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白山与太白山之间的关系

太白山与太白山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 石阵浩然相信爬过太白山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震撼,就是那漫山遍野的巨石方阵,有倾泻于一面山坡的,有沿沟谷成带状的,有在山巅夷平面的,绝大多数巨石都是一人高左右,它们不经意地横陈在一起,空隙足可容人,山坡之上的巨石随时都可移位或者崩塌,没有任何植被甚至苔藓地衣,让人们感受到一个触目惊心的绝境。文公庙梁和拔仙台周围石河极为普遍。
石阵浩然_天宝物华

5 石阵浩然

相信爬过太白山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震撼,就是那漫山遍野的巨石方阵,有倾泻于一面山坡的,有沿沟谷成带状的,有在山巅夷平面的,绝大多数巨石都是一人高左右,它们不经意地横陈在一起,空隙足可容人,山坡之上的巨石随时都可移位或者崩塌,没有任何植被甚至苔藓地衣,让人们感受到一个触目惊心的绝境。

这些都是缘于冰川的作用。

第四纪地球发展历史的最新篇章。在这一地质时代中,地球上曾多次出现过冰期和间冰期。冰川、黄土和沙漠、人类的出现,这是发生在第四纪里的三个重大事件。我国第四纪冰川基本属于山岳冰川。太白山高山区,比较完整地保存着第四纪末次冰期冰川活动的遗迹。

晚更新世末,地球上气温普遍下降,太白山区大雪纷纷,粉装玉饰,经年不化,于是雪线附近的山顶上和山坡上的低洼之处雪越积越厚。经过复杂的冰川形成作用,于是便形成了近于透明而带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不断积累,增厚变大,于是在重力作用下流下山头,涌出冰斗,形成冰川。冰川的运动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将遭受构造作用已然破裂的山岩生生拔起,整个拔仙台地区就遭受着冰川的拔牙作用,冰川消退后,寒冰释然去,独留峋嶙石。

img29

巨石遍山梁

太白山自新生代上升为秦岭的最高峰以来,高山区一直处在长年比较寒冷的气候控制之下,在冰川之前和冰川之后,甚至在冰川存在时,冰层的底部温度经常在0℃上下波动,再加上花岗岩类节理发育,因此冻融作用十分强烈,并且持续至今。所以太白山高山区冰缘地貌极为发育。渗入岩石节理和各种裂隙中的水分,随着昼夜更替,在温度降低时便冻结成冰,温度升高时,冰又融化成水,水结成冰以后体积要增加1/11,在封闭孔隙中会产生每平方厘米960公斤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可使岩石裂隙扩大。气温上升,冰融成水,水便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这样一冻一解周期性地反复进行,就好像冰楔一样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太白山高山区广布的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块砾,大都是这种冰劈作用的产物。杜甫名句“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岗裂”未必全是对自然观察的写实描绘,但是对于冻融崩解却可传神写意。

当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凹槽或沟谷时,由于厚度加大,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好像高悬在山坡上的一道道白色瀑布,这就是石河。文公庙梁和拔仙台周围石河极为普遍。有的石河目前仍在发展,这类石河的源头多在风化强烈的悬崖峭壁之下,整个石河从上到下,似有分选,都由大块砾石组成。有的石河已停止发展,目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这类石河的源头多在浑圆形的山脊附近,由上向下,块砾由小到大,似有分选。至于大大小小的倒石堆,几乎到处可见。有的石河下水流淙淙,常常是人在石上走,水从石下流,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拔仙台、跑马梁是一片杂乱堆覆的乱石滩。大小不等的块石,横七竖八无一定排列方向,又微具起伏,貌似海洋,故名石海。其形成过程,首先是基岩裂隙发育,雨水和雪水渗入,冻结成冰而后消融,这一长期的反复过程使岩体不断崩解,由整块变成大块、碎块。同时,雪蚀作用,融冻作用也参与这一过程。由于石块堆垒,相互顶托,缝隙宽而深,降水渗入乱石滩成伏流状,同时将细粒物质带走,因而石块的表部缺乏细碎物质。梁顶光秃,石块裸露。高山草灌无法生长,而苔藓、地衣等植物贴附岩表,多呈灰色或暗黑色。

从冰期之初开始,直到今天,太白山高山区冻融风化作用从未停止过;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强烈的冻融风化,使出露地表的岩石不断遭到破坏,形成大量块砾,太白山高山区甚至中山区,就这样被冻融风化这把利刃快刀,剥掉一层又一层的皮,再加上冰期冰川的挟带刨掘,间冰期流水的搬运冲刷,细小风化物早随水而去,使太白山高山区才变成今天这般伟奇的模样。和太白山中生代准平原面跑马梁能残存下来的原因一样,漫山遍野的高海拔区域太白山的第四纪冰川石阵地貌也被部分地保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一份让人怦然心动,欣喜折服的杰作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