的安全和质量,公司组织开展了临近和跨(穿)越河流、水渠、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油气管线和油井的环境污染隐患治理工作,重点对所辖区域内的油井、输油管线等生产设施在穿(越)河流、水渠、居民区等敏感区域存在的各类环境隐患进行了排查,并按照轻重缓急对克拉玛依河、呼图壁河、水渠、水库等共814口井(包括探井)、440条管线的环境隐患进行了治理。合理部署产能建设,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水源地及水源工程污染隐患治理工程,在水源地总堰口安装水质污染监测仪一套、新建一座5000立方米蓄水池;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水工保护工程,对油气田勘探开发区域内的水渠完善了保护措施,累计新建31座排洪分流渡槽、2道涵洞和58公里防洪堤坝;投资4000万元,将输水明渠改造成暗渠,防止油气生产对水渠造成污染,真正体现了“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指导思想,预防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实现了污染物源头控制。

三是针对套管外漏和报废井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分轻重缓急编制了公司2006—2008年油水井套管外漏油污、泥浆池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确定了2006年重点治理位于农田、牧场、自然保护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套管外漏及井口无控制的油水井。2006年投入资金9760万元,按计划组织治理油水井管外漏井581口(含废液池井),其中正常生产井147口、报废井145口、探井289口,其中采取封井措施的306口、环保治理后修复利用的275口。在2006年对581口管外漏进行治理的基础上,2007年,陆续投入6065万元,对362口管外漏油井进行堵漏、封井、清污工作。

从总体上来看,新疆油田开发中事故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处于可控制水平。

二、煤炭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一)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一是煤炭资源开发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在煤矿开采区,埋藏浅的煤层一般采用露天开采,剥离区面积要远大于开采区面积。一般露天煤矿开采面积与矿区配套设施占地比例约在5:1左右。在煤炭开采及加工洗选过程中,煤矿层中夹杂有各种选岩矿物,这些矿物随采煤或选煤被排出,形成矸石山。排出的煤矸石一般占原煤产量的10%~20%,从而造成了煤矿区附近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堆。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等因素,以每生产1吨煤外排煤矸石0.025吨计算,2010年新疆煤炭(以产量8880万吨计算,下同)生产外排煤矸石量约为222万吨,到2050年(以产量12.61亿吨计算,下同)将达到3152.5万吨;以1亿吨煤矸石堆积占地446.6公顷计算,2010年煤炭生产外排煤矸石堆积占地面积约为9.92公顷,到2050年将达到140.81公顷。

二是煤炭资源开发污染土壤环境。在煤炭露采时爆破产生的粉尘可随空气漂浮十多公里远。特大型矿山在数公里直径范围内降落的粉尘可以100吨计,煤矿的粉尘中含有1%~12%硫时,在空气中氧化遇水能产生酸性降水。煤矸石中最有害的元素是硫,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可能会严重污染土壤。煤矿开采过程产生的废水一旦流入土壤,即会造成土壤污染。矿山开发建设还可能带来重金属污染。如煤矸石在露天堆放过程中,经降水淋滤,浸出有害重金属离子,随地表径流进入土壤后,污染土壤。

三是煤炭资源开采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开采还可以引发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在露天开采中剥离的大面积表层土壤与松散物等容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大面积土壤损失。煤矿开采的煤矸石山遇到山洪暴发还会引发泥石流。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以每生产1万吨煤炭造成地表塌陷0.45公顷取值,到2050年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约56745公顷。

2.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炭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煤炭资源开发易造成地表及地下水系的破坏;二是对地表及地下水的污染。矿山开采必然涉及到对地下水的疏干和排泄,导致地下水位的大面积、大幅度下降,含水系统的边界外移,矿区主要供水源枯竭,地表植被干枯,并引起地表土壤沙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同时,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矿井废水和选煤废水,并含有大量的煤粉、岩石粉尘等悬浮物杂质,使水中悬浮物含量严重超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煤矸石露天堆放遇到雨天可形成酸性水。酸性水及其他有害物质流入地表水系或渗入地下潜水层,可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等因素,以开采1吨煤破坏2.5吨水资源计算,2050年将达到31.525亿吨;如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影响,按照每10年减少10%破坏量的标准计算,2010年新疆煤炭生产造成水资源破坏量约为1.998亿吨,2050年将达到15.763亿吨。

煤炭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增大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对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按当前生产1吨煤综合耗水量为1.6吨计算,2050年将达到20.176亿吨。如果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按照每10年减少10%消耗量的标准计算,2050年将达到10.088亿吨。

3.对大气的影响

与其他一些废气量排放较大的工业相比,煤矿开采排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但也不容忽视。当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最主要、最有普遍影响的污染物有如下五种: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煤矿固体废物在堆放及处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在排放这五种污染物。如煤矸石自燃过程中,燃烧充分时主要生成二氧化碳,燃烧不充分时则一氧化碳增多,此外还可产生游离碳(表现为黑烟);煤矸石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以生产1吨煤排入大气136立方米废气、4.8立方米瓦斯计算,则2050年分别达到1714.96亿立方米、60.53亿立方米。

新疆煤炭灰分低于25%的约占95%,低于15%的约占47%。这些灰分可通过各种途径排入大气以及地表、水体。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以23%的灰分含量计算,到2050年将达到2900.3万吨。如经过洗选加工,则可将灰分含量降低至10%。以此含量计算,2050年将达到12610万吨,并要按照1吨煤比1吨水的比例消耗洗煤用水(当前较先进技术已达1吨煤比0.2吨水的利用水平)。

同时,新疆煤炭硫分低于1.5%的约占96%,低于1%的约占80%。如果不考虑未来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技术和政策因素,按0.6%的含硫量计算,2050年含硫量约756.6万吨。如经过洗选加工,则可将大部分硫灰随洗分离。如以洗选分离75%硫分计算,2050年达到189.15万吨。这些硫分经过燃烧后约有80%可以二氧化硫形式排入大气。以此比例计算,则在未洗选条件下,2050年新疆煤炭消费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将达到1210.56万吨;而在洗选条件下,2050年新疆煤炭消费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将达到302.64万吨。就目前来看,这些计算结果基本准确。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山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必然要破坏部分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生态平衡。

(二)发展煤化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水、大气的污染及对生产区域生态平衡的影响等方面。以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开发为例,准东地区包括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生存着大量稀缺、珍贵的动植物,分布着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地貌类地质遗迹,是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和乌昌地区北部唯一一道生态屏障。在阻止沙漠南移、保障人居和生产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地区属于沙漠干旱区,降雨量稀少,蒸发量极大,生物主要靠上千万年以来积存的深层地下水缓慢补给维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十多年来,由于该区域石油开发用水主要以汲取深层地下水为主,植被连片枯死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还在不断加剧。由于开采手续尚未正式办理、环境影响评价还未正式审定,现在虽然只有少数企业在此区域进行临时开采,但在采掘、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已开始显现出来,原来茂密的植被已被大大小小的煤坑所取代。这些暴露的煤坑极易引起煤炭自燃。如不采取相应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将会日趋严峻。

三、新疆电力工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火电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火电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排放二氧化硫和耗水两个方面。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在未洗选条件下,2050年新疆煤炭消费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将达到1210.56万吨;而在洗选条件下,2050年达到302.64万吨。此外,新疆煤炭发电耗水量也很大,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气污染并大量消耗水资源。

(二)超高压电站及电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规划,目前新疆已初步建成哈密—甘肃安西的双回750千伏输电线,2020年还将建成准东—华中、哈密—华东的双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电网架构,实现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超高压输电电站及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站及输电线路强电磁波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辐射。新疆超高压输电线路途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玛纳斯、奎屯、伊犁、库车、巴州等工业密集区、农区、城镇和绿洲地带,产生的强噪音污染、无线电干扰和电磁辐射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特别是位于高压输电线路沿途的农业区域,由于受电磁干扰辐射,对土壤肥力、农业收成和农民收入都将造成一定影响。

(三)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新疆水电站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工程开挖易毁坏流域周围森林和其他植物资源,导致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的减少,危及重要物种的生存,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增加河道淤积,降低水库综合效益和水库寿命,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

第三节 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对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增长,加快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障新疆能源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电源、电网建设,会不同程度地对新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一些影响。因此,未来四十年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忧患意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把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预计新疆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将会产生良好的总体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