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怆和大笑

悲怆和大笑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科学数据,说老柴是最受欢迎人气最高的古典音乐家,应该是毫不过分的。他舅舅有一支由农奴组成的乐队,格林卡参与其中成为一员,最让他沉迷的,就是那些来自俄罗斯乡间的民歌。这是一个由进步的俄国作曲家组成的团体,成员共有五人,“组织头目”是格林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经过格林卡和五人集团,俄国的音乐界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陆续开始出现影响世界的超级音乐家。
悲怆和大笑_最冷和最热的俄罗

俄国的文学家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世界顶级的,而真正让俄国文化被全世界高度认可,其最强大的软实力,肯定是来自柴可夫斯基。据不科学数据,说老柴是最受欢迎人气最高的古典音乐家,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要追溯俄国的音乐发展史,最先被提到的应该是格林卡,作为一个小庄园主,他也幸好没有沦为“多余人”,一门心思想着解放农奴,他在农奴身上汲取的,是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营养。他舅舅有一支由农奴组成的乐队,格林卡参与其中成为一员,最让他沉迷的,就是那些来自俄罗斯乡间的民歌。

格林卡成为职业音乐家后,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与西欧的创作技巧结合,创作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世界影响力而且是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歌剧《伊万·苏萨宁》,随后他又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创作了《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为俄国的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础。格林卡在晚年写了一部交响乐《卡玛林斯卡亚》,这是一部以俄国民歌为基础的交响乐,为后来的俄国作曲家开辟了道路。柴科夫斯基说:《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之后,俄国音乐家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出现了著名的“强力集团”。这是一个由进步的俄国作曲家组成的团体,成员共有五人,“组织头目”是格林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这五个人中,只有巴拉基列夫算是受过学院派的音乐训练,其他四个都是业余工作者。沿着格林卡的道路,继续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发扬光大,他们主张利用俄国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五人集团作品丰厚,最被我们熟知的就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科萨科夫为歌剧《萨尔沙皇》谱写的曲子——《野蜂飞舞》。《萨尔旦沙皇》是普希金写的一部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三个不友爱的姐妹。最小的妹妹成为皇后,让两个姐姐很嫉妒,于是用阴谋诡计将妹妹和刚出生的王子放逐荒岛,后来王子在一位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帮助下,变成大黄蜂找回了正义,全家大团圆。野蜂飞舞这一幕描写了王子变身大黄蜂(不是博派那个机器人啊),向两个坏姨妈报仇的情景。现在最火的跨界钢琴家马克西姆就是以神乎其技眼花缭乱的指法弹奏这支曲子而一举成名,后来这首乐曲就经常被各种演奏家用来炫技,快速流畅,激情滚滚,马克西姆在演奏时几乎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闭上眼睛,真能感觉到一群大黄蜂的急速飞行。

经过格林卡和五人集团,俄国的音乐界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定位,陆续开始出现影响世界的超级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简称“柴哥”)出生于1840年,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之家,10岁那年,柴爸成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校长,所以柴哥一直能受到正规而且良好的教育,从5岁学钢琴开始,就表现出了艺术天赋。柴爸虽然支持儿子学音乐,可从传统教育的理念上考虑,音乐作为一生的事业,道路比较狭窄,饿肚子的概率极高,柴爸一直给儿子施压,让他学习法律。

柴哥性格敏感而脆弱,有点小孤僻,是个天才却不敢叛逆,他屈从了柴爸的安排,进入法学院,并在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22岁时,柴哥在司法界实在看不到任何前途和乐趣了,于是说服柴爸,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安东·鲁宾斯坦。

安东·鲁宾斯坦(注意区分20世纪美国著名的波兰裔钢琴大师)在俄国音乐发展史上有非常尊崇的地位,他不但是俄国数得着的音乐家,最大的成就是音乐教育,他一手创办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哥是他的首批学生。毕业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柴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去执教,当时柴爸已经过世,柴哥要吃饭,所以就接受了音乐史教师的工作。

吃不饱饿不死的工作是挺有空的,柴哥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跟其他天才一样,柴哥的作品刚问世的时候,收到的全是冷遇,比如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写了一部叫《降B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子,就被同事同行菲薄,甚至连尼古拉·鲁宾斯坦也觉得这个孩子想在音乐道路上实现成就恐怕是天赋有限。这首曲子后来名震全球的时候,都叫它《第一号钢琴曲》,地主们可以去百度一下,就会知道这是一首多么著名多么熟悉的曲子了。

柴哥一生作品很多,《第一号钢琴曲》是他的金字招牌,而最奠定他江湖地位的,则是芭蕾舞剧。在老杨成为文艺青年之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三部芭蕾舞剧,分别是《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而这三部都是柴哥的作品。

芭蕾舞剧发源于意大利兴起于法国,19世纪,俄国流行法国时尚,所有法国的东西都被俄国尤其是上流社会追捧,作为法国艺术标志的芭蕾舞也进入了俄国。原本的芭蕾舞注重舞台效果,肢体动作,对配乐不是太重视,就是跟柴哥的经典乐曲结合后,这门艺术才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使俄国成为世界芭蕾舞的顶级殿堂。

天才总是寂寞的,柴哥的落寞来自他的“疾病”,至少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被认为“有病”——柴哥疑似同性恋。对一个东正教国家来说,这个事招人嫌弃。前面说过,柴哥不是那种敢于抗争的人,他生怕他这“毛病”给人知道。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偏方,柴哥认为,找个女人结婚能“治病”,正好他有个女学生,要死要活地崇拜他,甚至威胁说,柴老师不要她,她就去死!

柴哥当时正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歌剧,这个故事不是讲述男主人公拒绝一个追求自己的女人后来肠子悔青的故事嘛,柴哥一时感动,就答应了女学生的求婚。还没过完蜜月,柴哥就崩溃了,差点自杀,他逃到了圣彼得堡,跟自己哥哥生活在一起,虽然一直没离婚,可再也没跟老婆见面。

婚姻破裂又失去了工作,柴哥的生活和创作还在继续,因为另一个女人救了他。有钱的寡妇梅克尔夫人,酷爱音乐,崇拜柴哥,主动为其提供资助,两人约好,只写信,不见面,搞网恋。这种“虚拟世界”的关系维持了14年,除了有一次因为没安排好,两驾马车意外错车,让彼此对看了一眼,再没见过面。

也是这个女人导致了柴哥再次崩溃,因为突然有一天,梅克尔夫人就中断了资助,还失去了所有的消息。柴哥敏感,喜欢瞎想,他不知道梅克尔夫人是因为破产,他就感觉是被抛弃了,此后的岁月一直为这事痛苦。

1893年10月,柴哥的第六交响乐公演,他的哥哥听完这个曲子后,忧伤得难以自持,所以为之命名为《悲怆》。这首旷世的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部分应该是柴哥大致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敏感而忧伤,可没有放弃梦想和渴望;第二部分,柴哥想到了梅克尔夫人和自己的爱情,这是一种明媚的忧伤;第三部分,明媚转入绝望,浪漫的梦想总是遭遇现实的高墙,甚至连梅克尔夫人都消失无踪了;第四部分,不管什么样的生命都归于虚无,最好的音乐,也不过是自己的安魂曲。

《悲怆》之悲怆,不仅浸满了柴哥一生的感伤和凄凉,它更是柴哥的绝唱,公演八天后,柴哥死去了。

柴哥之死是历史之谜,官方说法是他不知道在哪个不卫生的小店喝了一杯水,染上霍乱病逝,而更多的说法是柴哥死于自杀,还是因为他的性取向,悲催的是,他还爱上了自己的外甥。柴哥晚年一直享受沙皇发给的俸禄,一个御用音乐人的私生活影响皇室的脸面,沙皇“赐死”柴哥,并答应为其死因保密,柴哥其实是死于砒霜。

现在有些人想给柴哥洗刷名声,找出各种证据证明柴哥性取向正常。这纯粹是没事找事的行为,不管基督教教义怎么说,也不管即使是现在还有些假模假式的人动辄抨击同性恋,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很多同性恋者,都有惊人的艺术天赋,并为艺术领域做出过革命性的贡献,他们是一群特殊却绝对正常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就同样应该受到尊重。

整个欧洲的主流地区的文化,随着19世纪动荡起伏的政治形势和思想界的变迁,都走出了大致相同的轨迹,古典主义日渐没落,代表内心释放的浪漫主义兴起,又随着现实生活给人的打击和思考,诞生出现实主义。之前说过的俄国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发展顺序,音乐和绘画艺术的风格也是这样地变迁,而在俄罗斯,因为其特别落后和农奴制产生的社会撕裂,则让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显得特别深刻。

音乐对于现实的感悟和批评,总是要隐晦一些,而作为俄国音乐代表人物的柴科夫斯基,他因为是莫扎特的粉丝,音乐表现更贴近西欧,所以,要说最能代表这个时期俄国风貌的艺术家,应该是画家列宾。

俄国是宗教国家,所以19世纪中期以前,他家的绘画内容不过就是圣经故事或者神话。1863年,有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为了抗议学校只准他们绘画宗教题材,集体退学,组织了一个“自由画家协会”,开始用画笔描绘我们日常可见的现实主义内容。俄国规定,画展只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举办。这个协会成立后,组织成员在俄国各省办展览,形成了俄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巡回画派”。

“巡回画派”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寻找素材,跟音乐界的“五人强力集团”一样,他们也认为,俄国的艺术应该遵循自家的传统,减少对西欧艺术的模仿依赖,逐步建立起属于俄罗斯民族自己的创作风格。

列宾就是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我们每个人所熟悉。其实,要说列宾数量巨大的名画中最牛的一幅,应该是现藏于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

查波罗什人是一伙流落在乌克兰的哥萨克,武装草莽,骁勇无匹。土耳其苏丹知道后,有意拉拢,就写信想将他们招至麾下,帮自己打工。谁知查波罗什人虽然天天跟俄国的地主老财们干仗,可他们还是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故土的,所以写信拒绝了土耳其苏丹的招安。这幅画描述的就是这群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的情景,哥萨克首领想在信中加上一句对土耳其苏丹的调侃,引发了这群粗犷而豪迈的哥萨克爷们儿的大笑。笑容各具情态,反映了画家在刻画不同人物时高超的技法,而这群人物中不同的衣饰、发型、表情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精细,人物性格特征也非常清晰,尤其是画面左侧那个红衣白胡的胖子,仰天大笑的表情格外传神。史上由诸多人物构成的画作中,列宾的这幅作品算得上是顶级之作了。

列宾用了13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画,其间他多次到乌克兰采风,对底层人民的性格和作风有了自己的见解。哥萨克都是逃跑的农奴,他们的地位是卑微的,可画中的每个人物脸上都有无畏、勇敢、自豪、乐观的光芒,在列宾心里,这可能就是俄国底层百姓的精神,最俄罗斯的精神。

列宾一直生活在圣彼得堡郊区,圣彼得堡这个城市有个尴尬,它实在是离边境太近了,俄国人又喜欢跟邻居纠缠不清,所以,“一战”后,列宾住的那个地方,就被划给芬兰了。艺术家可以用艺术反映时政,表达思想,可他们对政局的变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说到“一战”,让文人们都藏起来吧,又要打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