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社会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

为社会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城市的内涵并非封闭禁入。据此可知,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和谐的、宜人的人居环境,“和谐”是对生态城市特点的高度概括,“宜人”是生态城市的根本宗旨之所在。
生态城市的内涵_城市生态位论纲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所谓“生态城市”的内涵,就是指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综合性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自然、城市、居民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包含了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三个层次。其一是社会生态化。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拥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社会与人类、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其二是经济生态化。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在生态文化价值观引领下,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运用循环经济的形式,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其三是自然生态化。自然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的多元和谐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诸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生态城市的内涵并非封闭禁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它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前者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特点。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的重大变迁,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它不啻为一种“革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既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式”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然而,也必须澄清一个观念,那就是:城市生态建设的“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不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脱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想中的生态,而是讲究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发展的生态。城市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环境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以打造“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为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如前所述,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也相对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还应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从其理论基础和学科分类来讲,“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渗透的结果。生态学由于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人类基本问题的特别关注和科学认识,而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在整个现代科学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三个主要方面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前提,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自然而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步、进化和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之胜境。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不断“调整、调适、调优”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坚持以社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提升居住服务功能,营造生态家园,打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以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对生态城市及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看出,“自然”、“区域”、“高效”、“和谐”、“人本”是其中的“关键词”:“自然”是指要保持城市的自然特色和景观,使城市与自然充分融合;“区域”是指生态城市必须是与区域相融合的城市,包括自然环境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融合;“高效”是对生态城市资源和能量消耗的要求,即生态城市要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和谐”是指生态城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且要实现城市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人本”是对生态城市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生态城市的终极目的。

据此可知,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和谐的、宜人的人居环境,“和谐”是对生态城市特点的高度概括,“宜人”是生态城市的根本宗旨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