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承载力的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_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2.1.2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环境承载力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即某一时刻环境状态不仅与其自身的运动状态有关,还与人类对其作用有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环境承载力的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王俭等,2005):

(1)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

(2)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区域的特点进行分类区划和调控。

(3)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