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古樟已回春

千年古樟已回春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古樟已回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以“校中有山,山中有校”著称的三门中学,古老的晋樟只是古老的其一,美丽的瑞云山只是美丽的一角。与晋樟的宁静、瑞云山的灵秀遥相呼应的是花溪的灵动。树的生命力,山的意志力,水的凝聚力,构成了三门中学生态校园的主旋律。校内本已有数十株上百年的名木古树,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营造了宁静幽深的校园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校园文化。
千年古樟已回春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二、千年古樟已回春

老校门口有一棵老樟树。此树虽然根深,但并不叶茂,反而无枝无叶,只剩半截粗壮残损的躯干,斜斜地指向天空。即使全校师生都知道它叫“晋樟”,但不得不承认,活着的古树是国宝,死去的只是枯树而已。

直到细心的人转到树后,才发现这棵古老的树竟然中空,只剩一层厚厚的粗砺深褐的老皮,干涸得像经历了千百年风沙吹袭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一棵来自遥远晋代的樟树,竟在霜风雪雨、台风干旱中坚守了十几个世纪,固执地占据着新千年的泥土。枯死的古树,坚硬的水泥路,这是否是一种残忍?

及至发现在幽深的树洞之底,有一棵新樟破土而出,笔直地穿过树洞而自成一家,如今已茁壮挺拔、枝繁叶茂,散开浓密的树荫,与周围的桂竹融为一体,才恍然大悟——它的躯体并不是为人们的观赏而留,它自有它的生命,自有它的规律。它生存的意义在于,以自己残存的躯壳为后代提供良好生存的环境,给予营养,驱之风霜,呵护幼树的成长。千年古樟已回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如果说沧桑的古樟一直以睿智和执着静静守护着校园,那么长青的瑞云山则是以耐心和温情默默呵护着师生。

瑞云山四季都绿得幽静。清明时节,密密匝匝的树枝早已绽出新绿,绿叶枝头春意闹,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的视觉空间,让人猜想到底有多少生机藏匿;梅子黄时,雨雾锁着绿黛,层层叠叠的绿叶阻碍了人们的视线,简直看不透林木不知有多深;夏日午后,黑云压城,浓云封着山隘,更觉山隘不知有多高;秋高气爽,碧蓝的天空变成澄透的背景色,只衬托得瑞云山山势更加奇峻,林木更加繁茂,枝叶更加稠密。只有到了冬天,尤其是下了一层薄薄的雪,才使往日神秘的瑞云山显示出一点点的温柔亲切,你可以透过疏疏落落的枝干一眼看到山的全貌,这时你又会惊讶于它的富饶和广袤,你才了解原来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瑞云山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后花园,更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园。这片有着珍稀动植物的山林,以一种极其平和亲切的姿态亲近着我们。从弯弯绕绕的倒“U”形山体的两端,自然地延伸出宽阔的草坪,草坪上随意地立着几棵高大的樟树,巨大的叶冠覆盖着浓荫。你可以在茵茵绿草上享受日光,也可以在繁枝茂叶下享受清凉,极目所视是掩映在绿树婆娑间的朗朗校园,放耳倾听是混合在树叶沙沙声中的啾啾鸟语。

在以“校中有山,山中有校”著称的三门中学,古老的晋樟只是古老的其一,美丽的瑞云山只是美丽的一角。与晋樟的宁静、瑞云山的灵秀遥相呼应的是花溪的灵动。

花溪源于北山禅月峰,自西折南半绕瑞云山麓。相传宋代慈云大师讲经时有百鸟衔花堆积内外,因而得名。清代广润寺僧有诗云:“三分雨歇空犹响,数点红来春正肥。”如今的花溪依然有这种如诗的神韵。

涓涓细流从山涧淌下,从竹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顿时开阔了起来。在广场边上,形成了大大小小三个池塘,池塘之间却是连通的,只在狭隘处以小桥连接两岸。溪岸全以大的卵石砌成,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时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时而又像蛇爬行那样圆滑;湖水时而如雨润春肥般水光潋滟,时而如夏雨滂沱后汪洋恣肆;湖面时而平静无波,映出碧空万里朵朵白云,时而波光荡漾,只见群群金鱼来来去去。细听那水声,有时柔曼如提琴,是细流从林间淌过;有时清脆如铙钹,那是泉滴从石缝间漏下;有时雄浑如铜管齐鸣,那是“源远流长”处的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在这众声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仿佛能够看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倾听着、分辨着、思索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三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人品味,引人遐想。

树的生命力,山的意志力,水的凝聚力,构成了三门中学生态校园的主旋律。漫步校园,古木参天大树云集,繁花簇簇绿草萋萋。美丽宽阔的校园,不仅使学生有充分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而且也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教师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从修剪整齐的黄羊树丛,到自然生长姿态各异的野生树木,从一块块由杜鹃、冬青、红花继木等组合成的色彩绚丽的方阵,到一片片自然分布的香樟林、银杏林、竹林、桂花园,处处给人以美感和生机。师生在这样的学习工作环境中可以充分欣赏自然美景、沐浴阳光雨露,小憩、阅读、静思、闲谈,甚至与自然对话,以减轻学习、工作带来的压力

生态校园的绿化表现形式是极其个性化的,三门中学在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人工景与自然景融为一体,追求纯自然的绿化效果

人工之极,自然天成。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盛行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

校园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向阳。校内本已有数十株上百年的名木古树,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营造了宁静幽深的校园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校园文化。为此,在扩建的新校区中也移植了50余株各个品种的数目,自由散布在房前屋后、湖畔溪旁,使之呈现出一种近乎自然生成的效果。

新建的篮球场、网球场处在四围山色中,为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为了学生在活力四射的运动中也能欣赏到健康绿色,建设者把运动场周围的山坡全部植以草皮,在茵茵茸茸的草地上以乔木为骨架,移植了数十株高大全冠的银杏、白玉兰、香樟、柚树,这些树木无规则地散布在缓缓的斜坡上,高低参差,人工自然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生态群落。

二、整体美与个性美有机结合,宏大美与细节美相映成趣

建设生态学校,首先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特色,保证已有的山峦青翠、流水清澈、空气清新的整体美;同时也要适当地创设具有古典神韵和现代意识的个性美,一处一品、一角一韵、一步一景。

三门中学自然环境优越,视线所及都是浓浓的绿意,宛若“人在绿中游”,但是细心的人总能在不变的绿意中找出动人的细节之美。

校门口蜿蜒的青石板小路呈现着柔美的曲线,池塘上玲珑的广润桥展现出中国拱桥优雅的弧度,香樟路上满地是黄绿相间的飘散着异香的落叶,随风翩跹起舞,让人不由想起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是校长,我一定不让学生扫学校的落叶。”行政楼前有几棵粗壮的樟树,右边的一棵虬曲苍劲,树干粗壮,聚集在树顶的叶子是浓绿的一团团,通体投射出撼人心魄的阳刚之美;左边的则恰好相反,枝条活泼地伸展,叶子是欢呼雀跃着的一片片,匀称地缀满整棵大树,姿态柔美,宛若女子。旁边是已逾三百年的连理树,枝干嶙峋,巨根盘绕,却充满了生命活力,已成为学校“十景”之一。

文科班的女孩子总喜欢图书馆阅览室小院中的一棵树。这是一棵紫荆,平常给人的印象是纤细的枝条,细小心形的叶子,闲散疏朗地缀在枝头。但是一到高考前后,它就以火一样的激情,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轰轰烈烈地上演一场花秀。淡淡的紫红色小花一簇簇地挤在枝头,挤在每一个叶芽处。那花极纤细,连香气也似乎是极纤细的,风过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地上就添上一层纤纤细细的紫红,但不知怎的,树上的花却也不见少。平常嫩绿的小叶子被掩盖得几乎看不见,你会惊异柔弱的它竟会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它最佳的观赏角度是在站在树前,面对墙壁。前面墙壁是由清晰可见的古典青砖建成,后面是大片无暇的洁白墙壁,阳光透过花树正面直射墙上,顺着阳光的方向,白壁、灰墙、斑驳的树影、浓墨重彩的红花,有素描的意境,有工笔的精致,有油画的浓重,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简单中见动人,于大背景中见小细节。

三、随季而变,合理搭配,让不变的景色呈现多变的姿色

好的园林都善于利用时间想象来营造园林的意境,这主要是依靠季节变化。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远,趣味无穷,给人以更强烈的艺术感受。如“朝餐晨曦,夕枕烟霞”、“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比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体现造园者所寄予景物的意境。

最能体现季节特色的是花溪两岸。花溪自后山而来,九曲十八弯,在流经瑞云楼后空地时又一次延宕开来,花溪两岸夹植着石榴红枫、白梅等树,最西边是一条紫藤长廊。地面依旧是蓬松松的绿草,中间蜿蜒流淌着的花溪全由鹅卵石砌成,犹如绿色海洋中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紫藤率先预报春讯。冬天已经过去很久了,而紫藤架依然笼罩着灰蒙蒙的睡意,连叶子也没绿一片。就在你心焦无奈之时,空气中似乎飘来了若有若无的馥郁花香。往窗外一瞥,原来不知什么时候,白玉般的廊桥上已经堆满了紫色,一团团一簇簇,重重叠叠熙熙攘攘,仿佛一夜间,紫藤花便缀满了长长的走廊,细细碎碎的花瓣深深浅浅地绽放,连香味似乎都变成了紫色。

大片的紫潮刚刚过去,迎来初夏,新绿的石榴叶间露出了一点红,又一点红。点点亮丽的红色逐渐多起来,满树都是,但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都不会发现石榴花喧宾夺主,掩盖绿叶的光彩;然而每一朵小小的石榴花,在叶子的衬托下,都是那么娇艳夺目,它不霸道地占据春天,也绝不卑怯地拱手相让,只牢牢地把握季节。春末到夏初,直到夏至,还在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一两朵,我见犹怜地开放。

天朗气清的时候,是红枫为主角。在枯败紫藤的映衬下,小小的石榴树硕果累累,低低的红枫霜林沉醉,散布在有些枯黄的草地上。中间是潺潺的溪水,流水浅浅,无怪古人“停车坐爱枫林晚”。与娇媚的二月花相比,枫叶多了一种感恩的味道,以沉醉的酡红来报答季节的恩赐。

漫长的冬季,总有一场大雪会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白茫茫的大地上,引人注目的只有大叶黄杨那笨拙的球形身躯,和旁边那依旧优雅的梅树。雪中缭绕着幽香,仿佛细细的一丝从鼻端掠过。皴裂坚硬的树皮,苍劲古拙的树干,枝枝向上的细细枝条,缀满了饱满的芽胞,玲珑剔透的白梅花就那样嫣然地巧笑枝头。

一年四季,景物不变,然而随着天时变化,园中景物互为主体,互相衬托,使不变的景物呈现出变化多姿的美,营造出异彩纷呈的意境。

四、建筑衬景,校外借景,使建筑自然两相宜

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校园中的植物和建筑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应该求得和谐一致。学校建筑应该是校园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更应该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校园构景中的主体。校园中建筑与植物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因此,除了使建筑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还必须用花草树木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不突兀。

学校在西扩之初,就注意到了要将建筑物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因此所有建筑物在色彩上采用白墙和灰砖结合,不和绿色的校园整体环境冲突,给人干净明快之感;在形体上,建筑物的每个角度都注意和周边环境照应,做到无论哪个点上,都能把四周的自然景色引入视野范围内,努力构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对话。比如,学校图书馆的扩建部分——学生阅览室位于瑞云山的山坳之中,三面环山,向南开口,周围绿树环绕。由于山坳安静,空间不大,为此,建筑主体一半是在地下,只露出地面上的一层,并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形成一个院落,让瑞云山上的一棵百年老树成了小院的表述中心。这样,原本为主体的建筑物反而成了一种衬托,使自然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校园建设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生态化特征。在此看书学习因此成了一种享受,让你如置山林间,尽得读书趣。

学校处于群山之中,巧借校外之景,将四周山体的绿色成功引入校园则成了三门中学建筑和绿化设计布局的神来之笔。校外西南角有一大片竹林,从路边到坡顶,密密实实铺满了竹子,那绿很纯很浓,顺着山坡缓缓地蔓延,染绿了灰瓦白墙的校舍,润绿了薄云缭绕的山谷,也映绿了连绵起伏的远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为了将校外的竹坡引入校内,设计者在一墙之隔的校内两幢教学楼之间,留下了一个跨度约20米的缺口,并在这缺口处设置较平缓的坡度,种植了数百株毛竹,与山上的毛竹林连成一片,使整座竹山不知不觉之间成了学校绿化景观中的一个亮点。

总之,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三门中学把自然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和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又通过丰富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潜在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