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巴山冲断构造带

大巴山冲断构造带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海相区相比,无论是岩性岩相特征或岩石变质情况都截然不同,在海相区有辉绿岩贯穿层间和变质现象,而大巴山断褶带则无此现象。大巴山断褶带由一系列复式背、向斜组成,褶皱紧密,并伴有许多平行走向的冲断层。
巴山冲断构造带_龙门山-米仓山褶

三、大巴山冲断构造带

北以城口深断裂与秦岭造山带为邻,南侧大致以连片出露上三叠统的底界与四川盆地分开,西北延至米仓山凸起,东端止于神农架基底隆起,为一组向南西方向突出的弧形断褶带,常称南大巴山弧。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是震旦系,下震旦统是一套沉积火山碎屑岩,上震旦统为白云岩、暗色泥质岩夹硅质层。在横向上无论是岩性或厚度变化都较大,反映了处于台槽过渡带上的南大巴山,在晋宁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地壳活动仍较活跃。加里东旋回本区为一斜坡带,下古生界由北侧秦岭洋向南进入本区,沉降幅度明显减弱,地层厚度减薄,自中上寒武世以后,显示出具有台缘隆起性质。与海相区相比,无论是岩性岩相特征或岩石变质情况都截然不同,在海相区有辉绿岩贯穿层间和变质现象,而大巴山断褶带则无此现象。加里东期末,北大巴山上隆,本区亦抬升为陆,接受剥蚀,缺失泥盆、石炭系沉积。二叠纪时再次下沉,直到中三叠世皆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早印支运动后转为内陆湖盆沉积。从保留的地层分析,侏罗纪后,北大巴山一带上升活动加强,剥蚀加剧,本区已临近盆地北缘,应有一定厚度的沉积,目前只在个别向斜中零星见到。大巴山断褶带由一系列复式背、向斜组成,褶皱紧密,并伴有许多平行走向的冲断层。断裂带对次一级构造带的划分控制比较明显,邻近主要断裂带的背斜构造抬升幅度高,出露地层老,在它的核部或断层上盘常可见到中上寒武统,但完整性常受到破坏;远离断裂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幅度相对减弱,形态也较完整,除北东倾的断层外,还有与全区受力方向相反的倾向南西的断层。从全区看,总趋势是自北而南褶皱幅度相对变弱:以巫溪铜罐沟、城口木瓜口断裂为界,可将本区分为前后两带。后带靠近地槽区,主要出露寒武系和震旦系,断裂十分发育,几乎无一完整背斜存在;前带出现了成排分布的背斜带,组成的地层也较后带为新,背斜核部常见下古生界,两翼及向斜中主要是二、三叠系,一般愈向南靠近四川盆地,组成的地层就愈新,同时褶皱幅度减弱。此外,在弧形褶皱带顶部的背斜构造较其东西两侧者隆起幅度要高,如天星桥、中岗岭等背斜构造核部见有寒武系,而到弧的东西两侧则逐渐低下,出露地层渐新,在万源还可见到大片侏罗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