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

传统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GDP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一、传统GDP的含义GDP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s,是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因此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称。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GDP统计方式的缺陷。
传统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_环境哲学哲学视

第一节 传统GDP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

一、传统GDP的含义

GDP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s,是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总价值,因此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称。GDP有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从价值形态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与同期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GDP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原始收入之和。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其核算把全部活动的产出成果概括地反映在一个极为简明的统计数字之中,通过这个数字来全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有时甚至用于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政绩,成了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言必谈及的指标。

二、传统GDP的理论缺陷及实践误区

长期以来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一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推崇有加,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下,GDP逐步演化成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主流。然而, SNA有着为传统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服务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就经济论经济的色彩,这就使得SNA体系中的GDP仅侧重于市场交易量或服务发生的总量核算,而忽视了经济领域以外的资源与环境、人口等因素。正如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其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他们最后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GDP统计方式的缺陷。

1.GDP不衡量自然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

GDP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货物和服务都是以其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核算的,即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和进步程度。而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和通过市场交易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是自然形成的,未经过劳动生产,因而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所以自然资源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取用物品”或“免费商品”,它们的价格是零,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但事实上,自然资源中除太阳能、风能等非耗竭性资源以外,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中,特别是对那些耗竭性自然资源来说,耗用就意味着资源的绝对减少,而对于那些可重复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来说,虽然耗用并没有使其数量上减少,但其生产潜力却降低了。因此,仅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扣除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不计其资源成本,虽然会使当期的增加值偏高,造成人们对经济形势的乐观估计,但在长时期内,则会使经济的发展速度放慢。

有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农夫将自己拥有的一片原始林木砍掉,出售后获得一笔收入。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这笔收入扣除砍伐成本后的净值即可作为该农夫当期的生产成果,并进而形成可支配收入,但实际上这笔净收入不过就是该农夫原本所拥有的林木的价值。进一步看,农夫用这笔收入可以有两种用途,一是购买食品和衣物,一是购置资产,如建造住房或购买农具。同样的,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这都属于当期生产成果的使用,前者满足了农夫的生活需要,后者则增加了农夫的资产。但实际上,从整体状况来看,前一种情况下,农夫在满足消费的同时,其拥有的资产却不可挽回地减少了;后一种情况下,一种资产增加的背后是另一种资产的减少,充其量是不同资产类型的转换,决不是资产的增加。

同理,可从农夫的例子演绎到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只是依靠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结构获得就业、财政收入、外汇收入,那么其经济机制会误导人们通过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来获得经济的发展,结果是GDP上去了,人们也获得了眼前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却失去了永远的财富。这种经济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期产出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生产潜力为代价的。

2.GDP不衡量生态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

以现行GDP为核心的SNA体系也没有反映生态资源的巨大经济价值。生态资源,是指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各种环境资源。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多方面的,例如热带雨林起着调节气候、涵养水分、提供氧气、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各种野生动植物为人类提供旅游、休养的场所,等等。这些生态资源的巨大经济价值,也没有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结果,使人们不仅不懂得珍惜、保护这些生态资源,而且对这些生态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警告说:“自然是有限的。只是靠不断掠夺自然而幸存下来的经济必然是短命的。”

3.GDP不反映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环境污染使人们患病,但却带来了医疗产业的发展,GDP也随着提高,荒谬至极。据世界银行统计,空气污染每年使北京、重庆、上海、沈阳的上万人患病死亡,影响数百万人健康,损失数亿个工作日和数十亿美元;全世界因水污染造成每年有200万儿童丧生,9亿人染病,由此带来的GDP上升难道是人们所期望的吗?

例如,一个工厂在某年的生产总值是一亿元人民币,而如果没有把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计算在生产成本之内的话,那么这个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该企业就没有承担。有趣的是,如果政府再花费一亿元人民币的费用去治理这个污染的话(假设清理干净了),那么总的社会效益应该是零才对。但是错了,在国家的GDP统计中这两个经济活动是分开计算的,也就说他们共同创造了两亿元的社会经济总量。本来一个总社会效益为零的社会经济行为变成了一个具有两亿元社会价值的经济活动。这就是GDP在计算社会生产价值时的缺陷。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很可能使整个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零甚至可能是负值,对此,GDP却无法说明。

由此,可引申出这样的结论:污染越大,GDP越大。199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场飓风就使该年美国的GDP增加了150亿美元。

4.GDP不反映环境保护费用的支出

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投入到环境保护中的费用计入部门总产值,其结果是环境保护费用的增长将引起GDP的增长。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一艘油轮触礁引起石油泄漏,这一事件在现行统计体系下会带来下列结果:由石油运输而实现的价值附加使GDP增加;GDP并不会因为这一油轮的石油储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为清除外溢的石油而支付的工资和使用的设备又会使GDP增加;而石油泄漏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并没有反映到GDP中。也就是说,油轮触礁越多,石油泄漏越多,污染越严重,GDP的增长也越大。可见,这种立足于市场性交易的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反,被破坏了的环境的治理费用和造成的损失又能够带来GDP的增长,即污染也能成为GDP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