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生态植被自然修复

关于生态植被自然修复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 关于生态植被自然修复王守春认为,黄土高原植被具有一定自我恢复能力。这就表明,黄土高原的某些地区,只要弃耕,植被就可以自然地恢复,无须人工绿化和专门培育,只要给予适当保护即可。一旦人类的干扰停止,潜在自然植被即可达到演替顶极。因此,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参照标准应该是潜在自然植被,它是该区域植被建设的重要依据。
关于生态植被自然修复_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8 关于生态植被自然修复

王守春认为,黄土高原植被具有一定自我恢复能力。虽然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但在局部地区和特殊时期内,植被也有可能得到再生和恢复。如吕梁山北端的芦牙山,在明代,森林植被几乎被砍光,而到清代顺治时期,又长出“小杆桦柳”,可以“作椽木”之材。再如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富县(明代称鄜县),在明代人口较稠密,土地开垦率很高,而经历明末社会动乱后,到清代初年,植被亦有所恢复:“明盛时人稠密而力耕,无旷地无游民也。自崇祯年间荒乱频仍,人民死亡殆尽,西乡二百里,东乡一百里,一望皆榛莽也。”这就表明,黄土高原的某些地区,只要弃耕,植被就可以自然地恢复,无须人工绿化和专门培育,只要给予适当保护即可。[20]张信宝(2003)比喻黄土为巨大的土壤水库。土壤水库储存的巨量土壤水是地质历史时期长期积存的。黄土土壤水活跃层深度一般在2m左右,2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一旦耗用,很难补充(补充需要很长的时间)。高生长量的人工牧草和木本植物,根系发达,耗水量大,浅层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不得不通过发达的根系耗用深层土壤水,一旦根系分布深度内的土壤水被大量耗用,形成土壤干层,植物势必衰亡。因此,自然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程积民(2003)总结了黄土高原不同类型群落的演替规律。根据近20年在黄龙山、子午岭、六盘山林区的定点试验结果提出,这些林区的植被演替是从草原和草甸群落发展到灌丛群落,再由灌丛群落发展到森林群落。灌丛植被的演替分森林区灌丛植被演替和草原类型区灌丛植被演替。一般在草甸草原封育3~4年后演替成较稳定的草地→灌丛(毛黄栌)群落等。典型草原封育4~5年后演替为草地→灌丛(柠条锦鸡儿)群落,草地→灌丛(鬼箭锦鸡儿)群落等;荒漠草原封育4~5年后演替为草地→灌丛(柠条锦鸡儿)群落等。杨新民、李玲燕(2005)认为,生态自然修复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实施,一定要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实施,切忌一哄而上,一刀切。如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的地区,土地已沙漠化的地区,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上的丘陵区,都不具备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的条件。赵传燕(2007)等认为,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原始天然植被在漫长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再加上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原始植被的复原难度较大。有人提出现代植被的地理分布是恢复植被的主要依据,因为天然植被分布的地带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自然条件变化规律的最直接、最准确的反应,天然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与Reinhold于1956年提出的潜在自然植被一致。潜在自然植被是假定植被全部演替系列在没有人为干扰、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如气候、土壤条件,包括由人类所创造的条件)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因此,潜在自然植被不一定是植被现状,而是一种与它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一旦人类的干扰停止,潜在自然植被即可达到演替顶极。它既可以是多元顶极论中的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或火烧顶极,也可以是单元顶极论中的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或超顶极,无论是哪一种顶极植被类型,都是和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保持协调与平衡的群落。因此,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参照标准应该是潜在自然植被,它是该区域植被建设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