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问题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问题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球人口的承载力历史时期,人口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同学者对地球承载力的预测不同,或认为目前地球人口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或认为是500亿,甚至认为是1000亿。(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及对策人口老龄化是与人口爆炸同步到来的问题。人口爆炸的实质是人口的无序高速增长,其结果必然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出现。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问题_城市生态位论纲

三、地球人口的承载力问题[7]

如此,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及其他国际机构,对人口状况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对未来的人口趋势作出了种种预测。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形势十分严峻,促使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并执行控制人口的政策,使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

(一)地球人口的承载力

历史时期,人口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人认为人口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制约。相反,人类种群的大量繁衍,几乎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是符合伦理的。尤其是在从蒙昧时代到工业文明的长期发展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维系,与自然的抗争是不能想象的。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也与生态危机尚未频繁爆发有关。但是,正如自然界所有事物皆有其限度一样,地球的承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容许人口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依赖于自然条件,如土地面积、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资源;还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所决定。不同学者对地球承载力的预测不同,或认为目前地球人口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或认为是500亿,甚至认为是1000亿。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资料认为,世界人口应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点,这是能使全世界人民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的人口限度。

正如硬币具有正反两个面,人口增长自然有其积极作用。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科技再怎么发达,也离不开的人的智慧,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中,则更加需要人的“生态智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人口的增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所创造,也必须有所消费。越是到后来,人类的消费越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动力。既然人类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这种创造的实现就依赖于有足够多的人口。

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污染环境、导致土壤恶化,甚至农田退化、沙漠化,最终变成不毛之地。而且,人口的过度增长需要相应增加基本设施。如学校、医院、住宅、道路、自来水厂、食物供应和发电站。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各种资源的需求相应增加,导致资源过度利用,而过度增长给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和冲击,生活质量日益降低。可以说,人口过度增长对于经济的再发展也是一个沉重包袱,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现代社会。当劳动力发生了转移,技术构成占主导地位时,情况更是如此。

首先是粮食、耕地问题。“民以食为天”,解决人口快速增长的粮食需要问题,一方面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一方面靠扩大耕地面积——开荒种田。而所谓“开荒”,越来越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毁林开荒现象持续了几百年,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环境严重恶化,出现了荒漠化现象。以我国为例,中国的人均林地、草地、淡水资源分别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9、1/3和1/4,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对中国的巨大挑战。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国土的十分之一,与之比较,印度耕地虽占国地的55%,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倍;美国耕地虽只占国土的20%,但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倍。

中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中国同美国、印度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在耕地面积小于美国、印度的条件下,中国的粮食产量却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粮食单产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几乎相当于美国的5倍,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预测表明,由于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虽然有了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8],但是中国的人均粮食将长期维持在人均原粮不到400公斤的低水平上。如果中国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会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环境。

中国劳动力充裕固然有利于发展的一面,但在资金短缺、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要解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其次是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演进的结果,这是已经为生态学所证明了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大自然的索取,比如“衣、食、住、行”都与地球环境密不可分,首先要有大量的食物,人类的衣、住、行,需要大量的能源。同时,人类的一系列活动(生产和生活)还会制造大量的“三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20%的干旱土地是由于人为的土壤退化造成的,有超过10亿人的生活因此陷入了危机(UNEP,2000);世界上六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20亿公顷——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耕种而发生退化(UNDD,1998);在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从16亿增加到61亿,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翻了12番(UNFPA,2001);地球上大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已经由于农业、城市化和各种商品活动而被彻底改造了(VVRI,2002)……总之,沉重的人口负担,以及人类一系列不合理的活动已经使当今的地球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第三,人口增长一旦失去控制,将给经济发展带来莫大的灾难。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较少,且数量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以我国为例,沉重的人口包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占人口70%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发展问题严峻。

(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与人口爆炸同步到来的问题。人口爆炸的实质是人口的无序高速增长,其结果必然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所谓人口老龄化盖谓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即可视为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虽然西欧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然而由于数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失控性增长最为严重,因此在若干这样的国家,经济社会尚未进入发达之列,而人口(包括城市和农村人口)已经快速老龄化了。

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人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居世界之冠。一是人口基数大,生活水准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延长;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是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四是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对经济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负相互作用影响,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比较严重的。如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并最终导致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异化;另外,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老龄化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将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从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高度看待老龄化问题。

具体如下: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2)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普及老年关怀;

(3)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4)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5)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老龄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6)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营造健康的老龄人居环境。

对老龄化问题的思考,还需要综合评估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这些条件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呈正相关关系,如果这些条件朝好的方向变化,则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会得到提高;其二为区域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意义上的),它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呈负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增加将会导致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降低,反之则升高。而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是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口一方面是财富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是物质的消费者,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因此,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多种影响。根据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生态生命的特权只到满足生命的需求为止,保持生命的丰富和多样性要求减少人口[9]。其次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其根本在于改变生育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人口生产观,将人口生产、培养与城市生态位相联系。最后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