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必躬亲”与“多给他们一点”

“事必躬亲”与“多给他们一点”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的“不为”,即意味着下属的“多为”。三门中学在学校生态管理中也是充分体现了“多给他们一点”的民主管理意识,调动了下属在领导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工作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局面。
“事必躬亲”与“多给他们一点”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四、“事必躬亲”与“多给他们一点”

提及“事必躬亲”,必会联想到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是近乎于神的智者。但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造成诸葛亮领导能力的最大的缺陷,正是他的“事必躬亲”。

诸葛亮本性谨慎,日理万机,事事躬亲,及至“自校薄书”,“罚二十以上亲览”,最终不但造成蜀汉人才严重断层,“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自己也落得个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悲剧。试想,诸葛亮如果能将众多的琐碎之事授权于下属处理,而自己则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又岂能劳累而亡?再则,事事躬亲,必会导致下属对领导的依赖性,当下属的工作失去了创造性时,可想而知,工作的成效就会越来越低。以马谡的失街亭为例。据《三国演义》的描述,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位高参,他在谋略上的才能,诸葛亮是信任的,特别是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曾帮助诸葛亮“七擒孟获”,使他的聪明成为了诸葛亮智慧的一个部分。所以,当马谡提出要去守街亭时,诸葛亮即刻答应了。但是,马谡毕竟没有实战的经验,于是,诸葛亮在战术的安排上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安排:1.派王平为副将,并交代王平下寨必当要道处。2.派高翔守街亭东北面的柳城,如果街亭危,当可引兵救之。3.派魏延驻兵在街亭之后。4.当诸葛亮得知马谡没有按照他的意图设兵之后,即刻作了如下部署(早已深思熟虑);令关兴、张苞上武功山设兵,令张翼去修理剑阁,令马贷、姜维继后……

将帅领命出征,军师面授机宜,这本来是无可指责的,同样,关、张、赵每次出征,诸葛亮也会一一交待清楚。但是,尽管古代的战术思想与现代相比,其复杂因素大大降低,但战场毕竟是动态的,各种因素的产生并非是千里之外的军师全部都能料得到的。为此,军师在战术上作这么周密的安排是否必要?再者,既然军师都已作了安排,那么主帅的战术思想又如何体现?如果主帅没有自己的战术思想,那么战场上的一切变化又如何去判断?马谡失守街亭失在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去排兵布阵,所以当诛,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意图去而又失守街亭的话,那么责任又在谁的身上?依诸葛亮之言“汝若早听王平言,岂有此祸”,可见,失败的责任不在马谡身上,如果责任不在马谡的话,那么,今后主帅出征只要听军师的,能打赢则打赢,打不赢也非我之责,如果将帅产生这样的一种心态的话,这仗还怎么打?

在学校里,我们也往往会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整天忙忙碌碌,不分轻重大小,事必躬亲。有位教育学硕士曾对北京两所中学校长的日常工作进行过持续两周的追踪调研,发现校长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巡视校园、上课、进班听课、找人谈话、参加会议、处理事务(包括接听电话)等。以一天8小时、2周80小时的总工作时间计算,其中与人谈话(包括校级、中层领导,师生,学生家长,校外人员等)分别占了54.4小时与51小时;参加会议(包括校外会议)分别是14小时与16.5小时;处理事物中每天接触的人次分别是21.4人次与18.8人次(包括接听电话10余次)。

从两位校长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校长在忙些什么。一是繁多的会议,校外校内,大会、小会,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会议已占去校长们每天1/4的工作时间。二是繁多的事务,调研显示,校长们每天近一半的工作时间是与人谈话,同时,每天还要应付、处理10件左右的具体事情。三是繁重的课务,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必然要亲自授课、听课,这样备课、改作、评课又要花去校长们大量的精力。

当校长的工作陷于每天参加会议,处理事务、课务时,可想而知,让他们沉下心来,学习并研究一些教育理论的时间就少了。笔者曾到过省一级几所重点中学校长的办公室,发现一个现象,即墙角堆放着的大叠的报纸似乎未曾留下翻阅过的迹象。确实,浙江的重点中学校长们都是实干家,但当工作忙到连翻阅报纸的时间都很少了的时候,确也应该为自己“减负”了。

《孙子兵法·谋功篇》中说:“将能而君不彻有胜。”意思是说,将领如果是有才能的,国君就不要去干预他的行为,保证其才能充分得到发挥,这样,才能求得战争的胜利。校长作为一名领导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假如一切事情都要由领导者来处理,都需要领导来过问、插手,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那么,纵使领导者有三头六臂也是难以应付的。所以,校长必须要将权力交给信任的下属,必须要敢于放权,并且懂得授权。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事无巨细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对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都事必躬亲,这是当校长之大忌。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白,“不为”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大智慧,潜藏着一种大气候。

校长的“不为”,即意味着下属的“多为”。善于授权的哈佛经理能够创造一种“领导气候”,使下属在此“气候”之中自愿从事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具体的做法就是“多给他们一点”,从而激发下属产生“核聚变”,让众多的大脑都开动起来,施展他们的技能和才干,做他们自己应做的事,加强了下属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也就等于给予了他们工作的创造性,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一种自我的归属感。

三门中学在学校生态管理中也是充分体现了“多给他们一点”的民主管理意识,调动了下属在领导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工作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局面。三门中学实行年级校长负责制,年级校长的直接下属有2人,一人是年级组长,另一人是政教主任(副),其中年级组长的职责就是配合教务处协调该年级的教学常规工作,政教处的三位正副主任分别安排在三个年级,分管该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比如,在课务安排上,教学副校长与教务处的职责就是保证安排好该年级各学科任教教师,至于把学科任课教师分解到哪个班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年龄结构、职称比例、教学能力强弱等矛盾,全部由年级校长去承担并化解。这样做的目的,能够更好地体现权与责的关系,使年级校长在教师面前有更多的权威,同时也承担起更多的职责。2009年高一的一位教师对年级安排给他的功课不满意,几次打电话给校长要调换班级,但校长认为,既然这项工作授权于年级校长,就应该尊重年级校长安排的思路,于是就让这位教师自己直接去找年级校长,申述调换班级的理由。

再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配有分管政教的校长,学校规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由班主任负责,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能在班级内部化解的绝不上推到政教处、校长室,如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由校负责心理健康的教师谈话,出现诸如旷课、吵架、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的,由分管校长协同政教处老师谈话,并决定教育、处理意见,出现一些违反交通法规、影响公共秩序、妨碍他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等重大事情时,由校长负责谈话,并由校长办公会决定处理意见。同时,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一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活动,均由分管校长负责协调工作,校长不去过问具体的活动内容、形式、安排等问题,比如,2008年学校开展生态文化周活动,校长办公会仅定此项活动的意义和主题、经费开支与时间安排,其他的问题均由分管校长去策划、运营。

实践证明,校长合理地授权,不仅只是让下属分担自己的工作责任,培养下属的工作才能,也有利于校长加强宏观调控,增大自身活动的自由度和工作判断的准确度。当然校长在授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地信任自己属下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

重新回到《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街亭一战中,诸葛亮不仅错在“事必躬亲”,其在授权的过程中,对马谡的信任度也是大打折扣。1.诸葛亮同意马谡去守街亭,为什么不直接向他交代如何排兵布阵,而要交代于王平?而王平在向马劝说劝谏时,为什么又不直接挑明这是丞相之意,如果挑明了是丞相之意马谡拒谏,这是马之过。不挑明这是丞相之意,那么,“守当道”只不过是王平之意,总帅不采纳副将布阵的建议这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要追寻马谡之过?2.诸葛亮为什么不把高翔屯兵柳城,魏延驻扎街亭之后的安排告诉马谡,如果让马谡知道近有援兵,那是否更能壮我蜀兵之士气,不至于“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3.“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丞相没有直接交代马谡怎样排兵布阵之术,那么,怎么守的事是马谡之责还是王平之责?既然马谡决定已在山上扎寨,而山中居民又报告魏兵已到,那么危急之中,王平该不该和马谡兵分二路,你守你的险,我下我的小寨,使有限的兵力不能集中指挥。如果能集中兵力,将士一气,此次战役的胜负也许还有一个未定之数。

从上述所提的三个疑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还不是很放心的,于是他又派了王平去辅佐马谡,而这样的辅佐,又给人以掣肘之疑,马谡怎能不败兵于街亭呢?为此,校长在“多给他们一点”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充分地信任自己的属下,给自己的属下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驰骋的空间,相信他们会负责任地回报给你一份满意的工作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