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剥蚀平原的成因和特点

剥蚀平原的成因和特点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剥蚀平原形成后,往往因地壳运动变得活跃,剥蚀作用重新加剧,使剥蚀平原遭到破坏,故其分布面积常常不大。剥蚀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好。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是工程建设的良好条件,对公路、铁路选线也十分有利。
平原地貌_土木工程地质

4.3 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在地壳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经外力作用的充分夷平或补平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开阔平缓,地面起伏不大。

按高程,平原可分为高原、高平原、低平原和洼地(见表4-1)。

按成因,平原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4.3.1 构造平原

此类平原主要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堆积物厚度不大。构造平原又可分为海成平原和大陆拗曲平原,前者是由地壳缓慢上升海水不断后退所形成,其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上覆堆积物多为泥沙和淤泥,并与下伏基岩一起微向海洋倾斜;后者是由地壳沉降使岩层发生拗曲所形成,岩层倾角较大,平原面呈凹状或凸状,其上覆堆积物多与下伏基岩有关。

由于基岩埋藏不深,所以构造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如排水不畅,常易形成盐渍化。在多雨的冰冻地区则常易造成道路的冻胀和翻浆。

4.3.2 剥蚀平原

此类平原系在地壳上升微弱的条件下,经外力的长期剥蚀夷平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形面与岩层面不一致,上覆堆积物常常很薄,基岩常常裸露地表,只是在低洼地段有时才覆盖有厚度稍大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按外力剥蚀作用的动力性质不同,剥蚀平原又可分为河成剥蚀平原、海成剥蚀平原、风力剥蚀平原和冰川剥蚀平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前面两种剥蚀平原。河成剥蚀平原是由河流长期侵蚀作用所造成的侵蚀平原,亦称准平原,其地形起伏较大,并向河流上游逐渐升高,有时在一些地方则保留有残丘。海成剥蚀平原系由海流的海蚀作用所造成,其地形一般极为平缓,微向现代海平面倾斜。

剥蚀平原形成后,往往因地壳运动变得活跃,剥蚀作用重新加剧,使剥蚀平原遭到破坏,故其分布面积常常不大。剥蚀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好。

4.3.3 堆积平原

此类平原是在地壳缓慢而稳定下降的条件下,经各种外力作用的堆积填平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形开阔平缓,起伏不大,往往分布有厚度很大的松散堆积物。按外力堆积作用的动力性质不同,堆积平原又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湖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冰碛平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前面三种。

河流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改道及多条河流共同沉积所形成。它大多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因为在这些地带河床常常很宽,堆积作用很强,且地面平坦,排水不畅,每当雨季洪水易于泛滥,其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便堆积在河床两岸,形成天然堤。当河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淹没时,流速锐减,堆积面积愈来愈大,堆积物愈来愈细,久而久之,便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是工程建设的良好条件,对公路、铁路选线也十分有利。但其下伏基岩往往埋藏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且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在冰冻潮湿地区道路的冻胀翻浆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还应注意,为避免洪水淹没,路线及建筑物应设在地形较高处,而在淤泥层分布地段,还应注意其对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的成因及洪积冲积物的特征,详见前面2.1节。

湖积平原是由河流注入湖泊时,将所挟带的泥沙堆积湖底使湖底逐渐淤高,湖水溢出、干涸所形成。其地形之平坦为各种平原之最。

湖泊平原中的堆积物,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形成的,故淤泥和泥炭的含量较多,其总厚度一般也较大,其中往往夹有多层呈水平层理的薄层细砂或黏土,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且土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由粗变细。

湖泊平原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其沉积物由于富含淤泥和泥炭,常具可塑性流动性,孔隙度大,压缩性高,故承载力很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