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并成为中国顺利进入21世纪的障碍之时,人们普遍要求加快生态环境的治理速度。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这将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
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_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自然条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允许度分析

一般而言,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对光照、温度、降水、海拔、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呈逐步降低的规律。从光照条件看,西部地区的光照资源是能够满足一般植物生长需要的。从温度条件看,虽然年平均温度、极端温度和积温及其四季变化在整个西部地区的不同区域各有差异,但是,总体而言,除高山、极高山和青藏高原北部外,大部分区域的温度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从降水条件看,往往是降水越充沛的地区,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通常情况下,降水在400mm以下,大片乔木林的生长是比较困难的;而200mm的降水线几乎是林木生长的极限;而对于低等植物的草类虽对降水条件要求不及乔灌木,但200mm的降水量仍然是必要的。从气候条件看,总体而言,西南地区的气候比西北地区更适宜植物的生长,但是,不同植物种类在西部地区的适生范围依然较宽。从土壤条件看,笼统地讲,西南地区的土壤条件比西北地区好,适宜的植物种类也多。从地貌条件看,海拔超过4000m,乔灌木就难以生存,但有些高原植物的适生范围可达到海拔5000多m;另外,坡度越大往往越不利于植物生长,干旱地区的阴坡比阳坡易于植物生长,湿润地区则相反。

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适生植物包括:

—长江黄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区:山生柳、方枝圆柏、木甸子等灌草。

—西南高山峡谷区:云冷杉、各种桦类、高山栋、华山松、山杨、核桃、花椒等。

云贵高原区: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台湾杉、刺槐、恺木、杨类、板栗、核桃、胡枝子等。

—鄂渝川山地区:马尾松、华山松、各种竹类、栋类、桦类及木本粮油类等。

—蒙宁陕半干旱区:灌草种类有沙柳、柠条、锦鸡儿、沙打旺、花棒、塔郎等沙灌木和紫花首稽、草木裤等。

—黄土沟壑区:油松、刺槐、山杏、沙棘文冠果等,川地可适当发苹果、枣、柿、梨等果树,薪炭林可选择刺槐、棒子、柠条等。

—黄土丘陵区:油松、刺槐、白榆、山杏,西部主要有沙棘、沙柳、柠条、紫花首稽和草木握等。

综合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按照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可能,有关专家测算,目前,西部地区有相对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114万km2,有近期可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53.8万k时,有能够治理的“三化”草地80多万k时;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西部地区有宜林地41万km2(含采伐迹地)。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余地仍然很大。

二、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判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强烈,潜在的环境需求日益显性化,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关心到当代人的生存,关系到子孙的繁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当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并成为中国顺利进入21世纪的障碍之时,人们普遍要求加快生态环境的治理速度。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建设大潮。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局,默默奉献。20多年来,仅三北地区广大农民群众为改善生态环境投工投劳折合金额数量就高达100亿元。一些地方的群众骨干,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为改变当地的生存环境,把家搬到深山里、搬到沙漠中,全家老少齐上阵,一代一代往下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着改善生态环境的动人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这将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

随着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关心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加之,原本就比较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可以相信进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观能动潜力是十分强大的,也可以相信人人关心、各个参与的群众性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大好局面终将会呈现在眼前。

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总结的实用模式,将成为今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宝贵财富。如在防治沙漠化中总结出的以固沙造林育草、沙地衬膜水稻栽培、“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封沙育林育草,控制流沙,围建草库伦,引洪拉沙造田,大力营造防护林的赤峰模式;以丘间地营造片林、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飞播造林种草、引水拉沙造田等技术新辟绿洲的榆林模式;在绿洲边缘沿干渠营造防沙林、绿洲内部建立护田林网、丘间低地及沙丘上营造固沙林、流动沙丘上先设置黏土或芦苇沙障、在障内栽植固沙植物,形成“条条分割、块块包围”的防护体系的临泽模式;以兴修水利、节水灌溉,用沙障固定流动沙丘,建设防护林体系来保护绿洲的和田模式;以小流域治理为核心,以生态经济型为特色,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听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模式等,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成效,大大地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经验和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已经受到国内外认同和赞誉。

三、体制优势分析

福利经济学者庇古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的非对称性,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污染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发生在市场之外,市场力量很难约束它。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只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健全的信息系统,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一致,管理体制具有高效率。这些条件在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历史证明其在实践中难行。这就必然导致了宏观政策失效,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比较优势,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又突出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自身固有的市场非对称性和宏观政策非对称性,消除市场和宏观政策失效带来的两个“盲区”,把有效的市场和有效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由市场来形成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价格,并通过价格变动及时反映、调节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那些资源使用者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由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宏观调控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市场所不及之事,实现非市场交易资源的保护等有长远效益而无近期效益、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在体制上形成有利于西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资金与其他政策保障程度分析

面向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来对待,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生态环境建设确定为基本国策。国家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列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实际上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战略目标。今后50年,一方面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的战略目标。在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作出了重大决策,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根本点、切入点和先行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前提,生态建设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方面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特别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行了较大的倾斜,国家对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以林业部门为例,到了“九五”后期,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大幅度增加了对林业的投入。天保工程启动的1998年投入达121.99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112%,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的2000年投入达207.46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43亿元,在此带动下,各项资金投入总量由1996年的43.63亿元到2000年的207.46亿元,使“九五”期末比“九五”期初各项资金投入总量增加了163.83亿元,增加幅度为3.75倍,与“九五”期初相比年均增加幅度达75%左右,大大快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并成为国民经济中投资增加异常快的行业之一,而且这些资金有70%以上用于了西部生态建设;进入2001年,国债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事业费分别投入了50.74亿元、69亿元、125.74亿元、35.3亿元、1.3亿元和9.34亿元。在投入总量上比2000年增加了32.09亿元,增幅为16.92%。国家投资总量增加是一方面,可喜的是多年来十分低下的单位面积投入成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增加(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1990~1995年人工造林每亩的国家补助平均不足10元,而1999年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每亩人工造林的国家补助标准为150元,退耕还林的补助更高),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达到了实际造林成本足额补助。

除了国家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扶持政策,如由国家财政列支,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营造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沙区的治理开发等实行贷款的国家与地方财政贴息;对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产生的商品实行减免所得税、增值税、即征即退及其他的税收优惠;在大型生态工程中为保证科技支撑,按一定比例建立科技专项资金,形成专门渠道。国家对农业生态试点、对水土保持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等的经济扶持,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总之,国家对包括西部地区在内国家大型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经济扶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将是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物质基础。

国家投资总量不断增加这是事实,不过还需要清醒地看到另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国债发行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随着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工程的进一步铺开,如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的逐年递增,国家资金可能的供给能力与西部生态建设客观需要的矛盾日益凸现。

五、科技的现实保障与科技创新支撑保护建设可能性预见

科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总结出包括沙地立地类型划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沙地人工造林、飞播固沙造林种草、植被保护与更新复壮、水分平衡等组成的植物固沙技术;各种沙障或机械覆盖沙面、各种阻沙导风的工程固沙技术;喷洒化学胶结物质,形成沙地表面防护壳,隔开气流达到固定流沙的化学固沙技术;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和涌泉灌等)、田间节水等构成的节水灌溉技术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面总结出的保水、集水、工程整地、隔年造林、药物保水剂和蘸浆提高造林成活率等集成的抗旱造林技术;聚流蓄水、修筑梯田并辅以配套耕作措施的坡耕地改造技术;具有防洪、防盐、引洪漫地、轮蓄轮种相配套的沟道坝系建设技术;以及包括小流域规划、水保工程措施、水保生物措施、农业综合配置等在内的小流域综合与开发技术;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已经毫无疑问地为以往的保护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将在今后的保护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

近年来,科技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八五”期末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1%,而到了“九五”期末已经提高到27%,其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以往45年的水平。农业、水利、畜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样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科技进步,突破了在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不能飞播的技术难题,为更大范围的治理找到了突破口,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仅以荒漠化防治“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而言,已经取得了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技术、沙地片圈面技术、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高产高效复合系统立体开发技术和庭院生态经济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从其实验的成效看,可以充分肯定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将会对西部地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