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两国显然无法开展分工和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合理、科学的成分和历史进步的意义。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表现为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进行比较,是劳动成本的比较,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工业生产急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世纪初,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土地贵族阶级在政治生活中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达到异常尖锐的程度。在经济方面,他们的主要斗争具体体现在《谷物法》存废问题上。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它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主要为: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商品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它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存在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的因素。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密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会获益。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或者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李嘉图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时,是从个人的情况谈起的。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论对外贸易”中讲到:“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者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者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这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4]李嘉图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假设两国均能生产两种商品,同时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上均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是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均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劣势的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也就是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同样对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言,只需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绝对优势较大的商品,进口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够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商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使贸易双方均获利,从而提高整个世界的产出水平。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例证

现在仍以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小麦和丝绸为例,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析,见表2.2。

表2.2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成本劳动小时/单位

img7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分工前,美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则相反。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两国显然无法开展分工和贸易。但经过分析,中国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6倍,而丝绸的生产成本则只是美国的1.5倍,因此,中国在丝绸的生产上绝对劣势较小,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同样地,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绝对优势更大,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丝绸并出口一部分换取美国的小麦;美国则专业化生产小麦并出口部分小麦来换取中国的丝绸。专业化分工后,中国将90小时劳动全部投入到丝绸的生产中去,可以生产3单位丝绸;美国则将其拥有的30小时劳动全部用于小麦的生产,这样可以生产3单位的小麦。若两国间小麦和丝绸的交换比率仍然是1∶1,即1单位的小麦交换1单位的丝绸,那么中国用1单位的丝绸交换美国1单位的小麦后,拥有2个单位的丝绸和1单位的小麦,也可以说节约了30小时的劳动;同样地,通过交换美国的利益表现为1个单位的丝绸和2个单位的小麦,或者说节约了10小时的劳动。可见,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不仅两个国家国内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也增加了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

五、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合理、科学的成分和历史进步的意义。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表现为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进行比较,是劳动成本的比较,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斯密一样,李嘉图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李嘉图把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把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均衡的世界,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不得而知。李嘉图虽然偶尔也承认,当各国的生产技术及生产成本发生变化后,国际贸易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进一步阐明这一思想,更没有修正他的理论。

【注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5.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5.

[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