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如果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有专家认为,履行议定书会对美国经济每年造成4000千亿美元的严重影响,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以煤为主要的消耗能源。这为欠发达国家的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获得了机遇。
我国的机遇和挑战_气象与节能

二、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减排的压力很大。

由于受能源消耗结构、能源利用技术等问题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好几种有害物质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预测表明,到2025~2030年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但已丧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优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在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轻污染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认为,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多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过程中一直想压我国正式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

当初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托词之一,就是因为他认为《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印度、巴西等“关键性”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双边活动中,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增加了对我国的压力。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致函江主席,希望我国能承担某种形式的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多次致函朱镕基总理,希望两国“共同担负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

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在访问我国时提出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的建议。英国副首相曾经因气候变化问题专程访华,转达布莱尔首相给朱总理的“加强两国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口信。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已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双边环境合作的重要内容,并将减排效果作为提供资金和技术的前提条件。与发达国家一样希望我国减排的,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小岛国。我国如果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技术、能源结构及资金制约着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更是能源和经济发展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发展方向、国际能源市场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会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影响本国经济发展,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民生活水平降低,所以布什政府拒绝批准议定书。美国有专家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尽管可能达到约600~700亿美元(约合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但达到《京都议定书》削减温室气体目标的直接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有可能等于或高于带来的效益。也有专家认为,履行议定书会对美国经济每年造成4000千亿美元的严重影响,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美国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是一项成本巨大但是收益并不显著的活动。

对于我们国家,应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的经济发展状况客观地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这是我国在承诺以某种形式为保护全球气候做贡献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

我国以煤为主要的消耗能源。煤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展的比重非常大,约为70%,我国是世界上几个以燃煤为主的国家之一。受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我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潜力有限。

如果我国现在就按协议承担相应的排放控制义务,这将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制约。我国城市化水平仅31%,世界平均为46%;人均能源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3%。同时,因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即便发达国家,也需要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大约在76~666美元/吨碳,而发达国家履行义务对其经济(GDP)的影响损失则在0.2%~2.0%左右。

为了国家的总体发展需要,我们不能过早的承诺减排义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可能采取的政策选择是:坚持“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政策,在这方面实际上已取得了巨大成效。1980年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强度为1.35公斤碳/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95年为0.68公斤碳/元,比1980年下降了50%,年节能率为4.5%。能源系统的效率在这一期间从25.9%提高到34.3%,以1980年GDP的能耗强度为基础计算,1995年少消费能源一半以上。扣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引起的能源强度降低外,通过节能技术措施的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2.8%。1995年与1980年相比,技术节能量为4.25亿吨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亿吨碳(相当于199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实际上为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做出了贡献。一些研究表明,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强度将下降到1990年的2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仅为1990年的1/4。如果其中技术节能按总节能量的30%计算,那么2020年与1990年相比,技术节能量将达到24.5亿吨碳,可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碳。这一数字接近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表明采取节能等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效,可使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基本方案的趋势值减少一半。预计到2050年,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将低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1990年的水平,届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高于OECD国家目前水平。这意味着我国通过提高能效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尚有一定潜力,但是需要相当的技术和资金作为保证。

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货币从欠发达国家获得相应的减排抵消额。这为欠发达国家的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获得了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