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宇宙里的生命研究

宇宙里的生命研究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7年,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列纽斯主张,宇宙中一直就有生命。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云。另一个实验,是对生命在宇宙空间存活能力的研究。他把枯草杆菌置于模拟的宇宙环境中进行紫外照射。他指出,这种“云”足以在显著短于枯草杆菌平均存活时间的范围内,从这个星球移向另一星球,从而把生命的种子撒向四方。
宇宙里的生命研究_宇宙飞船漫游记

生命是从哪里来呢

这是每个人都会想到的问题,也是科学家最关切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给予了不同的假说。

早在19世纪末,人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在正常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既然证明生命自然发生说是无稽之谈,就有人把视线转向了宇宙空间。

1907年,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列纽斯主张,宇宙中一直就有生命。“生命穿过宇宙空间游动,不断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来。生命是以孢子的形式游动的,孢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逸出一个行星大气,然后靠太阳光压力被推向宇宙空间里。”

其他科学家也证明了这种压力的存在,因为在宇宙中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很多,故类似太阳的恒星光是处处存在的。

如此说来,产生生命推动孢子运动的光压力在宇宙中是客观存在的,且很普遍。

孢子是生命的种子

阿列纽斯认为,孢子在星际空间里被光辐射推着往前走,直至它掉到或落到某个行星上,在那里它就能发展成活跃的生命。如果那个行星上已有生命,它就和他们竞争;如果还没有生命,但是条件具备,它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使这个行星有了生命。

阿列纽斯还认为,孢子有着厚厚的外衣保护,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足以忍受住遥远的、寒冷的、没有水分和营养的星际旅途的各种艰难,而不丧失其复苏的能力。一旦由于纯粹偶然的原因,这些宇宙间的“流浪汉”来到了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便开始了征服这个星球的过程。

阿列纽斯的理论一度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但是,由于他主张生命在宇宙中是永恒的、一直就有的,这就抹杀了生命有过起源的问题,把生命起源的探索推向不可追溯、不可认识的唯心领域,甚至为神创论者所利用。

生命起源的研究

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曲折迂回的。多年来,一系列发现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天外来源说的热情。

首先是人们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尽管种类庞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都由同样的核糖核酸组成遗传物质,由蛋白质构成活体。这就使人们不能不问,如果生命果真是在地球上由无机物进化而来的,为什么不会产生多种的生命模式?

其次,还有人注意到,稀有金属钼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钼在地壳上的含量却很低,仅为0.0002%。这也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如此稀少的元素会对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本是起源于富含钼元素的其他天体里?

再次,人们还不断地从天外坠落的陨石中发现有起源于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其中包括构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云。这使许多人深信,生命绝不仅仅为地球所垄断。

最后,一些人还注意到,地球上有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而其蔓延周期竟与某些彗星的回归周期吻合。于是这使他们有理由怀疑,会不会有些传染病病毒来自彗星。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当然也不会排斥有其他生命孢子的传入。

生命起源的论证

近代对生命天外起源说的最重要支持,来自两个实验。

早在19世纪末,人们注意到,来自宇宙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造成星光减弱。近代利用人造卫星研究,把来自宇宙的星光展成光谱,发现在红外区域和紫外区域均有吸收带。人们认为,吸收带是石墨构成的宇宙尘,也有人认为是硅酸盐尘,还有的认为是带有苯核的有机物,但实际模拟的结果却将其一一否定。

不久前,英国加迪夫大学教授霍伊尔重新进行研究。他假定,宇宙中充满了微生物,正是微生物造成了星际消光。根据这一设想,他用大肠杆菌进行模拟试验,结果在紫外区域0.22微米的波长范围里,找到了与星光相吻合的吸收带。另一个实验,是对生命在宇宙空间存活能力的研究。

1985年,彼得•威伯做了一项实验。他把枯草杆菌置于模拟的宇宙环境中进行紫外照射。结果发现枯草杆菌具有极强的耐受能力,有10%可存活几百年的时间。他指出,这种“云”足以在显著短于枯草杆菌平均存活时间的范围内,从这个星球移向另一星球,从而把生命的种子撒向四方。

由于多方的论证,生命起源于天外的学说已经取得了人们的重视。当然,无论生命来自哪里与上帝毫不相干,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也有助于人们在寻找无机物生成有机物的条件时,不再只从地球上寻找,而是关注宇宙的环境和条件。

在线小知识

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孢子一般是微小的单细胞。孢子有性别差异时,两性孢子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后者在大小上有区别,分别称大、小孢子,并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在高等植物中较为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