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环境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_环境安全与环境保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目前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状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空间很大,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环境保护的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环境友好型目标。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全国范围内城市和农村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代际公平。

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环境安全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社会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在这一思想指引下,2007年1月10日,82个项目涉及1123亿元的投资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22]。5月,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启动。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相继发布《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出“绿色证券”,还将会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探索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监管的协调与信息通报机制,并发布第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

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3]。2007年9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指出:必须采取六大严格措施“让江河湖海休息”。12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2008年1月4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提出到2010年重点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重点湖泊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的目标。2008年4月,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

科学发展观要求各地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协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2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厦门市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与经验》课题研究,编制了城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2008年12月,环保部提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珠三角沿海地区深圳等6个市县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厦门市制定和实施《厦门生态文明市建设纲要》。江苏省常熟市、张家港市完成生态市创建,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现状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环境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25]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不利因素,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环境安全中的引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碳减排、碳吸收技术和各种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的发展;开展全民环境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努力,积极响应少开一天车等环境保护活动;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参与并支持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等其他合作机制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