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利益诉求

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利益诉求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设甲、乙双方都不进行环境保护的收益分别为R1和R2,而他们投资环境保护时的收益为N1和N2。
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利益诉求_环境人类学

第二节 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利益诉求

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表明,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需求。具体讲,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居民、企业三方不同的客观要求或者说平衡不同的利益倾向。因为虽然在社会主义体制内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因为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各方都有一些特别活动与追求。采用博弈方式深入分析,可以找到各方利益的集成点[17]。这种做法很有效果,将有利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一、分析环境保护建设中的多方利益诉求

目前,中国面临处于环境问题高发的阶段,一些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这是历史、地理、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而其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厂商保护环境的博弈分析

一些企业在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加之“市场失灵”因素的存在,于是,这些企业往往不愿意为环境保护投资。例如: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时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甲方、乙方分别为两个规模不大的厂商,他们均有投资保护环境和不保护环境两种方案选择。假设甲、乙双方都不进行环境保护的收益分别为R1和R2,而他们投资环境保护时的收益为N1和N2。进行了保护投资,环境会得到改善[18]。由于环境改善的长期性和正的外部性存在,这就使得环境保护的投资往往大于从其中得到的短期收益,即R1>N1,R2>N2。可以应用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以一个收益矩阵表示(见表15.1)。很明显,由于目前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法制不完善的客观情况,而在没有制度性的强制约束之下,受“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规律的驱使,无论甲选择哪种决策,乙的占优决策均为不保护(R2>N2);反之,无论乙采取保护还是不保护,甲的占优策略同样是不保护(R1>N1),即均衡为不保护。

表15.1 厂商之间的博弈

img9

(二)居民面对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同样处于目前法制不完善的条件下,一些地方的居民也缺乏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人怕麻烦,怕招惹是非,不愿意付出,更不愿意担责任,他们对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听之任之。

由于采取行动需花费一定成本,代价设为c。如果两人同时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每人支付c/2的成本,而两个人的收益为增加的总福利w的1/n,即w/n。假如两方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每个人的得益都为0(见表15.2)。在此收益矩阵显示的经济活动的博弈之中,如果居民甲采取行动去防治废水污染,则居民乙的占优策略是不行动;假如居民甲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则居民乙的占优策略同样是不行动,因为w/n-c<0。这就是说,不管居民甲采取哪种行动,居民乙的最优选择均为不行动,即不参与废水防治,这是一个占优策略。反之,无论居民乙的选择如何,居民甲的最优策略是不理睬、不行动。因此,结果是不理睬,双方都不会出面防治废水污染,由此使得污染持续影响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

表15.2 居民之间的博弈

img10

(三)厂商与居民之间的博弈

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企业与居民在环境问题上都有混合的利益诉求,两个利益群体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方式。假设,厂商和居民分别为两个参与人。厂商从事生产活动时,有污染环境和不污染环境两种战略选择:当其选择污染时,可以不考虑产量限制和治理成本等问题,收益为R;当其采取措施不污染时,正常收益为N(容易判断出R>N)。居民也有两种选择:要么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自己参与污染治理,要么听之任之,不参与环境保护。假设,环境改善后给人们带来的总福利为w,附近共有n个居民,每个居民可分得的利益为w/n,参与保护需付出T单位的成本(见表15.3)。这个收益矩阵表示,由于居民制止厂商污染或直接参与保护付出的代价往往大于从中得到的直接收益,即w/n-T<0;可以看出居民的最优策略是不保护,厂商的最优策略是污染。因此,博弈的均衡为污染,不保护。

表15.3 厂商与居民之间的博弈

img11

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经济主体不顾一切的牟利行为十分突出,因而,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很多“经济人”都只计较钱,不顾后果。上述博弈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切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

二、企业环保投资与政府监督之间的博弈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完全市场或者政府不干涉情况下,企业将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采取非合作博弈,即双方之间趋于不共同保护环境,因而环境保护这种正外部效益很强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低效率的,即出现“市场失灵”。可以说,市场失灵给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发挥作用。一旦政府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进行相应的监督,企业与政府之间将面临着企业投资保护与政府监督的博弈。这种评析也不是坐而论道,在中国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从国务院到县级政府,多年来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采取了很多执政行动,引导、督促企业保护环境。以下从理论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类问题。

(一)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假设企业在环境项目投资保护和不保护方面所涉及的成本为C;企业投资保护所发生的全部成本为C1;企业逃避投资保护行为被发现后,必须承担的处罚金而且被追究法律责任,从而使社会形象受损,其所涉及的处罚成本为C2。若是政府实行监督时,企业不保护行为被发现并受惩处的概率为P(0≤P≤1),罚金为X,则此时C2=P·X,其反映了政府的监督效率与执法力度。另设政府的监督费用为K。此处涉及企业投资保护与政府监督的问题,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范畴(见表15.4)[19]。在这个收益矩阵中,用θ代表企业进行投资保护的概率,以γ代表政府实行监督的概率。

表15.4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img12

给定θ,政府选择监督(γ=1)和不监督(γ=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img13

令∏g(1,θ)=∏g(0,θ),得出博弈均衡时企业进行投资保护的最优概率为:

img14

即:如果θ∈[1-K/PX,1]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θ∈[0,1-K/ PX]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θ=θ*时,政府随机选择监督或不监督。

给定γ,企业选择投资保护(θ=1)和不保护(θ=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img15

令∏e(γ,1)=∏e(γ,0),得出博弈均衡时政府进行监督最优的概率为:

img16

即:如果γ∈=[C1/PX,1]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投资保护;如果γ∈[0,C1/PX]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投资保护;如果γ=γ*时,企业随机选择投资保护或不保护。因此,该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

θ*=1-K/PX,γ*=C1/PX

在这个博弈中,其纳什均衡与企业投资保护成本C1,企业处罚金X,政府的监督成本K和政府的监督效率P有关。政府的监督效率越高,处罚金越大,企业投资保护的概率就越大;反之政府的监督成本越大,企业投资保护的概率就越小。为促使企业能够自觉地进行投资保护环境,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需要做到,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即要提高X;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效率,这个管理效率来自于其监督效率P的不断提高,还有监督成本K的不断下降。

(二)政府承担经济责任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部门执政之中,其处罚力度和管理效率之状况,对企业进行投资保护环境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这两种状况对企业进行投资保护环境行为有较大的影响之外,政府部门在监督失职中若能承担其经济责任,例如,企业不进行投资保护环境且政府部门未能发现这种失职,则对环境进行投资保护的费用要由政府部门来承担,即政府应增加承担C1的费用。那么,这种制度安排将发挥效力,其对进一步促进企业保护环境行为有积极推动作用。当政府部门的失职责任被加以考虑时,表15.4中的原有收益矩阵将被调整为一个新的收益矩阵(见表15.5)。

表15.5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收益矩阵(政府承担经济责任)

img17

同理,表15.5的博弈问题的混合战略如下,这是一种纳什均衡:

img18

比较公式(6)与(7),还有(3)与(8),可得

γ**<γ*,θ**>θ*

由此可见,一旦政府部门能够承担失职的经济责任,即使这仅仅是一种口头的承诺,这种行为也会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效果。一方面,将提高企业进行投资保护环境的概率(θ**>θ*);另一方面,能扩大企业选择投资保护环境的决策判断区间[γ*,1]与[γ**,1]。由此说明,即使企业认为政府监督可能性不大时,其也不敢轻易对环境保护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便得到了和谐发展的条件。

理论研究表明,政府与企业在博弈过程之中,政府要有一定的执行力,确定承诺处罚的可信性,从而发挥政府的先行者优势。同时,面对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经营对策,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从而确定企业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各方博弈的目的是求同存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在创新思想指导下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实施的战略方针。虽然市场经济中存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但是,在实际推进的建设事业中,齐心协力,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这是社会的主流。以下用北京市的一个实例,说明万众归一的现实情况。

一段时期,人们大量消耗碳能源,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同时,对资源过度开发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于是,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出现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首先出现在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中,其很快得到了世界的响应[20]。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转变现有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政策,集中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与颁布了《北京市振兴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等措施,实施低碳出行奖励制度和财政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前四年,北京市就使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连续4年超过5%,累计下降23.34%,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2008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度和“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然而,北京是经济生产、人员往来的集中城市,碳能源消耗量大,因而,真正全面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依然要走很长一段路。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较为精确地评价北京市需要继续解决的过量碳能源消耗问题。其方法是,通过计算区域为满足当地人口消费的资源和消化他们排出的废物所需的土地,并将计算所得的土地面积与当地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相比较,确定区域消费是否超出其承载力,进而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可持续[21]。具体使用的判断公式为:

生态盈余=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参照相关文献,先搭建生态足迹分析框架[22]。特别是要直接采纳与北京情况相对联系密切的研究方式,例如魏静等人对河北省低碳经济的分析结果[23]。接着,以孙久文等人的研究成果做直接参照物[24]。最后,提出关于北京市碳足迹的具体分析步骤。所有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均来自权威的统计年鉴。关于北京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计算,可见以下结果(见表15.6)。

表15.6 北京市2010生态承载力情况表

img19

资料来源:                                    

1.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第15~20页。

2.《北京统计年鉴2009》,第110~120页。                      

3.《北京统计处鉴2010》,第250~255页。                      

通过计算得知,北京市2010的生态负荷水平为: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0.88=6640-362.1723×0.88=6640-318.712

             =6321.28(万公顷)       

注:系数0.88的含义是,为了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留下12%的生态土地,用以动植物的生活所需。

北京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为同期生态承载力的20倍左右,这也可以表明,北京市自身的资源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远远超过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已经出现了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量化指标,使生态足迹不至于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出现生态赤字。未来一段时间,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其一,在控制需求上,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态服务意识;改变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费,建立节约、集约、高效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其二,从增加供给角度上,大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生产量和效率,以求提高土地生态承载能力。通过艰苦工作,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