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不断斗争的结果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不断斗争的结果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地貌水准面是外力作用力图最终达到的剥蚀界面,故在此过程中,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其形成和发展将无不受它的控制。当某一地区地貌的发展达到它的地貌水准面时,特别是当有许多河流穿插切割时,地表就会变成波状起伏的侵蚀平原,称为准平原。但这充分说明,地貌的发展是能够而且力图达到它的地貌水准面的。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地貌概述_土木工程地质

4.1 地貌概述

4.1.1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1)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貌都在不停地形成和发展变化着,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内力作用这里主要指的是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别是构造运动,它不仅使地壳岩层受到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动,形成一系列褶皱带和断裂带,而且还在地壳表面造成大规模的隆起区和沉降区,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隆起区将形成大陆、高原、山岭,沉降区就形成海洋、平原、盆地。此外,地下岩浆的喷发活动,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裂隙喷发形成的熔岩盖,覆盖面积可达数百以至数十万平方公里,厚度可达数百、数千米,内蒙古的汉诺坝高原就是由熔岩盖形成高原的一个例子。内力作用不仅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而且还对外力作用的条件、方式和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壳上升,侵蚀、剥蚀、搬运等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变弱;地壳下降,则堆积作用增强,侵蚀、剥蚀、搬运等作用变弱;不仅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如此,其他外力作用如暂时性流水、地下水、湖、海、冰川等的地质作用也均是如此。

img118

图4-1 地貌图

外力作用则对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貌形态,不断地进行雕塑、加工,使之复杂化。外力作用根据其作用过程,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此外,还可根据其动力性质分为风化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溶蚀作用等。从这些外动力作用总的结果来说,也都在各自不断地进行着剥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在把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破坏,同时把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低地和海洋中去。因此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补低,力图把地表夷平。但是,如同内力作用不断造成地表的上升或下降会不断地改变地壳已有的平衡,从而引起各种外力作用的加剧一样,当外力作用把地表夷平后,也会改变地壳已有的平衡,从而又为内力作用产生新的地面起伏提供条件。

由此可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不断斗争的结果。由于内、外力作用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之中,因而在地壳表面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现在看到的各种地貌形态,就是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发展到现阶段的形态表现。

2)地貌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却有其一定的规律。首先,它决定于内、外力作用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例如,在内、外力作用这一矛盾斗争中,如果内力作用使地表上升的上升量,大于外力作用的剥蚀量,则地表就会升高,最后形成山岭地貌;反之,如果内力作用使地表上升的上升量,小于外力作用的剥蚀量,则地表就会降低或被削平,最后形成剥蚀平原。同样,如果内力作用使地表下降的下降量,大于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堆积量,则地表就会下降,形成低地;反之,如果内力作用使地表下降的下降量,小于外力作用所能造成的堆积量,则地表就会被填平甚至增高,形成堆积平原或各种堆积地貌。

此外,地貌也取决于地貌水准面。当内力作用造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后,如果地壳运动由活跃期转入宁静期,此时内力作用变弱,但外力作用并没有因内力作用的变弱而变弱,它仍在继续作用着,长此下去,最终将会把地表夷平,形成一个夷平面,这个夷平面就是高地被削平、凹地被填充的水准面,所以也称为地貌水准面。例如河流侵蚀基准面,就是地貌水准面的一种。由于地貌水准面是外力作用力图最终达到的剥蚀界面,故在此过程中,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其形成和发展将无不受它的控制。地貌水准面并非一个,一般认为有多少种外力作用,就有多少相应的地貌水准面,这些地貌水准面可以是单因素的,但在更多情况下则常常是多种因素互相组合的,因为在同一地区各种外力作用常常是同时进行的。地貌水准面有局部地貌水准面和基本地貌水准面之分。如果地貌水准面不与海平面发生联系,则它只能控制局部地区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地貌水准面称为局部地貌水准面。如果地貌水准面和海平面发生联系,那么海平面就成为控制整个地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地貌水准面,所以海平面也称为基本地貌水准面。当某一地区地貌的发展达到它的地貌水准面时,特别是当有许多河流穿插切割时,地表就会变成波状起伏的侵蚀平原,称为准平原。当准平原形成后,如果地壳运动由相对宁静期转入活跃期,则由于该地区地壳上升或海平面相对下降,就会使准平原遭到破坏,所以现在很难看到完整无缺的准平原,一般所看到的多是古准平原的残余。但这充分说明,地貌的发展是能够而且力图达到它的地貌水准面的。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上述规律制约外,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力作用改造地表形态的能力,常常是与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相联系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明显地见于山区及剥蚀地区,例如各种构造破碎带常常是外力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地方,而单斜山,桌状山(见图4-2)等也多是岩层产状在地貌上的反映。岩性不同,其抵抗风化和剥蚀的能力也就不同,软者剥蚀,强者突出,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影响岩石抵抗风化和剥蚀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由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所决定的岩石的坚硬程度。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例如,高寒的气候地带常形成冰川地貌,干旱地带则形成风沙地貌,等等。此外,除重力作用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img119

图4-2 方山和桌状山

4.1.2 地貌的分级与分类

1)地貌分级

不同等级的地貌其成因不同,形成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下列四级。

①巨型地貌:如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②大型地貌:如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③中型地貌:如河谷以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造成的。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外部形态则取决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④小型地貌:如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2)地貌的形态分类

地貌的形态分类,就是按地貌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以及地面的平均坡度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表4-l是山地和平原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案。

表4-1 地貌的形态分类

img120

顺便指出,在表4-1中,公路选线人员常习惯性地把丘陵进一步划分为重丘和微丘。其中相对高度大于100m的叫重丘,小于100m的叫微丘。

3)地貌的成因分类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地貌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这里只介绍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基础的方案,这个方案比较简单实用。

(1)内力地貌

内力地貌即以内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它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构造地貌:指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其形态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地质构造形态。如高地符合于构造以隆起和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盆地符合于构造以凹陷和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又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火山地貌:指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如熔岩盖、火山锥等。

(2)外力地貌

外力地貌即以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根据外动力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水成地貌: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水成地貌可分为面状洗刷地貌、线状冲刷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与海洋地貌等。

②冰川地貌:是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冰川地貌又可分为冰川剥蚀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前者如冰斗、冰川槽谷等,后者如侧碛、终碛等。

③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风成地貌又可分为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前者如风蚀洼地、蘑菇石等,后者如新月形沙丘、沙垄等。

④岩溶地貌:可溶岩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所形成的地貌如溶沟、石芽、溶洞、峰林、地下暗河等。

⑤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所形成的地貌如崩塌、滑坡等。

此外,还有黄土地貌、冻土地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