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典型空间类型

城市典型空间类型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道路线型基本上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两种。从景观上来说,直线型道路可以通过两侧对称的空间布局,营造庆典、纪念、迎宾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线型空间。
城市典型空间类型_环境美化

四、城市典型空间类型

(一)城市道路空间

1.道路的功能

道路是城市基本的线性开放空间,道路的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到达目的地的通道与途径;其二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散步、生活的场所。道路根据级别不同所承担的功能也有所侧重。大部分城市按照道路承担的交通流量不同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承担的交通职能越显著,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上,车行流量大,步行及休闲空间少;等级越低,车行流量越小,供人们步行休憩的空间越多。

img6

巴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东段林荫道

2.道路空间的相关要素

(1)比例。人们对于道路空间的感受很大程度上通过道路宽度与沿街建筑的比例获得。对于大部分道路而言,上述比例为1至2的比值时,道路空间存在着一种均衡、匀称关系。对于交通量较大、路幅较宽的道路,如快速路、主干道等,可以运用行道树或灌木对道路断面进行细分,弱化道路的空旷感。

(2)道路线型。城市道路线型基本上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两种。直线型道路空间视线通畅,交通流量和速度相对较大较稳定基础设施管线铺设便捷,大多数城市道路尤其是交通职能比较重要的道路多采用直线型。从景观上来说,直线型道路可以通过两侧对称的空间布局,营造庆典、纪念、迎宾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线型空间。比如,巴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是一条经典的直线型道路,它以圆点广场(Rond-pointes Champs Elysees)为界分成两部分:东段是条约700米长的林荫大道,以自然风光为主,道路是平坦的英式草坪,绿树成行,鸟语花香,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西段是长约1200米的高级商业区,雍容华贵也是全球世界名牌最密集的地方。世界一流的服装店、香水店、靠近凯旋门一段商店最多。如果天气晴好,望到尽头便是到闻名遐迩的凯旋门。每年的国庆,都是在这条大道上庆祝[9]

曲线道路可以通过方向转变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小镇、云南的丽江古城,在曲线的道路中行进可以令人持续兴奋。曲线道路多用于两种情况:其一是交通功能弱的城市支路、步行街等;其二是地形的需要,如山地、滨水地区等。

(3)沿街建筑。沿街建筑是构成道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行人的空间体验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沿街建筑的功能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相同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建筑底部外立面的整齐,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

其次,沿街建筑的屋顶轮廓线也是构成道路空间景观的重要因素。高度一致的塔楼檐口可以给车行人流以规整的空间感受,所以,对于同一条道路,除标志性、特殊性建筑以外,其余建筑宜形成一个基本的高度标准。

此外,沿街建筑的外墙面宜相对规整。凹凸不一的外墙面不利于形成道路的整体感。沿街建筑色彩与材料对道路的形象也有较大的影响。如天津五大道地区沿街建筑多以砖红色为主,形成统一协调的道路空间。

(4)铺装、植被与道路设施。路面铺装对于道路空间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车行道路空间一般多采用灰色沥青与混凝土。人行道路铺装可以有一定颜色和材质的变化。

树木和绿地是城市道路空间有机的组成部分,提供视觉连续性,通过地域性植物色彩、形态与季节的变化形成独特的街道景观。通常道路植被与道路性质保持一致,一般道路交通等级越高,栽植的高度与规整程度也越高,如银杏、悬铃木等;生活性道路宜种植体积偏小的小乔木和灌木,如垂柳、夹竹桃等。

此外,道路相关设施,如护栏、路墩、指示牌、座凳、垃圾箱、候车亭等,必须通过研究确定适当的数量,需要注意各种设施色彩、外形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增强道路的景观艺术效果。

(二)城市中心区

1.中心区的特征

城市中心区从显性结构看,处于城市中心位置。中心区拥有向四方辐散的秩序。从隐性结构看,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生活的中枢。城市中心区人口集中,信息密集,科技含量高,建筑密度高,功能交复重叠,交通流线穿梭,地价昂贵。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结构包括公共建筑及其组合关系(如性质、空间、界面、时代性、地域性、个性),交通组织(如车行、人流的组织),景观环境(如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标志性的识别、风貌特色的定位、欣赏价值与艺术性)和人的参与(如文化性、生活性、参与性、场所精神)。中心区承担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职能,所以,在物质和经济形态上多数是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中心区往往处于城市道路系统的中心位置,土地使用方式紧凑,是城市居民商业、文化、娱乐的聚集点。

2.中心区形态与功能

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多为单核形式,一个城市有一个中心,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和功能的复杂化,中心区呈现出功能复合化与逐步分级的发展趋势。在较大的城市中出现行政、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单一职能为主的多个中心。根据规模不同还出现了市中心、区中心、居住区中心等。

在空间形态上,城市中心既有向心围合性,又有对外开放性。在空间上,表现为块状和带状布局,块状是各功能布局道路围合的街区组织,带状是各功能沿道路线性发展。

中心区的功能强调功能多元化,有利于丰富市民生活。同时注重空间的紧凑度,即将功能相近的商业、服务业集中在一起,既方便商业服务业本身的运营,也有助于人们活动的连续性。

img7

苏州工业园区圆融时代广场

3.中心区的交通系统

(1)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系统。中心区交通流量大,用地极为紧张,所以近年来除了地面交通的紧凑处理之外,还发展地下交通和空中轨道,形成地下铁路、地面交通、空中轨道的立体交通体系。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区均形成较为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2)公交优先策略。如果对大城市中心区内的小汽车发展不予限制,就很难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为了解决交通压力,建立一个迅速、便捷、舒适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3)注重步行环境的建设。城市中心区拥有大量的人流,人们的活动多数以步行为主。在建筑之间的连接处可以架设一些空中步道,增强步行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尽量减少车流的冲突。此外,在步行区域内还应设置绿化、水体、休息座椅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中心区环境。

(三)城市广场空间

1.城市广场的特征

广场空间的形态与分布随其功能、级别以及城市规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城市广场按使用功能可分为政治性(如天安门广场)、生活性、专项功能性(如交通广场)等几种类型。通常广场的级别越高,在城市中的数量越少,级别越低数量越多。一般分为城市级广场、片区级广场、社区级广场。一般市民步行至邻近广场距离不宜超过1000米。

2.城市广场的选址与布局

一般广场的选址有以下特点:

(1)城市重要、特殊的建筑区域附近,如政府大楼前的市民广场、体育场馆前的休闲疏散广场、商业区附近的休闲集散广场等。

(2)某些空间序列的节点位置,如城市轴线上的道路广场、步行街的节点广场。

(3)城市交通枢纽前的广场,如火车站、汽车站前广场等。

(4)社区广场,这类广场交通可达性好,临近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区。

3.广场的空间围合与层次

广场通过周边的垂直界面影响广场的围合感,有单面、两面、三面、四面等多种围合形式。其中,四面和三面的围合封闭感较好,也是常见的围合形式,三面围合的广场较为宜人,两面围合的广场领域感较弱,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单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差,容易使使用者产生不安定感。

广场围合的垂直界面类型主要包括建筑、树木、柱廊等,其中建筑是空间限定的主要因素。建筑界面包括界面材料、界面的附加物、界面的功能等。界面材料包括质感、颜色、图案等,界面的附加物包括阳光、阴影、爬藤、树木等,界面的功能,如商店、餐厅、娱乐等服务业功能的界面活力远高于住宅、仓库等。

4.广场的环境设计

广场空间的环境设计可以从绿化、铺装、水体与设施等四方面。

(1)绿化。绿化是城市广场中的软质景观,起着造景、防灾等作用。广场绿化中需要讲究绿化栽植的艺术性。根据景观立意与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效果。同时注重绿化栽植的科学性,充分考虑广场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后期维护,尽量选择管理方便的乡土植物品种。

(2)铺装。在广场铺装选材上,要具备一定的强度、透水性及方便更换性,同时表面不易打滑。在图案处理上,铺装通常具有整体性,边界清晰,形成富有变化但不杂乱的视觉效果

(3)水体。在气候条件稍温暖的城市,水体是重要的户外环境的重要塑造因素。通过水体的流动、喷发、跌落会给人带来亲切感。目前,很多广场上出现了旱式喷泉,让人在广场上可以与水嬉戏,喷泉关闭时,人还可以在广场上休息玩耍。

(4)设施。广场设施主要指花坛、座凳、灯具、垃圾桶、指示牌、雕塑、廊架等附属设施。它们为市民提供可识别的休憩空间,同时也可以点缀烘托环境气氛的人文价值,体现广场空间的生活性、趣味性、观赏性。

(四)城市绿地空间

1.城市绿地的功能

城市绿地应便于市民到达并进入,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为主要形态,可满足市民观赏、休闲的需要,通常称为公园或游园。工业革命以前,多数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各种天然的农田、林地、沼泽地等开放空间保持良好,环境污染问题不突出。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城市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大,环境问题突出,大面积的城市绿地被侵占与破坏,公园建设成为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2.绿地设计的原则

绿地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便利舒适、景观丰富、生态效益等原则。

(1)便利舒适原则。绿地设计首先通过调研了解绿地空间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构成、生活习惯、户外活动规律,从而确定其休息、散步、游戏等主要的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把绿地空间划分为尺度、形状、私密程度不同的适宜的空间,以满足人们使用的便利与舒适要求。

(2)景观丰富原则。绿地空间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植物、休闲建筑三种。地形是指地势的起伏变化,不同类型的地形适宜不同的活动类型。平地适宜站立、聚会等休憩活动,瘠地呈线状分布,具有导向性,是布置道路的理想地形。植物是绿地空间的最主要的景观要素。植物品种丰富、外形多样。大小上有乔木、灌木、地被、草坪之分。相同的植物在不同季节和生长期,其色彩、叶子疏密都不相同。结合实践演替及多种植物的聚集搭配效果,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休闲建筑,如亭、廊、榭、桥、塔、台等,可以为各种休闲活动提供风雨庇护,营造出别致的空间感受。

通过搭配与调整以上景观要素,同时结合地方历史人文资料,可以形成系列的空间景点。

(3)生态效益原则。绿地空间对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贡献。一般情况下,城市原有自然的绿化与地貌生态性最好,充分利用现状地貌与植被应优先考虑。城市绿地的植物宜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质的乡土植物。为保证城市的综合生态效益与绿化效果,速生植物与慢生植物搭配种植。同时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城市绿地空间不宜盲目使用过多的草坪,而建议采用复式的植被结构。

3.绿地空间的发展趋势

(1)公共开放化趋势。国外大部分的绿地空间都采用公共开放形式,我国有些城市公园也陆续开放,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收费形式的绿地公园。价格门槛的设置降低了绿地空间的开放程度。

(2)室内化、立体化趋势。现代城市用地相对紧张,土地已被大量的交通设施和高密度的建筑物挤占,所以近年来城市绿地呈现出室内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室内绿地主要指中庭等建筑内部空间及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室内空间,这些空间虽然为建筑私有空间,但是延伸到了城市的开放空间。目前许多国外城市进行了立体绿化空间的尝试,如日本、德国等,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也对屋顶进行了大面积绿化。

(五)城市居住区空间

1.城市居住区的功能与发展

img8

居住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居住区是城市中以居住需求为主导目标的城市功能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着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也需要有生活服务等设施的支持。居住区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从用地组成上可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几部分[10]

我国城市的居住区建设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表现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有古代都城的里坊式、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式、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引介前苏联居住街坊式布局、小区—组团结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立体化、均好化的发展趋向。

2.居住区的空间要素

城市居住区的空间主要表现为物质空间,又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包括由建筑物、构筑物等组成的各种空间。物质空间由于人的生活活动使其又具有了精神要素特征。下面从物质空间的角度说明城市居住区空间的要素。

(1)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住宅群体的平面布局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等。行列式是住宅建筑成行成列地排布,彼此间可能会有所错位和进退,形成错接、斜接或是弧接关系,是一种较常用的布局形式;周边式是住宅建筑沿着每一地块的周边布置,在沿街形成连续闭合界面的同时,也在内部围成向心性的活动空间;混合式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自由式布局是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辽宁铁岭柴河新区某小区规划图”采用了行列式为主体的布局形式。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上可以通过空间对比、形成韵律与节奏、运用比例与尺度、搭配色彩,以及绿化、道路、建筑小品的运用,形成丰富的居住空间,满足不同的生活功能需要。

(2)交通组织。城市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包括人、车通行组织的动态交通与各种车辆停放的静态交通组织,尽可能地避免人、车之间的矛盾。

居住区的道路按功能和等级可分为居住区级路、小区级路、组团级路和宅间入户路等。不同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征:居住区级路和小区路以车行为主,线型顺畅,充满动感特征;组团级路和宅间入户路以人行为主导,强调生活气息与宜人尺度,空间多变,构成丰富。

出入口即有交通集散和管理的功能,衔接城市道路与居住区道路,同时还是居住区空间景观和形象表达的重要节点[11]。居住区出入口应有一定的开敞空间用于居住区内外交通的缓冲空间,出入口大门及所属构筑物形态应与居住区整体空间形态保持一致,并便于居住区的日常管理。

停车空间应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近年来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机动车的停放成为困扰众多居住区的问题。除利用传统的地面停车外,应充分利用建筑和绿地等的地下空间作为机动车的停放空间,并处理好机动车的进出线路及机动车与人行的转换。

(3)绿地景观。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日常集中活动、游憩交往的节点空间,是居住区最具魅力的空间,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互动和区域的环境品质。应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和功能性的景观环境。

居住区绿地应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为先、风格协调等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因势利导、顺应天然,创造独具特色的环境空间。合理搭配硬质景观(建筑、道路、广场铺地等)与软质景观(树木、花卉、水体等),体现空间主题与气质。强化水平与垂直绿化,精心布局小品设计。

居住区绿地的各组成部分应具整体性,各功能空间是通过各种路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林荫道等)相连的有机体,互补互助,相辅相成。可以在整体立意下分别打造景观和休闲区段。比如说中心广场的健身群舞、滨水区的戏水垂钓、绿荫树阵下的静思阅读、花架长廊下的棋牌大战等等[12]

(4)建筑形态。住宅建筑是居住区空间的主体,容易形成简单重复的单调风格。住宅建筑应通过多元化和特色化形成自己的空间特征。

户型空间和外观形象的多元化,即可满足不同居民的使用需求,又可结合我国多元地域文化形成居住区独特的风格。通过某一特定空间形式的重复,也可形成和强化居住区的空间个性。比如一组围合成院落形式的住宅在居住区平面布局上多次重复,构成居住区整体的空间特色。

【注释】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编著:《城市规划读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版。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4]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5]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6]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7]劳伦斯·哈普林著,许坤荣译:《城市》,台北尚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8]弗雷德里克·吉伯德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版,第2页。

[9]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0]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365页。

[11]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12]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