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陵的土壤分布

秦始皇陵的土壤分布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 土旺四季秦始皇陵远眺《圣经创世纪》把“土”作为人类的本真缘起:“你来源于土,还得归于土。”就秦岭的垂直海拔高度而言,其土壤分为四大带谱。因此,土壤微生物在完善物质循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褐土是在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和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土旺四季”是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土旺四季的思想,中国的历史文化觉识甚早。“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
土旺四季_天宝物华

3 土旺四季

img66

秦始皇陵远眺

《圣经创世纪》把“土”作为人类的本真缘起:“你来源于土,还得归于土。”相比而言,中国古典则说得朴素平实:“民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土与水也。”作为“山”的秦岭,与“土”也有深缘。就秦岭的垂直海拔高度而言,其土壤分为四大带谱。其一,褐土,海拔1 300米以下山地;其二,山地棕壤,海拔为1 300~3 100米区域;其三,亚高山草甸森林土,海拔为3 000~3 400米区域;其四,高山草甸土,海拔为3 300~3 767米的太白山高山区。从研究的简明方便性出发,我们不妨将上述秦岭垂直土壤的五个带谱划分为:低山褐土(1 300米以下),以褐土为主,可以骊山(1 302米)为名山代表;中山土(1 300~3 000米之间),以棕壤为主,可以终南山(2 604米)为代表名山;高山土,以草甸土为主,可以太白山(3 767米)为代表名山。低山(1 300米)以下为丘陵、台塬地貌,再往下即平原农耕世界。低山位于平原农耕区与中山林业区之间,是典型的农林相间混合区;中山为林业区,中山下部(棕壤)为普通林区,上部(暗棕壤)为原始林区;高山草甸“土”,虽以“土”名,而“石”才是真正“主人”,基本上与农业与林业无干,而是地质科研区。高山草甸土,在很大程度上,对秦岭而言,那是西秦岭太白山的“专利品”,具有深远的科研价值,于人文则属于未来世界。中山土,兼备自然(林业)与人文(旅游),为土壤与岩石的中介;如何“熊掌”与“鱼”二者兼得,是中山带开发主管部门的焦点课题。华山是秦岭中山名胜,旅游经济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时,许多名木其势渐萎乃至最终枯毙。终南山位处京畿,佛家名山,良辰美景,旅人如织。垃圾乱扔,植被耗失,山体损坏,瞩目可观。对生态的影响,土壤的人为改变等深远效应,亟待研究正视。当然,人类历史的脚印,留下最浓重足迹者,还在低山与平原土壤。高山土因其高,以稀缺胜;低山土则凭其广,以辽阔胜。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交汇地带,是联结有机和无机界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其具有的肥力特性使之能够作为植物生长的基地,提供和协调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即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肥、气五个基本条件中,四个都与土壤有关。因此,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产生命能源的工厂,那么土壤就是生产生命能源的基地。

土壤有大量的微生物(异养性),这些微生物依靠分解有机物质所提供的能量维持其生命活动,促使有机物质无机化,从而释放其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土壤微生物在完善物质循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工矿周围利用污灌处理污水中,土壤微生物对污水中所含有机物的分解对污水是有明显的净化作用。由于土壤是一个多孔体系,其透水性与蓄积作用一起对于水体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滤作用而促使其净化。城市郊区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就主要利用土壤的蓄积与过滤作用和分解与净化作用,减轻水环境的压力

秦岭山区土壤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秦岭南麓的商洛地区,土壤分布自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变化,气候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所发育的土壤也不相同,具有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大致以西起镇安的东河经云镇—风镇—两岔河至商南的富水联线为界,此线以北的土壤为褐土(板土),以南为黄褐土(黄泥土)。构成这两个不同气候带的山地土壤垂直带的基带,多分布在海拔850~800米以下的河谷坡塬。

商洛地区地势高差达2 500余米,致使土壤由下而上呈垂直带状分布,但南北部的垂直分带规律有一定差异。褐土地带的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河谷是淤沙土,海拔1 200米以下的坡塬低山丘陵为淋溶褐土(板土),随山势增高,中山、高山依次出现山地棕壤(山地石渣土)、山地灰棕壤(山地灰泡土)如秦王山的土壤垂直带谱。秦岭主脊、四方山、迷魂阵等山地都具有上述土壤垂直带结构,在牛背的顶部还分布有高山草甸土。黄褐土地带的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河谷为淤沙土,海拔800米左右的坡塬为黄褐土(山地灰泡土),只是在蟒岭、鹘岭主脊由于森林长期遭到破坏,次生的草灌繁茂,山地灰棕壤为山地草原土(气泡土)代替,仅在陡坡还残留有油松、白桦、栎类等梢林的地方,分布着灰棕壤。

在秦岭北麓的西安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下的秦岭低山、骊山及山前洪积扇顶部、平原阶地及黄土台塬有零星分布,面积17 303.9公顷,是西安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褐土是在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和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由于雨热同季,风化较快,生物活性强,增强了淋溶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合成,也加速了有机残体的分解,有机残体不多,但总的来看,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的特征又限制了淋溶的过渡进行,同时落叶阔叶林的富灰分特征,使土壤盐基基本饱和,酸碱度由中性到微碱性。

温带森林的土壤以棕壤为主。西安地区棕壤土,分布在秦岭北麓海拔1 200~2 400米的山地,是面积最大的土类。它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明显的生物累积,淋溶和粘化是其主要的成土过程,使其形成有机质含量较高(5%)的表层,而阔叶林较高的灰分含量对腐殖酸的中和,使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6左右);较强的淋溶作用,在心土层形成一明显的粘化层。棕壤是西安地区秦岭的重要林区。

img67

华清风光

褐土、棕壤之外,秦岭尚有海拔三千米之上的高山草甸土。秦岭高山草甸土的主要研究价值,既与农业无涉,也与林业无关,而在于大自然的奥秘探索方面。

“土旺四季”是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土旺四季的思想,中国的历史文化觉识甚早。《周易》八卦中,“坤”“坎”两卦皆与“土”有关。特别是“坤”卦,其象即“地”:“象曰:‘地势坤’;彖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黄帝内经》第二章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地气以明,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养藏之道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后世在此基础上,将“土旺四季”简明地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现代地理学中,对“土旺四季”则有原理与地域,或曰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观察角度。

就普遍性而言,人类居住的地球直接以“土”命名:“地者,土也。”英语环境中,“earth”兼指地球与土壤。美国影片《变形金刚》称:“地球,不如叫做土球——土的星球啊!”佛教“地水火风空”五大中,以“土”为先,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以“净土”相称。与佛国“净土”对应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尘世”——“土”的环境世界。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文化概念,“五行说”不仅有“土”,不单有“土”与其他“四行”(金木水火)的相生相克,并且形成了以“土”为中心的“土旺四季”的思想观念。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现代土壤学只是古典土论的具体诠释而已,仅使“土论”从古典哲学走向了现代科学。

从特殊性来看,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当然也包括土壤分界之蕴含。概括来说,秦岭南坡为亚热带土,北麓为温带土壤。无论是南坡的江南秀色还是北麓的沧莽景象,也无论是太白山顶的绿色草甸还是骊山脚下的火红柿园,无不是秦岭“土旺四季”的自然言说。我们之所以在“骊山—蓝田”节论述秦岭的“土旺四季”,从根本性讲也只有一条——这里是秦岭山麓土壤的特殊一隅,是特殊的“旺土”!首先,秦岭在蓝田倒沟峪、箭峪岭一带由东西向而严重北折,形成蓝田四面环山的盆地地貌和临潼骊山的月牙地势。蓝田的盆地地貌,在秦岭北麓绝无仅有。这里含玉藏金,有玉山(王顺山)有金乡;黄帝鼎湖延寿宫在此,著名的蓝田猿人发祥地在此。其二,秦岭北麓一般为关中平原和山地两大地貌,一些地区(如长安、周至)分布着黄土台塬。临潼、蓝田兼跨平原、山地与台塬,又分布着秦岭北麓其他地方至为罕见的黄土丘陵;其地貌为典型的平面性四重格局。秦岭山地,从垂直性划分土壤带也为四重性的: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与高山草甸带。从临潼、蓝田地貌平面性的四重土壤到秦岭山地垂直向的四重地带,令人不禁感叹,这里真是“土旺四季”!其三,“聚宝盆”,是中国地理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河南嵩山少林寺,青海湟中塔尔寺,皆三面环山,一川曲流,都名扬全国与世界。就秦岭北麓而言,太白山黑河的周至出口为一典型“聚宝盆”地形,实至名归地被命名为“金盆”——芒水之贵,日进斗金,更是西安用水的母亲河!临潼、蓝田也是秦岭北麓的“聚宝盆”地形。

“聚宝盆”地形,是中国古典理想环境的通俗形象与美学概括。俞孔坚(《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分析为三点:一是边缘地带性,所谓“山前水后”“依山傍水”;二是闭合尺度化,“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环境的识别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一个满意的生态环境必须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都是较佳的选择。原始人居住的直接生境,一般并不在大山上,当然也不在空旷的平原上,而是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蓝田公王岭正如此。三是豁口走廊通道的存在。临潼“依山傍水”,八口通气;其中一口即名豁口,诚风水宝地。“聚宝盆”地形成为“旺土”或“土旺”的缘由,直观地看有两个:一是阳光、水分、风吹……诸形成土壤因素,在空间上与密度上都较大;这已有“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有“帘向玉峰藏夜月,砌因蓝水长秋苔”为证。二是诸形成土壤的要素,在类似临潼、蓝田的“聚宝盆”地形不易散失,而易产生聚合反应。这也有“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有“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钱起),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暖洗凝脂”为注。从地貌上看,骊山黄土丘陵不啻为翻了个儿的“聚宝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简直就是一座人文的黄土丘陵。“腾蛇吐雾,终成土灰”,皇帝最后的权利与荣誉,便是将自己归于“旺土”,归于骊山这种“土旺四季”的地方。

汉语文化语境中本无“土壤”这个词,而以“土”泛指一切自然土壤。中国汉字里的“土”,实际上就反映了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说文解字》对“土”字的定义是:“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代表了土壤的位置是在岩石面以上,地面以下,处在大地的表层;“1”则是“物出之形也”,表示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两者合起来就是“土”字。实际上,中国历史文化的“五行相生”学说中,包含有更为深刻的“土文化”与土壤学。

现代土壤学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般归于两个方面:一是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二是生物作用对于母质的改变。这实质是以“石”为基础与前提的土壤学,是发生学与派生论理念下的土壤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五行相生”学说中,“土”当然是一种相生物和派生物,是“金”(这里为“石”)“木”“水”“火”的相生物和派生物。但这只是“戊土”,即相生土、派生物。在“戊土”之外,尚有“己土”“坎中有戊土,离中有己土”“天五生土,地十成土”。《本草纲目》卷七写道:“土者,坤之体也。是以禹贡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作为明代伟大的博物学家与医药家,李时珍明确告曰,土性“有二壤”。相对于“戊土”,天生的“己土”可以称作为“本源土”和“先天土”。这就超出了以“石”为基础与前提的现代土壤学,而深入到地学中的“隐生宙”“元古界”概念。“戊土”与“己土”相叠为“圭”(尺度、标准),具备双土者为“佳”。正是从这种综合性与超越境界着眼,先人在《周易参同契》才说:“土旺四季,罗络始终,各居一方,戊己之功。”

img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