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藻毒素的毒害作用

藻毒素的毒害作用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囊藻毒素引起鱼类死亡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肝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MC还能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对其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孙露等研究表明,太湖微囊藻毒素不仅引起小鼠肝、脾肿大,且能降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小鼠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家畜被MC毒害后,常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死亡率极高。
藻毒素的毒害作用_湖泊环境治理与生

第二节 藻毒素的毒害作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藻毒素中毒事件(表4-2)。藻毒素可以通过低等动物的消化腺沿食物链进入到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包括浮游动物、虾类、鱼类、水禽等,最终威胁到人类健康(图4-2)。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出版的《水中的藻类毒素》一书就提到了三国时期蜀国士兵在南征过程中饮用发绿河水而中毒身亡的故事。

表4-2 近三十年来发生的蓝藻毒素中毒事件

img32

湖泊中最常见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MC具有多器官毒性(肝、肾脏、脾脏、肠道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MC对肝脏毒害最大,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脏肿胀淤血、肝体比重增加及一系列酶学变化,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骨架破坏,肝脏出血坏死(图4-3)。微囊藻毒素引起鱼类死亡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肝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这种表现可伴发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增加,血清胆酸浓度升高,这可能与胆汁从肝脏中排出受阻有关,血清精氨酸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升高。肝脏肿大、充血以至坏死。组织细胞学研究表明,毒素引起肝细胞间接触降低,微丝网重组,肝细胞变形。肝毒素在回肠内由胆酸护送通过肠黏膜吸收的,吸收后的肝毒素可以破坏肝细胞内的辐射状微丝,而辐射状微丝是肝细胞的骨架,因此肝细胞的损害首先发生于细胞的边缘,并且引起肝细胞和肝窦状腺的破坏,发生致死性的肝出血或急性肝功能不全。中毒肝脏苍白或出血,肝小叶中心静脉出现肝细胞,这些肝细胞可被送至肺脏甚至肾脏毛细血管,开始还具有细胞核等结构。肝细胞解离膨胀后坏死,肠道有黄色晶状物,MC中毒常见有水样或血样腹泻。

img33

图4-2 毒理实验中常涉及的四类生物

MC对肾脏、脾脏也有一定毒性,还能诱发肿瘤,调查显示饮用水中微量的藻毒素与原发性肝癌及大肠癌的发生率有很大相关。MC还能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对其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孙露等研究表明,太湖微囊藻毒素不仅引起小鼠肝、脾肿大,且能降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小鼠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无论体内注射MC-LR或是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加入MC-LR,都会影响到小鼠抗肿瘤和抗感染功能的发挥。家畜被MC毒害后,常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死亡率极高。病理病变有肝脏肿大、充血或坏死,肠炎出血、肺水肿等现象。

img34

图4-3 MCs对几种生物靶器官的毒害作用

(A:小白鼠的肝脏;B:螃蟹的肝胰脏;C:鳙鱼的肝脏;D:大型溞的消化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